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味渐浓 亲情变暖
文/龙茂泉
人间烟火处,年味渐浓时。
龙年正月初一,吃罢早餐,我们从县城出发回老家给年过八旬的岳父岳母拜年,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临近中午就到了老人家里,老远就看到院坝停靠了七、八辆私家车,我们的车刚停稳,就被浓浓的年味和亲情所感染,从屋内出来二十多人欢迎我们最后一拨来客……

春节过年,始终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万家团圆、共享天伦的美好时刻。春节的伟大之处,在于一个国家能不分天寒地冻与春暖花开的地域,居然这么自然、情愿、真心实意地加入如此重大的一次盛典,这就是家庭中亲情的力量,让中国人能够自觉地遵循着人伦的大道,它大于宗教,大于政治,大于金钱,不管家在穷乡僻壤,还是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都要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往家奔,谁也阻挡不住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脚步。

回忆我们小的时候,整天想着盼着过年,红红的对联,震耳的爆炮声,丰盛的年夜饭,新衣服,新裤子,压岁钱。一切的一切,都充满了浓浓的喜庆年味,充满了希望期盼。
如今时代进步了,生活富裕了,不缺吃不少穿,想要啥有啥,日子带着幸福与甘甜。但却感觉到以前曾经浓郁的年味,热闹繁华的场景,却在逐渐淡去走远。

那时的过年,是我们小时候,记忆里最渴望的时刻。一大早起来,枕边就有新衣服可穿,吃饺子,给父母磕头,领压岁钱。放寒假了,不用上学,可以尽情地玩耍,放鞭炮,看地方文化大戏,赏烟花,欢声笑语弥漫在各个角落房间。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所住的街道旷野就是游戏场,丛林田野就是娱乐撒欢的好地方。跳皮筋,玩沙包,踢毽子,跳绳,汗流浃背,不亦乐乎。

七十年代后,开始装了小匣子,生活上了一层楼。过年小匣子听歌,听京戏唱红歌,关心村里大队部通知消息,日子过得知足常乐。八十年代有了录音机,没事捧在手中,随身携带,听故事,听流行音乐,手舞足蹈,心花怒放。
慢慢地,有了十二寸黑白电视,最早看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剧里人美!歌也好听。喜欢郭靖黄蓉的纯真美好爱情故事,高超武功的英雄气概。后来,冰箱,彩色电视,陆续进了寻常百姓家,看电视剧《渴望》《贫嘴张大民》等,就想发生在身边,别有情趣,深受感动,群情激昂。

