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味
文/李学蛟(山东临沂)
我想不止是我一个人有此种感觉:现在过年没有年味了。这应该是众多人的共同感受。到底咋回事呢?
记忆中的过年,总是腊月二十以后妈妈的忙碌身影,石磨磨面,人工筛面。摊煎饼,磨豆腐,蒸馍馍,做发糕,煎炸烹炒。感觉妈妈一刻也不消停的忙乎着忙乎着……

记忆中的过年,是前呼后拥的结伴赶年集。其实未必就是采购年货,主要是凑热闹,图乐子。哪怕是挤的前仰后合,足不挪地,那感觉……
记忆中的过年,是在想象猪肉有多香?水饺多诱人?我要记着数,看看自己能吃多少。
记忆中的过年,是除夕夜的不眠。没有电脑电视手机,有的是小伙计们的嬉戏打闹。走街串巷的奔跑,偶尔放个鞭炮,记得还有自己加工的烟花。其乐融融,有时还会傻笑……

记忆中的过年,初一早上祭拜苍天,老乡们称其为“发纸”。尔后换上妈妈给做的新衣服,跟随长辈大人去给叔叔大伯爷爷奶奶拜年、磕头。那头磕的响声很大,足见心的赤诚。那时还没有压岁钱的!
记忆中的过年,村民自发组织:耍龙舞狮,秧歌旱船。好象一直玩到元宵节还是二月二?原谅记不清了。
记忆中的过年,年除夕贴对联,扫院子,挑水灌满水缸,图个圆满。最风光的是村里的军工烈属,锣鼓喧天的秧歌队在团支部书记的带领下给他们拜年贴对联。别说我就带领过(请别笑话)。

记忆中的过年……
过了几十个年了,也就邪门了,一过年就是这些记忆。
看现在,住楼房,在异乡,去哪里拜年?
不准鞭炮没响声,哪还热闹?(今年就坚持放了)
超市里啥都有,不用办年。没有年集可赶。!
吃肉吃蛋忒简单,水饺成为家常饭。不馋了!
衣服没变样,又有新的了。随时随地的购置。
坐家看那挠头的春晚,烦了上床眯眼。
老少拿着手机,微信电话拜年。有时还发个红包,表示一下脸面。
高档了,时尚了。但总感觉缺少点什么,心里总是空荡荡的。
我自悟了一下:还是那份初心,还是那份眷恋。也许我们的子女们就会改观。
唉,说不清理还乱的年呀!我总是记得那乡那家那些年!………

2024正月初五
🌟 诗🌟 经🌟 唯🌟 美🌟
🌟 国🌟 风🌟 传🌟 奇🌟
🌟 欢🌟 迎🌟 走🌟 进🌟
🌟 国🌟 风🌟 诗🌟 社🌟
作者简介:李学蛟,山东临沂人,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后现居济南。
编辑简介:王思雨,女,笔名:诗雨年华,80后,山东临沂人,临沭县作协副主席,临沂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见于《齐鲁晚报·青未了》《新疆文学》《临沂日报》《七月颂歌》《东方散文》《真言贞语》《今日头条》《双月湖》《鲁南商报》《钻石文艺》等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