邢台乡村史趣之
——信都区宋家庄镇
文/毕勤山
词曰:说宋庄、道宋庄,
位处三条省道旁;
马岭关、不老青,
阅尽古今说沧桑;
奶奶庙、地母娘;
放甲铺村美名扬;
刘兆槐、王丕绪,
英雄血洒咱家乡;
杨秀峰、尚书绅
赵氏兄弟吴祖光;
还有丁玲冼星海,
高歌生产大合唱;
地灵人杰多宝藏,
物华天宝宋家庄。
【宋家庄镇】河北省信都区宋家庄镇位于信都区西北部,西与山西省昔阳县交界,北与内丘县接壤,东靠北小庄乡,东南临西黄村镇,西南与冀家村乡、将军墓相接,下辖宋家庄川40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在宋家庄村。
宋家庄川,发源于马岭关东边的明水泉,向东南流经崇水峪、武家庄村,在宋家庄一带,与北来的白鹿角川之水交汇流入野河,野河大桥横跨宋家庄川口。西北境内不老青山海拔1822米,为本县最高山峰。
该镇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显著,多发生季节性干旱,气温平均12度左右,年降雨量600毫米左右,无霜期170多天。该镇适宜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杂粮、油料。全镇山场资源广阔富饶,林果业较为发达,林果主要有苹果、板栗、核桃、柿子等。
该镇区位优越,交通方便,资讯发达,通讯快捷,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该镇是晋煤东运的主要通道,曾经是邢台西部最大煤炭运销集散地。邢昔线、邢和线、平涉线三条省道从境内穿越而过,镇内有河北兴盛机械有限公司和股份制企业云山集团,河北兴盛机械有限公司是集制造、生产、加工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械制造企业。
该镇历史人文资源丰富,马岭关位于该镇西北部与山西昔阳县交界地带,古时曾沿岭脊筑边墙、建关隘,为邢邑要塞,寨门、石桥及边墙尚存。马岭关西北公里处建有韩信寨,此处悬崖陡壁,地势险要。据传,汉代名将韩信曾在此安营扎寨,山顶上建有放箭台,至今尚存。1937年11月,张贤约率一二九师先遣支队和杨秀峰率领的冀西游击队从山西通过马岭关,挺进到宋家庄一带活动,率先在宋家庄建立了邢台县第一个基层抗日政权抗日区政府(归内丘县领导)。1939年初,建立了中共宋家庄区委员会,受冀西民训处党组织领导,这也是邢台县第一个党的区委机关。1958年8月,邢台县合并组成7个人民公社化,宋家庄属将军墓公社管理,1961年5月,宋家庄与崇水峪分设两个人民公社,1984年体制改革,分别改为宋家庄乡和崇水峪乡,1996年1月,原崇水峪乡和宋家庄乡合并为宋家庄乡,2006年撤销宋家庄乡,设立宋家庄镇。
宋家庄村
该村为宋家庄镇政府驻地,有平涉和邢昔在此交汇,交通发达,是宋家庄一带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宋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以姓氏命名,沿用至今。宋家庄村,故名“宋家庄堡”,“堡”古代之小城和同称为“堡”的黄寺堡,为邢台县境内仅存的两个“堡”,而且在当时宋家庄堡在建设规模上要比黄寺堡大许多。据光绪版《邢台县志》记载:“宋家庄堡,地九亩六分,垣高六丈五尺,厚七尺,有箭楼,有券门,内为观察行台与黄寺俱,明时,大名兵备防秋处,今废,居民为寨。”在宋家庄村南和村北还留有旧城墙遗址。
村内建有奶奶庙,建成时间大约在明朝以前,有明代诗人王世贞诗文为据,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留有《重修泰山行宫碑》。奶奶庙是当地佛教与道教双双活动的场所,庙内不仅供奉菩萨,还供奉着三仙奶奶,又是泰山主神碧霞元君的行宫。相传姜子牙分封诸神时,将泰山封让与碧霞元君,为方便碧霞元君东巡,从长安到泰山每500里建一座行宫,作为其小憩之地,名曰“泰山行宫”。每年碧霞元君的生日四月十八日,村里都要隆重举办庙会,俗称四月十八庙会,届时周围百姓及周边几个县都有人过来赶会、看戏、做生意,庙会活动流传至今,演变为辐射周边广阔区域的一场重要集市贸易活动。 崇水峪村
