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串门走亲戚
侯俊英
在我的老家,过完大年串门走亲戚,可就是最隆重的事情了。家家户户的大人孩子都走动起来,七大姑八大姨的,一家也不能落下。
我家老亲很多。从初三开始,一家一家的串,不到正月十五串不完。
在那个穷的叮当响的年代,小孩子串门走亲戚,就是为了吃顿好的。姥姥家盛一碗炸藕盒;姑奶奶家热几个菜馍馍;大姨家初一晚上留出来的素馅饺子;舅姥爷偷偷塞给你一把糖块儿。那“百家饭”吃的是津津有味,香甜可口啊。
走亲戚准备礼品,也很简单。拿不出鸡鸭鱼肉,只好背上一个竹篮子,放六个白面馒头。讲究一点儿的,或条件较好点儿的,用一包最“昂贵”的点心(糕点)当篮子帽。然后,篮子上搭一条新买的花毛巾,十几天下来不在换样的。
无论你怎么推让,那包点心是亲戚家不能留下的。所以,当走完亲戚,点心也被“颠沛流离”的,变成了碎末末。碎末末也舍不得扔掉,就让家里最小最受宠的孩子,用嘴喃着吃。那可是最高级的待遇了,年龄较大点儿的哥哥姐姐,只能眼巴巴的,站在旁边看着。
我最喜欢去的亲戚家,就是奶奶的弟弟三舅姥爷家。三舅姥爷虽然和奶奶是叔伯姐弟,但她们俩最投脾气。对我们家很照顾,对我也很疼爱。每次去他家,都是奶奶带着我,光吃顿好的不说,还会给我个三五毛的压岁钱。我长大了一些后,压岁钱也有三五毛变成了二三块。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我上中专的那年,寒假开学前去了他家,三舅姥爷家竟然给了我五元钱。五元钱在七十年代末,一个学期的零花绰绰有余。
另一家就是表姑家。奶奶没闺女,就拿表姑当自家闺女对待。我也就自然而然得把表姑认为是亲姑姑。不夸张的说,甚至比亲姑姑还亲。
每次去表姑家,表姑总是把带记号的肉菜馍馍留给我吃,独生子表哥就没有份儿。那些年的年后正月里,正是青黄不接的日子,白面寥寥无几。但是表姑总是把从牙缝里省下来点儿细粮,等我去她家时烙个小油饼,只让我自己吃。
回忆起小的时候,虽然清贫,但是亲情和欢乐无处不在。

作者简介:侯俊英,热爱文学,热爱生活。喜欢观察人生百态,记录心历路程。人生格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