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
马家骏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永别了,武器》最能代表他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永别了,武器》一译《战地春梦》,是他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体验与思考的结晶。小说以作家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描写美国青年亨利在意大利战场上的遭遇,揭示他对战争的幻灭和他同英国护士卡萨玲(凯瑟琳)·巴克莱爱情的死亡。小说标题《永别了,武器》表现了它的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主题。通过亨利从参战到作战,受伤、养伤到撤退,最后到跳河这六个阶段,小说描写了造成“迷惘的一代”的深刻历史原因和人们通过战争失败所达到的清醒与失望。这部前线小说、战争小说展示了恢宏的战斗场面和血腥而荒诞的残酷。小说的标题中的“武器”又与“臂膀”同音异义。因此,译为“永别了,怀抱”也不为怪。这部小说又是一部爱情小说,是罗曼蒂克式的悲剧。它又描写了从亨利的调情,到与卡萨玲真正恋爱、卡萨玲怀孕、去瑞士生孩子,到进医院,最后难产死亡这六个阶段,揭示了亨利爱情的死亡,永别了爱情的怀抱。两种死亡或幻灭,把战争与爱情交织起来、对立起来,把各自的六个阶段交溶在一起,揭示出战争毁灭了爱情,战争使人们心灵的一切希望破灭,这就加深了小说的主题。
《永别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它通过弗雷德里克·亨利与卡萨玲·巴克莱的爱情悲剧来表现当时青年的迷惘与幻灭,海明威在小说序中说:“这本书是一部悲剧,这个事实并没有使我不愉快,因为我相信,人生就是一部悲剧,也知道人生只能有一个结局。”作者从“迷惘的一代”的视角看人生、看战争与爱情的双重悲剧。亨利的爱情悲剧不在巴克莱偶然的难产而死,而在战争与爱情的矛盾与对立。作者令人信服地描写了亨利精神崩溃的过程。随军牧师用宗教来启迪亨利,使他道德趋向高尚,但他的爱人死了,上帝也就没有了用处。亨利的宗教思想崩溃。爱国者吉诺曾影响亨利,亨利也用正义、爱国之类言辞教育别人。但战争中的徒劳与无谓牺牲,使他也当了逃兵,一切热情化为乌有。外科医生黎那尔第以博爱精神医治伤员。但战争给他送的伤员越来越多,博爱不起任何作用。巴克莱的死是宗教和博爱挽救不了的,于是我们看到亨利在爱情、正义、宗教、博爱诸方面全面精神崩溃,成为绝望迷惘的一代悲观主义者。
小说沿着战争与爱情两条线来结构这场悲剧。二者互补而对比,生与死、美与丑、爱与恨交错展示,从而揭示了巨大的现实主义画面。
海明威的小说按他的“冰山原则”写作,只写出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因之文句简练、含蕴深邃。如小说结尾处只写卡萨玲断气后亨利同医生的对话,不写他的哀伤。在对亨利关灯离医院和冒雨回旅馆的叙述中,暗示无穷潜台词,让人思索不已。

王即之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