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心安处亦吾乡
——读姜毅《时光里的烟火》有感
文/云蒙山人
《时光里的烟火》是文友姜毅的首部散文集,副标题是"致我理想的世界"。认真品读,掩卷而思,他的世界竟然和我的世界有太多的"乡"似、"乡"通、"乡"同之处,让我常常被一种感同身受的共鸣所包围。
乡脉所系,心心念念。
"我从故乡的田野走来,岁月的长风抚过眉角,世间的风霜染白发梢。"故乡之亲,首在血脉;生身立命,情深意重。严父慈母是人生最早的两位恩师,姜毅也不例外。《父亲的指责》大概是所有儿子的共同经历吧。"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给我的印象就是种种不满意……(引者略)在父亲的眼里,我永远都是一个问题孩子,毛病丛生,缺点满身,他对我横看竖看都是贬低和指责,我在他心中的满意度几乎为零。"我也有这样的父亲,也是看儿子哪哪儿都不好,直到他长眠地下,我才意识到他就是我的磨刀石,永远以"糟糕透了"激励我的斗志。“那”种忘子成龙的心切让他带有一点封建家长的作风的暴脾气,总是狂风骤雨一样落在我们的身上。"(P114)是的,父亲的指责、训斥,已经成为他对儿子表情达意的一种特殊方式,他们"故作怒气冲冲模样"真的是世间最美的风景。可惜多少人当时不解父亲意,失去才知后悔迟。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这才是真正的“严师出高徒",是更深深的"为子计甚远"的爱。

乡情所牵,缠缠绵绵。
"在我的脑海里,有这么一个小山村,那是极美极美的。”这是作者姜毅的小山村,也是广大七零八零后共同的小山村,是未成年的我们的世外桃源。"平常的时日里,村里有某一户人家,操办红白喜事,前三后三的几日里,全村的人都为着这户人家帮衬忙碌,有杀猪的,有羊的,有逮鸡的,有借板凳桌子,借盘子借碗的……嘈杂的声音,透过密树浓荫,氤氲在沟沟坎坎,浓郁的山村生活情调,那真是极美极美的。"(P159)可不是嘛,那时大乡村,真的是物质世界的“贫困户",精神世界的"大豪门",那山那水那土那木,滋养着我们的骨肉和灵魂,真的是不思量也难忘、不相见就怀念,成为我们一生抹不去的灵魂的烙印。

乡恋所爱,酸酸甜甜。
莫说“少女情怀总是诗",少男亦如此。十九岁的他面对一段难忘的青春记忆,“只能用苍自无力的文字"表达迟到的歉意。而这款意又触动了多少人心底的那根刺。"以后的很多日子,总有一双眼睛,一个诗一般的女孩子,时不时地浮现在我的眼前,那个美丽的影子,让我回想起很多美好的时光,逐渐读懂了一个情怀似诗的少女,懂得了她诗一般的初恋和情爱。"(p272)要我看,这一切都应该被原谅,因为年轻的他们和年轻的我们一样不懂爱情,不知道漂泊的脚步在何处停泊,流浪的云朵在哪里归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谁的生命中没有一些隐忍的缺憾?

乡思所托,深深浅浅。
“曾经以为,风花雪月才是景,后来才发现,柴米油盐皆是诗。厨房有烟火,家里有温暖,心里有牵挂,脚下有方向。”(P59)乡村具象而又抽象,乡思暂短而又悠长。无论生命中有多少波澜壮阔。我们最迷恋的,始终是包裹在烟火人间里的平凡琐碎的温暖与感动。甚至当我们在生命、宿命、使命的纠结之间无所适从的时候,我们也从姜毅《即将逝去的回忆》里寻得一种豁然开朗。"有一天我也会老去,只是想不出我会用哪一种方式死去,后人们是否会怀念生前的我?可那全然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今生出生成长在这个让我一辈子爱恋的村庄,这就是我今生最珍贵的财富,夫复何录啊!”可不,没有什么比叶落归根更坦然的了。不是说“倦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吗?鸟鱼尚且如此,何况人乎?

李虎山先生于序言《在时光里前行》中高度概括了姜毅写作的三个特点,即这些文字“是有温度的""多带有细腻的表情""用心记录了朴实无华的包括青春在内的生活百态。”我没有他这样高屋建瓴的眼光和胸怀,只能努力地将这些见解用另一种角度和方式具体化读这本兼具清新感和乡野风的散文集,我能沿着文字走进姜毅"外表冷漠、内心火热”的隐秘世界,在应接不暇的共识、共情、共鸣中领会文学的魅力。
是的,生不过百岁,却怀千年忧。我不探讨艺术的意义,就如他们不确定宇宙的边际。重要的是, 姜毅和他的情真意切的散文让你体会到:大千世界,没有不会逝去的东西,逝不去是那颗心,是那份情",是那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时光里的烟火"……
(2024.02.10,甲辰正月初一,于洛州彩虹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