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赴任三湘
清朝时,考上举人只是获得了做官的资格,但如果无钱捐官,只有得到了在朝为官且说话有用的人保举,并获得皇帝的恩准,才能做官,如果无人保举,再有才学也是枉然,只能拿钱买官,或候补待岗。
国昌中举后不久,又有喜讯从县衙传来:“贺国昌要做官了!”
原来湖南巡抚陈宝箴系江西修水籍人,历来重视选拔年轻俊才。国昌祖父澍恩、父亲培桢素来和陈抚熟悉。在挑选人才时,宝箴以国昌素洁才识,精详奏保。于是,奉上谕,国昌著以知县发往湖南省差遣。委任此钦!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早春二月的一天,红日高照,国昌在家叔贺培源的陪同下,带着祖父留给他的那面铜镜和行李,坐马车前去湖南省署长沙接任。
谚语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衫,九九八十一,种子满天飞。”这时虽是七九天气,但因怕冷,人们都没有脱下厚厚的棉衣、棉袍。国昌穿着厚厚的棉袍,在这暖烘烘的太阳下行走,不由觉得全身发热。他脱下棉袍,以手抵在额头上作遮荫状,坐在马车上,一边走一边朝天上发光发热的太阳望了望,心想:这太阳真像一面巨大的魔镜,没有人能逃避它的照耀。难怪祖父说这太阳是一面天镜啊!
经过二天二夜行程,马车来到长沙。
国昌记起,据有关资料介绍:长沙,位于湖南省中部,湘江下游,是一座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素有“屈贾之乡”、“楚汉名城”的美称!早在春秋时期,就是楚国雄踞南方的战略要地之一。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立国之后,于公元前206年改临江为长沙,并设立汉朝的属国——长沙国。自此之后,长沙开始筑建城墙,并逐渐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从秦汉到明代,这里或为封藩立国之都,或为郡、州、路、府设治之所。清初,成为省垣。因为据有险峻的地理环境,所辖地区又尽为富庶之地,经济与交通均较为发达,所以历代以来,都是名人、文士辈出的地方,其文化艺术极为繁盛。长沙地形起伏较大,境内的主要河流有湘江与浏阳河;整个地势为东西南高,北部低;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末夏初多雨,夏末秋季多旱。
这是国昌第一次来到长沙,他看到这么大的城市,感到挺新鲜的。
下了车,国昌和家叔培源在巡抚衙门附近,找到一家叫大兴隆的旅舍,订好房间,放好行礼,便前去省署。
国昌拿着任命公文来到森严气派的巡抚衙门,门卫却也和蔼可亲,看了他手里的公文封签后,便带他进去。
陈宝箴亲自接见了国昌。
陈巡抚以爱惜青年才俊而闻名,陈家也是人才辈出,其子陈三立才名远播,于光绪二十年便考上了进士,并在吏部担任主事,为支持父亲在湖南推行新政,即于去年请求下派到陈宝箴身边办事。
此时,陈三立也在旁边。
去见抚台大人,按当时官场的风气,本应馈赠厚礼。国昌遵祖父嘱咐:“陈宝箴为官清廉,去见陈巡抚不必送礼,以免有行贿之嫌。”国昌只是让叔父带了些家乡的土特产,这时才拿出来,对陈抚台表示衷心的感谢。
陈宝箴对国昌说了些叮嘱勉励要求的话。他说:“国昌,你我都是江西人,现在又都是太清皇帝的臣子。我和你的祖父、父亲也是世交。论辈份,你我可说是叔侄。一家人不说二家话,直来直去吧。时下国难当头,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大清被迫割让了手足一样珍贵的宝岛台湾,还赔偿了日本万俩白银,列强还在对我华夏虎视眈眈。广东南海的康有为,还有你们萍乡人、侍读学士文廷式等不少朝野有识之士纷纷鼓吹维新变法。本巡抚也有意在湘推行新政。眼下正是用人之际,希望贤..侄不要辜负太清皇上和本巡抚的厚望。特别是时下官风不正,积重难返,贪官污吏多如牛毛,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然而,自古以来,天镜高悬,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你要自警自重,勤政廉洁,为国效力,才是正道。”
看上去年轻睿智的陈三立在一旁也说:“国昌,你比我大二岁,是我的兄长。我父亲也常常这样教导我。今后,还得请你多多支持维新变法事业呀!”
国昌频频点头,诚恳地表示:“请恩师放心,学生一定毕生切记您的谆谆教诲,不负皇恩,不辱使命,不忘恩公的知遇之恩,也决不给我祖上留下的铜镜摸黑,当竭力推行新政,为国尽忠,为民效力!”