如今,虽然科技发展更快了,有了手机,电脑,AI智能,飞机,高速,高铁,数字货币,让生活变得快捷方便,可那份纯真的快乐,已消失不见,让人格外留恋怀念。孩子们更多地是沉浸在电子设备中,享受迷失于虚拟世界的快乐。我们的年夜饭,看起来秀色可餐,而曾经那份特殊的味道,却难以找到寻觅。
岁月如箭,随着时光的推移,过年的习俗,也在悄然发生着千变万化,一些传统的东西,逐渐被人们淡忘,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庆祝方式,手机视频语音过年问好。固然新的方式,更加时尚新潮,节约时间能源,但总感觉似乎少了许多,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现在过年没有一点点意思了。”如今过年满耳充斥的几乎都是这句话。
特别是近些年来,每逢过年,我们依然会贴对联,吃除夕团圆饭,看春晚。但拜年走亲访友,跟以往相比,大有不同,有点快节奏。过去我们走亲戚,从初一开始,一天一家,吃饭品酒,乐乐呵呵,精神饱满。现在几家亲戚,有车一天就走完。
回在家里,手机电视和电子产品,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人人成了手机控,再无牵挂他念。可不知为何,过去那种特别的年味,相聚的稀罕喜欢,总是令人回忆和思念。或许,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那份浓郁的情感和记忆,也会逐渐被淡漠的人情淹没代替。
今年可大不一样了,浓浓的年味俏然回归了,看着岳父岳母家几十人喜庆欢乐的场面,有的在烤火玩手机、有的在打纸牌、有的在聊天,厨房里娃的舅妈带着几个姐妹正在为客人们准备可口的美食佳肴,好一派过年的热闹场景,吃饭时三桌人还要挤着坐……
过年的气氛就是亲戚间互相走动所传承一种浓浓的亲情。亲情是维系一个家族乃至几个家族之间关系的重要桥梁,过去在农村走亲戚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手段。正常情况下肯定是要留宿,至少吃顿饭。那个年代农村生活节奏较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冬闲阴雨天到亲亲家串门是很正常的。可现在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根本就没有时间,那怕是到亲戚家参加聚会,几乎都是走过场。
过年,不再让我们期盼与兴奋,开始变得没有份量没有味道了,也不像过去那么讲究了。特别是年轻人更不愿接受那些传统年俗的约束,接受的观点跟我们过去所能接受的不一样,他们平时交往交流更多的是朋友圈。对走亲戚变得麻木,像走过场一样,所以走亲戚不是走亲戚而是变成一种演习,变成一种负担。总之,现在确实有很多走亲戚,成了完成任务,变成放下东西就走,打个招呼喝杯水就走的情况,既不会吃饭更不会留宿。三代以上的姻亲基本上不走动了,变得越来越疏远了。气得老人们在背后长吁短叹:“唉!如今的娃娃们,都是一辈亲了。”
或许年味并没有淡去,淡了的是我们对年味的感知,浓了的是我们对旧时光的怀念。小时候道路不通,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农村基础设施比较健全,村村通道路,有些已经是通到家门门。过去一天跑一家,现在一天跑十几家。可这个真的不是走亲戚,纯粹是应付了事。
但我想说的是,其实亲情是非常重要的,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应该多保持和遵守。因为亲情是滋味润人的心田,是生命散发重要光彩的一面。

到了傍晚更是过年的热闹高峰,大人小孩聚集院坝,爷爷们带着孙子,爸爸们带着儿子点燃烟花和鞭炮,炮声此起彼伏,烟花点亮了兰凹坑的天空,一袋烟的工夫就消费了几千元的烟花鞭炮,老人们高兴,大人尽兴,孩子们开心……
以后几天,我们几家亲戚相互连轴转,真是亲戚越走越亲,延续着浓浓的亲情。
又逢新桃换旧符的龙年,大红的灯笼、大红的福字、大红的春联、大红的爆竹,烘托着红红火火的新年运气。行走在这浓郁的过年氛围中,心头现出过年的往事,涌动起思念、感恩、祈福等诸多的情怀。我自问这过年过的是什么?思来想去,我们过年过的无非是生命旅程中的情和恩,这情是亲情至爱,是家国之爱,这恩是祖先传承之恩,是父母养育之恩,是祖国护佑之恩。找个时间节点,把亲情至爱,把感恩情怀推向至高,那就是过年。过年好,我们的家、我们的祖国都好上加好。
愿年复一年的年味越来越浓,亲情更暖!
作者简介:
龙茂泉,土家族,1957年12月生,高中文化,巴东县茶店子镇长腰岭村人,中共党员,退役老兵,退休法官。2016年获最高人民法院荣誉天平奖章;2017年退休后,加入恩施州作家协会,湖北省自媒体协会会员,《峡江布衣》主编,《白鹭文刊》副主编,《世界文学》签约作家,《中国乡村》认证终身作家,《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在国内30余家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千余篇,多篇散文、诗歌收录《中国当代散文精选》《中国最美游记》《中国诗歌大赛获奖作品集》等10余种书籍,获政府新闻奖和国内征文大赛等次奖近30次,“大美东方首届全国诗书画作品大赛”金奖得主。著有散文《清泉乡音》《南坪印记》。2023年10月荣获恩施州“风范长者”。
2024.02.04(腊月二十五)于峡江巴东
【最美中国年•全国作家诗人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483284.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