原崇水峪乡驻地,1996年合乡并镇时撤建,位于邢台县西北部,地处深山区,在县政府驻地48公里处,下辖安庄、小石峪、马地峪等自然村。邢昔公路从村穿过,原名重输峪,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谷、宋、蔡三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占产立庄,后按所处地形更名为重谷峪,到了光绪年间,便以地形和谐音改村名为崇水峪,沿用至今,抗战初期,该村业余抗日剧团在当地非常出名。抗战初期,1938年底,邢台抗日县政府成立了教师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教联),宋家庄区崇水峪村范登和响应县政府号召,在村里办起了“贫民学校”,不收费,又学的是新教材,学生越来越多,学校发展得很快。《华北日报》编辑于黑丁,作家丁玲,边区政府以及县、区政府干部都曾到校讲过课。人民音乐家冼星海途径崇水峪村,还到学校教唱他创作的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还以学校师生为主组建了抗日剧团,办出了名气。 北明水村
北与大北沟村相邻,自然村有大拱岗、小拱岗、上虎岩、明水掌等,村西南紧邻邢昔公路,村西部就是马岭关。据传,明前,周毛二姓从山西榆次县迁来定居,靖难之役(民间称燕王扫北)时,村里人全被杀死,到了明末崇祯年间,赵姓从山西昔阳县皋落村逃荒至此,遂安家立庄,当时村子北沟内有一股清泉,水清如镜,水质甘冽,故取名明水村,因本县有两个明水,一南一北,此村在北面,故而定为北明水村。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该村赵明珠、赵明琦、照明琛三兄弟在党的教育下,相继参加抗日工作,成为党的早期领导干部,赵明琦1945年5月逝世,时任滑县九专区专员赵紫阳还为他题写了挽词:“君为人民而生,人民将完成君未竟之事业”。
甄家庄村
清朝时期,从本县南石门镇岗西村迁来甄姓,占产立庄,村名以姓氏命名,沿用至今,辖有寺台、西罗圈、东罗圈、前坟峪、后坟峪、庙拐、太平洼、小北沟、小掌凹、羊圈沟、西恶石、东恶石等自然村,著名抗日英雄刘兆槐就是东恶石村人,1938年春,刘兆槐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将军墓抗日区政府负责锄奸工作。1940年任县公安局副局长。1944年,调邢东敌后八区任抗日民团副团长。1945年初,任邢东抗日政府中八区副区长。同年3月3日,与副区长景光佩带通讯员到窦尔庄(今景刘庄)开辟工作时被日伪军包围,突围中被捕。在狱中受尽酷刑,但始终严守秘密,坚贞不屈。同年3月16日,英勇就义于邢台谈话村西沟。
武家庄村
紧靠邢昔公路,明朝时期,武王保在这里居住,以姓氏命村名武家庄,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1735年),温姓从梅花寨(今邢台市桥西区)迁来定居,此时村内已无武姓,但村名未变。1982年实施地名标准化管理,为与本县东汪乡武家庄村相区别,故称为西武家庄,现恢复原名。传说有地母在这里活动的踪迹,留下许多地名标记和地母救难的故事传说。著名“文化老人”吴祖光1966年曾在该村蹲点6个月,著名作家刘江滨先生曾专程到该村采风,以《吴祖光在武家庄》为题,将吴祖光在武家庄蹲点时期感人故事发表在了2023年8月16日的《中国艺术报》上。该村又是活捉孙殿英的战斗英雄、“人民功臣”陈义信的家乡,其事迹多次在省市媒体刊载。
北店村
此地原是邢台县通往内丘县的交通要道,来往行人很多,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常姓从富家坡迁居于此,以开店谋生,后渐成村庄,因地处宋家庄村北边,故名北店,沿用至今。我国著名教育家、法学家,早期革命干部杨秀峰在抗战初期曾率领冀西抗日武装,从马岭关下山,于1937年11月至12月间,住在北店村指导冀西抗日工作,为开辟和建立邢台及冀西抗日根据地作出了杰出贡献。
杜树村
