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坛春秋情依依(之七)
文/郝蔚民
人的一生就像过河,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总是要淌过去的。
——题记
民俗小故事蕴含着教育元素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家拨乱反正,百废待兴。洛南的教育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县委政府实施经费、师资倾斜政策,首批办好一批重点学校、典型示范,逐步提高全县办学水平。确定洛南中学、古城中学、西街小学、古城街小学为重点学校,当时的洛中校长是张涛波老同志,古城中学校长是郑侠碧老教师,西街小学校长是教研室主任江河治调任的,我担任古城街小学校长。过了不长时间,商洛地区确定一个县首批办好一所完中、两所小学。按照上级要求,洛南县保留洛中、西小、古小三所学校,同时晋升为省级重点学校,我1978年9月调任古城街小学担任校长和党支部书记。时年26岁。

从寺坡公社文教干部的宏观管理岗位,调入省级重点小学担纲校长,微观管理一所学校,无疑是组织对我的信任和培养。古城街小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学风底蕴深厚,教师敬业乐教的学校。学校有12个教学班,教职员工20多人,400 多名学生。初执牛耳,调查研究,确定思路,我从三个方面着手,抓好学校管理,一是革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师生从教书匠式单纯的知识传授、学生死记硬背,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围城中突围出来;二是逐步实施教学手段现代化,把现在看来微不足道的投影机、录音机、幻灯机投入到课堂中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三是大力抓好教学设施和学校环境建设,在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更新了教师宿办和教室的采光设施,让师生告别了煤油灯照明的历史,修建学校大门、门卫室、围墙、厕所、操场,花园、绿化带,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经过数年的努力,学校的各项工作走上正轨,教育质量稳步上升,多次在全县小学教育工作考核中夺魁。古城街小学一时名声鹊起,现场会、经验交流会、参观指导的地县学校领导和教师络绎不绝。学校被评为陕西省“五讲四美”先进单位,我也被评为地、县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披红戴华,潇洒自豪了一把。几十年过去了,我担纲校长的工作业绩已成浮云。但是,当时乐在其中的努力,当时不堪回首的艰辛,当时与老师们和谐相处,不时地在脑海中闪现,历历在目。
古城街距离县城50华里。县城发往三要仅一趟班车,往返途经古城,人满为患,没有力气是挤不上车的。身为古城街人熟悉的校长,拥挤上车有失斯文,往往是眼巴巴地等到车来,又无可奈何地看车西去。最煎熬的是,星期日返校遇到下雨天步行去学校。从县城出发到古城大大小小的河流有十几条之多,大的如县河、干河、窄口河、刘涧河、景村河、沙河、蒋河、姜村河等,头上沥沥淅淅的雨下着,河水湍急,刚开始还脱鞋过河,到后面鞋也不脱了,直接淌过去。鞋里灌上河水里的沙子,把脚磨的打泡流血。那时没有现在轻便的雨伞,我打着一把沉甸甸的黄帆布雨伞,中午12点冒雨出发,涨河了母亲央人拉着我过河,目送我淌过波涛滚滚的县河东去,蝗虫庙的照树岭和兑山的熊山岭的黄土塌方,无奈改道翻山而行,精疲力尽走到学校,已是下午七时。先到校的老师正在灶房议论说,“校长今天肯定来不了,晚上的周日安排工作例会开不成了”。在他们议论声中,我走进了灶房,他们被我的自律精神感动了,以后的周日例会不论是雨雪天冷路滑老师都能赶到学校按时参加。作为一校之长,规章制度是自己主持制定的,校长是教师中的一员,必须带头遵守,维护校纪的权威性。其权威性的维护,不在于追究违反规章制度教师的责任,而在于校长自律行为对规章的敬畏而产生的效应。
作为校长,我在工作中不仅要关注学校的发展,更要关爱学生。记得1979年中考的前一天,大雨不停,河水暴涨。班主任带领学生去参加古城中学的招生考试,清点人数后反馈:古城沙河北边的好多学生没有到校。我来不及多想,就叫了几名教师急忙赶到沙河南岸,看到家长欲拉学生涉水过河。河底子是沙子,人到河中踩在沙子上,水把脚周围的沙子冲走,人在水中越陷越深,站立不住就会被河水冲走,十分危险。我们几个人一起高喊让学生和家长返回不要冒险涉水,阻止了一场事故的发生。事后,我和古城中学的校长商定,对因雨没有参加中考的学生,组织了专场的补考,使这些学生顺利地进入初中就读。
现在还记得古城小学有一名老教师,肚子里环环绕多,在春节开学和五月端午前夕,课堂上老是说哪个学生家长对老师好,饭菜做的香、粽子煮的甜,暗示学生让家长请他吃饭给他送粽子。家长请他吃饭了,给他送粽子了,他又在自诩自己在学生家长中威信高云云,惹得不少教师侧目而视嗤之以鼻。对于这样事情的处理,又不宜张扬,张扬则伤及脸面,谈话点破教师则无地自容,我就安排教师灶在春节后聚餐,端午节给老师包粽子。在集体用餐吃粽子品美酒时的欢快祝词中,适时点拨大家,为人师表要有品味,不要看重蝇头小利。要体谅学生家庭的生活困苦,不可把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庸俗化。响鼓不用重锤敲,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此类事情以后再也没有发生,