老巡抚见国昌气宇轩昂,穿戴仆素简洁,谈吐不凡,心里很是喜欢。
国昌从此也视陈宝箴为知已和恩师,视三立为兄弟。
于是,陈宝箴首先分配他到沅江任知县,后任祁阳、浏阳知县。
公元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的一天,在仕途上初出茅庐的贺国昌仅带随从二人,徒步来到湖南源江。上任后,他向县差明令,并向全县公告:“着从即日起,本县遵巡抚陈宝箴训示,推行新政,改变摆官威驾势,不打灯笼,不鸣锣开道,不打肃静回避牌子,不搞前呼后拥扰民害众的形式;不把私人亲属安排在身边;不准衙役狐假虎威恐吓百姓、敲诈勒索、贪污受贿;来衙门告状的百姓有无状纸都要受理,使没有文化又请不起师爷的穷人有冤能伸。”
百姓纷纷奔走相告。
国昌所到之处,着力推行新政,变革陋习,建书院、办新式学堂,清公产,倡节约,减苛捐杂税,整治贪官污吏,及时依照清律处理重案要案积案,创建育婴会、慈善堂,修桥铺路,为百姓办实事好事。他常常扮成算命、看相的先生或民间艺人微服私访,了解百姓疾苦及乡土民情风俗等,帮助百姓解决困难,昭雪冤案。
第八章 义犬报案
故事发生在贺国昌在祁阳任知县时。一天,公务完毕,他和往常一样带着刚满十六岁的书童李勇来到郊外散步。
出城后,往山坡小路经过时,忽然听到坡头响起一阵鞭炮声,尔后,便听到狗的嘶鸣声一阵紧似一阵,此狗吠声悲凄。
国昌心中疑惑,不由走上前去。只见一座新坟前有一老者和一只大黄狗。黄狗正在用脚爪扒着坟上的土,发出声声哀鸣,久久不愿离去。
国昌注意到那狗头部有一利器击破的伤痕。
说来也有些奇怪,见身穿官服的国昌来到,那狗便也停止了嘶叫,摇头晃尾地来到国昌跟前,并轻轻咬着他的衣角。
老汉见状,连忙将狗赶走,并连连道歉。
那狗在一旁用悲哀的眼光看着国昌。
国昌知道狗通人性,心中不由涌起一阵警觉,便问老汉:“坟中死者是什么人?”
老汉回答道:“是我媳妇宋氏。”
国昌又问:“她年纪这么轻因何而死的?”
老汉老泪纵横地说:“听我儿子说是暴病身亡。我媳妇是个勤劳、善良、贤惠的好媳妇呀!在家里真是丢下擂槌摸扫把,里里外外,衣头火饭,检检拾拾。对老人又孝顺。可我那孽子,却嫌她土气,不像那些婊子打扮得妖里妖气,招惹那些不三不四的狗男人!”
国昌再问:“你尊姓大名?家住哪里?”
老人回答:“我姓刘名茂盛,家住城内。”
“你儿媳平日身体可好?”
“她身体一向很健壮,从来没生过什么病。”
“他们夫妻二人感情可好?”
“不瞒先生,我儿是个不孝子,嫖睹逍遥,不务正业,还经常打骂老婆。”
“你儿媳生病和死前,你可在场?”
“我在长沙经商,并不在场。”
“你叫什么名字?你回家后,你儿子有啥和往常不同的变化?”
老汉恨恨地说:“他叫刘文兴,和一个婊子早有来往,现已住在一起。这畜生刚死了老婆就要和那婊子结婚!”
“这狗一直跟着你儿子、儿媳吗?”
“是的。是我儿媳从娘家带来的。”
老爷和老汉的对话,书童按老爷的吩咐,在旁都把它记在小本子上。
国昌沉思片刻,心想,今日之事的确有些蹊跷,一定要弄他个水落石出。但事情尚无定论,对老人不便明说,于是心生一计。他平日博学,对天文地理阴阳之说也颇有研究。他装模作样地看看四周的山水风向,对老汉说:“你媳妇埋在这回水归宕山坡之间,已被水浸,且此处头山空凹,坟为垠山坤向,垠风吹来将对后人有害呀!”
见老人看着他,国昌又说:“不仅如此,此坟还有水、蚁、风三害,主凶不利,非改葬不可!”
老汉最迷信风水,听他说得很有道理,忙问:“近处可有更好的坟场?”
国昌道:“我路过前山,有金星结穴出乳中,后凹有鬼睹禄山,前面有玉尺案,此为少阴结穴,葬后吉昌。”
刘老汉很是感激,说:“愚汉贤媳在天有灵,全靠先生费心,愚民即将贤媳择日改葬,来安慰她的在天之灵。”
国昌说:“后天是个好日子,事不宜迟,可定在后天改葬,则大吉大利!”但嘱他不能告诉其子,以免生出不必要的枝节来,影响迁坟顺利,并说:“我有个师兄比我还高明,起迁劳力由他带来,你老只要带三牲酒礼及付力资就行。”
安排妥当后,国昌便回衙派人调查了老汉儿子刘文兴的劣迹,并派人监视其行踪,只要证据确凿,便将其抓捕归案。
到了改迁之日,国昌和装扮成地仙的法医官,带来几个身穿便装的人配合迁坟。
掘开坟墓,果见坟内有水,装扮成地仙的法医对老汉说:“棺内死尸已被水淹,要开棺将水放掉,并喷香洒安魂,才可纳新方龙气。”并以长辈不宜见死者为由,叫他暂避。
法医于是开棺验尸,仔细查看,见死者头部有淤血痂痕,拨开头发,只见女尸头顶部钉有一铜钉。
此时真相大白。国昌即嘱速将嫌犯刘文兴抓来衙门受审。
后经审,老汉儿媳果然是其不孝儿子所害。原由是恨其妻对他不务正业嫖睹逍遥多有管束,便和与他有奸情的王氏女人密谋,在其妻睡着后,用铜钉钉死,对外慌称其妻系暴病身亡,以达到二人结婚 苟合的目的。
但这对狗男女在处理尸首时被黄狗看见。黄狗素日经常见刘文兴打骂宋氏。今日见女主人已被害死,黄狗便狂吠着与刘文兴搏斗,要为女主人报仇。
刘文兴用刀斧将黄狗击伤。
黄狗逃走。
刘犯万万没有想到县令贺国昌会从一只狗身上得到线索,将他绳之以法。
刘文兴和王氏痛哭,后悔不该害死宋氏。
老汉虽然伤心,但感到儿子罪有应得,并为媳妇申了冤,他也不后悔,从此带着儿子和媳妇给他留下的孙子度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