据传,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王姓从山西昔阳县寨上迁居此地,占产建庄,因村内有一棵古老的槐树,故名“独树”,后演变成杜树,沿用至今。抗战时期,杜树村人王丕绪(1912.9——1943.11)1937年“七七”事变后,参加八路军地方工作团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与早期革命干部杨秀峰一起创建宋家庄区委会,任第一任区委书记。后来在区委领导下,相继建立了宋家庄抗日区政府、宋家庄区农会和区自卫队指挥部。1938年任县委委员,参与筹建县农会的工作。农会成立后,任农会主席。1939年当选为中共邢台县委委员。1940年任县抗日救国联合会主席。1943年11月12日,被国民党特务毒死在宋家庄饭店里,死时年仅31岁。 北坡村
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尚姓从放甲铺搬迁于此,因该村地处西坡跟下,属于“背坡”,为阴为背,不吉,该村又处于苇峪沟的北面,所以人们避用“背坡”,而用“北坡”代之,故名北坡村,沿用至今。1942年,八路军工作团在该村建立抗日高小。本村出生的县著名教育人物尚书绅(1915年——1981年),因其卓越的教育贡献,被誉为抗战时期的红色教育家,1985年9月10日,全国首届教师节,邢台县政府在会宁中学树立纪念碑,纪念尚书绅先生四十年如一日,躬耕校园,矢志教坛的教育情怀和高尚情操。
后山头村和前山头村
后山头村建于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据传,张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占产建庄,村子位于“三尖垴”山的后面,故名后山头,沿用至今。村内有山寨,位于村东南1000米处山顶上,为东西方向,顺依山势而建,面积约6000平方米。寨四周为悬崖,寨墙以悬崖为墙基,最高处约6米。北部存一寨门,高2米,宽1.9米。寨内分布大小房屋10余间,墙垣高约1米,建寨年代为金元时期。
前山头村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4年),郭姓从本市桥西区南小汪迁居于此,占产建庄,因位于“三尖垴”山的前头,故名前山头,沿用至今。村西南1000米处高山顶上建有山寨,建于金元时期。周围为山谷沟壑。寨为东西方向。面积约6000平方米。四周依山势建一圈围墙,西端一段保存较好,高约3米,厚约1.5米,内有残破长方形房屋旧址数间。抗日战争时期,杨秀峰率领冀西民训处地方工作团到宋家庄开展工作,成立了全县第一个抗日基层政权,为躲避日军的疯狂扫荡,区政府搬到党组织坚强、群众基础好,且地势险要的前山头村,领导全区抗日救亡工作。 放甲铺村
相传放甲铺村原来叫“菜树岩”,因这里山峰耸立、菜树茂密,“菜树岩,四五十里不见天”而得名。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姓蔡(一说祭,音zhai)的将军屯兵把守黑龙关(即现在的放甲铺村东),后外兵侵犯,攻打此关,祭将军伤重被俘 ,押解途中脱甲而逃,途中卸下盔甲轻装前行,将军卸甲之地即为现在的放甲铺村,沿用至今。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一身伤痛一骑尘,半副甲胄半逾轮。解盔卸甲马蹄疾,护国卫家救乾坤。怒向胡虏泪作恨,忍看英雄血溅襟。但使邢地忠勇在,不灭猃狁不鸣金”。
村里流传下“三道白”、“立石人”、“将军鼓”、“马蹄坑”等形胜古迹和故事传说。该村留有一棵古银杏树,树龄三百年,树高25米,树围3米,平均冠幅21米,每到秋冬时节,人们前来观赏银杏树,成为网红和游客的打卡热地。 作者简介:毕勤山,河北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会首届理事会理事;邢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信都区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作品散见于《乡音》《邢台日报》《牛城晚报》《清风》等省市级报刊和网络媒体,多部作品入选《邢台县新时代文学作品选》《启航信都》《风华信都》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