在与学生家长的交谈中,许多家长反映,学生对老师乖得像只小绵羊,在家里对父母不尊敬,动不动立眉竖眼。这个看似简单的教育问题,其实涉及教育因素很多,其中家长的从小对孩子的示范作用,是孩子养成教育中须臾不可缺少的一环。要让孩子孝敬父母,孩子的父母必须孝敬自己的父母,给孩子做出样子言传身教。农村人说“啥蔓蔓结啥蛋蛋”,老师说“父母是学生第一个老师”的道理就在这里。于是,在一次家长会上,我给学生家长讲了一个民俗故事, 在大家的笑声中,家长可能也悟出了一些道理。
这个故事说的是:终南山下有一庄户人家,家中上有一瞎婆婆,下有儿子,正在学堂念书。夫妻二人务农,家境倒也殷实,只是丈夫耳根子软,啥事都是妻子说了算。妻嫌婆婆眼瞎不能干活,还要端茶送饭伺候,十分麻烦。待婆婆恶语相加缺吃短喝虐待有日,她欲将这“眼中钉肉中刺”除之而后快。
一天清早,孩子上学去了,夫妻二人如此这般地商议一番,就骗婆婆道;我们将你送到亲戚家去住一段时间,夫妻二人用一个篓将婆婆抬到深山,放到山中。说道;你渴了,我二人到山下给你打水喝。他们两个拿着篓和杠子就悄悄回了家,他们想这样人不知鬼不觉把婆婆放在山中,就是不会冻饿而亡,也会被狼虫虎豹吃掉,一了百了。
却说小孙子对祖母十分孝顺,每天放学后总是先要到婆婆的房中问候。这天放学不见婆婆,问父母他们吱吱唔唔,一会言道婆婆走亲戚去了,一会又说是串门去了。小孙子想婆婆眼瞎走亲戚山高沟深没有父亲相送是不可能的,若说是串门早该回家了。看着院中放的破篓、杠、绳,联想到父母平时对婆婆的厌恶和虐待,小孙子刹时明白了。他什么也没有说,带点干粮就向深山跑去,找到婆婆接回寄放在邻居家。若无其事地回到家中,倒头就睡。虽然心中有气一夜无眠,倒也相安无事。
第二天早上,小孙子也不去上学了,他上山割来了藤条,像模像样地修起了抬婆婆用的篓。父母不解其意,问道;儿子修篓何用?儿子正色回答道;“你们把我婆婆往深山抬,将篓用坏了,我修补一下。日后你们年纪大了,不能干活了,我把你们往深山抬,还是用得到的”。
夫妻闻言大惊,急忙到邻居家中将瞎婆婆接回,善待茶饭,养老送终。
这个老辈人口耳相传的民俗故事,使与会家长在笑声中,思索着自己的孝道作为,对我这个年轻校长的一片苦心交口称赞。

那一年,我在三要区参加学校管理工作会议。会上领导通报:反动会道门宣传,“神”要重进庙宇再归神位,学生对神不敬者,神要对其惩罚。山区的经济落后,学校多是庙宇改建的。山里人敬畏神灵,一时人心惶惶。返校后,我把破除迷信教育工作交给班主任和少先队负责。我则在思索怎样才能给学生简单明了地灌输世上本无鬼神的无神论思想。一个老父亲曾给我讲过民俗笑话小故事涌上心头。于是,在全校学生大会上,我把这个故事说给学生听。
话说张三和李四在一块喝酒,酒喝高了,两人都吹起牛来了。两个人都说自己胆大,互不服气,打起赌来。
李四就对张三说,“我村上一个寡妇前几天上吊死了,埋葬在乱葬岗上。人们老是看到一个白衣女鬼在那里转悠。每天傍晚那里路断人稀。你说你胆大,你敢不敢晚上把桃木楔子钉在那个寡妇的坟上?”李四接着说“咱两个都是千年的狐狸,谁也别给谁玩‘聊斋’!以坟上钉的桃木楔子为证。你钉上我请你喝酒!你不敢去,你请我喝酒。你怂了就早早说话,干脆请我喝酒得了!”
张三说,“我堂堂七尺男儿,还怕什么女鬼!看我的,我今晚就去。你的酒我喝定了!”
酒场散了,张三酒也醒了。面对自己吹牛说出去的大话,心里忐忑不已。不去吧,大话说出去了。去吧,一想到人传说晚上有女鬼出没,头皮就发麻!又想,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不能在酒友面前装个怂囊鬼!于是,砍了一个桃木楔子,准备好斧头,晚上向乱葬岗而去。
晚上乱葬岗上,风声鹤唳,猫头鹰咕咕乱叫,令人不寒而栗。张三临行喝的几口壮胆酒化着冷汗出了,头发竖起来了,腿软的不听使唤,好不容易找到寡妇的新坟,把桃木楔子三锤两梆子钉在坟上,急欲往回走猛得往起一站,感到什么东西抓住了他的衣襟,死活不丢手。心想这下打扰死者清静安息,把女鬼惹毛了,把我的衣服拽住了, 他吓得冷汗直冒,三魂丢了两魄,用力挣脱。只听“吱——”一声,衣襟撕烂了。他斧头也不要了,三步并作两步跑下岗去。回到家里,浑身瑟瑟发抖,吓得病倒了。
却说过了几天,李四的酒瘾又犯了,来到张三家蹭酒。但见张三病倒在床,忙问原因。张三说“我和你打赌到乱葬岗给寡妇坟上钉桃木楔,女鬼把我拉住,衣服被拉扯撕掉了前襟。”他拿出那晚穿的蓝长衫,衣服前襟的确少了一大片。李四听了张三的叙述一下子傻眼了,心想难道世上真的有鬼。他看着骄阳当空阳气正旺,和张三壮着胆子来到乱葬岗查看究竟。斧子还在寡妇的坟边,衣服的前襟被桃木楔子深深地钉在坟上的土里。
事情明了了,张三的病立马好了。
可见,“鬼”在哪里?鬼就藏在迷信者的心里!
这件事正应了那句老话:心中无鬼,一身正气。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故事讲完了,在学生的一片笑声和掌声中,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教育,如滴滴春雨润物细无声!
2024年正月试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