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丘逢甲的“念台精舍”
朱亚夫
“春秋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满怀着忧国怀台情愫的诗,出于清末著名诗人丘逢甲之手。他的书斋即为“念台精舍。”

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仲同,号仓海,又号蛰仙、仲阏,世称“仓海先生”。祖籍广东镇平县(今广东梅县地区蕉岭县)。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进士出身,授工部主事。光绪十三年(1887年),唐景崧受朝廷委派,担任台澎道。他雅好文学,上任后,常在官邸举办“文酒之会”,请僚属、文士赴会,吟诗属对,极一时之盛。丘逢甲素善诗文,又有“才子”之名,很快就被唐景崧罗致到幕府,受到赏识。唐景崧曾赋赠一联给丘逢甲:“海上二百年生此奇士,腹中十万卷佐我未能。”1895年得悉清廷将割让台湾给日本,刺指血书“拒倭守土”四字,组织义军,英勇抗击日军。台湾失守后赴广东,曾任韩山书院山长、广东省谘议局议长等。1911年以广东代表身份参加各省代表联合会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被选为临时参议院议员。著有《岭云海日楼诗钞》等。
1895年甲午战争后,清廷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不仅要向日本交付二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还要把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属的岛屿、澎湖列岛“永远让于日本” ,消息传来,丘逢甲义愤填膺。他从小在台湾长大,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故决心抗敌保台。他毅然毁家纾难,组织台湾义军。以后,日军进犯台湾,他勇率义军阻击敌人,激战20余天。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为保存实力,以图东山再起,丘逢甲率余部内渡祖国大陆。临行之际,他遥望宝岛,想到它即将沦为异域,不禁心如刀绞,潸然泪下。他满怀悲愤,自命“海东遗民”,挥泪写下《离台诗》6首。其中一首云:“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表达了他渴求台湾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
回到大陆后不久,丘逢甲在祖籍镇平县营建了一所新居,共有三四十间平房。中供祖宗牌位,左右房舍围成半圆形。他给新居取名为“心太平草庐”,名其堂曰“培远堂”,自书门联解释之;“培成国器,远大家声”,又云:“培栽后进,远继先芬。”后又请潮州知府李彬和编修吴道镕为其两侧书房题额,右为“念台精舍”,左为“岭云海日楼”。书斋题名“念台精舍”,意为虽身居异乡,但仍不忘故乡台湾。他常常告诫子侄们说:“台湾同胞四百万,尚奴于倭,吾家兄弟子侄当永念仇耻,勿念恢复。”

晚年,丘逢甲在“念台精舍”中,写下二千多首感人至深的诗篇,其中尤多眷念故上,感怀家园之作,如“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已分生离与死别,不堪挥涕说台湾”等。他为台湾回归祖国,奔走呼号,终因劳瘁抑郁而英年早殁,年仅48岁。临终时,犹深情嘱咐亲属:“葬须东向,吾不忘台湾也。”

作者简介:朱亚夫,笔名方波、紫来斋等。上海市人。历任《上海老年报》社总编助理兼副刊部主任、《军休天地》杂志社主编、《九九关爱》网站顾问团团长等。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浦东新区杂文学会顾问等。自1964年以来,在海内外200余家报刊上发表各类作品8000多篇,其中不少文章入选《时代领跑者》《文苑剪影》《上海杂文选》等近百部书中,著有《亚夫杂文选》《人生畅想曲》《黄昏风景线》《书斋文化》《杂坛徜徉录》《名家斋号趣谈》等;主编《寿星列传》《三十六计新解》《中华名人书斋大观》《老年生活实用大全》(新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