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五十辑)「飘舞的剑」(5209辑)
九
老班头带着两个孩子拼命地赶路,走出了河岸,走上了大路,走进了德州城。
老班头走到了德州府衙门前,举起了鼓槌击鼓:“咚咚咚——”击着击着,由于疲惫已极,晕了过去。
两个衙役将老班头扶起,连同两个孩子带进了衙门。
衙役给老班头喂水。
老班头醒来,大声叫道:“我要告状,我要告状!”
一个师爷模样的人——吏目张师爷说:“你们要告什么人的状?”
老班头:“我要告安得海的状。”
张师爷和众衙役都面面相觑。
张师爷:“告安得海的状?你知道安得海是谁吗?”
老班头:“就是那个太监嘛。”
张师爷:“是太监的头头——总管太监!当今慈禧皇太后的大红人年知道不知道?老头,你是吃了豹子胆,敢告他?”
老班头:“我不管他是哪个,打死我的女儿就要他偿命。”
张师爷:“你搞错了没有?总管太监会打死你的女儿?”
老班头:“千真万确。要不然我怎么会指名道姓地告他呢。”
张师爷:“可是,如果你告错了的话,是要杀头的啊!”
老班头:“不会错的,先生,我女儿还睡倒在运河上呢。先生,知府大人在吗?我要知府大人为我们伸冤报仇。”
张师爷:“知府大人得到通知,去接钦差总管太监大人去了。这样吧老头,你带我们先去验尸,你再把经过详细的讲给我们听,等知府大人回来再说吧。”
张师爷和众衙役随老班头到河边查验嫣红的尸体。
可怜的卖唱姑娘死不瞑目。
一衙役拿来一块黄布:“张师爷,这是凶手埋尸的证据。”
张师爷接过黄布仔细地查看:“唔,好象是皇宫里的东西,应该是个证据。按照大清的律法,杀人偿命,不管他是好大的官都要依法办理的。老头,回去后你给我从头一二详详细细的讲。知府大人回来后我们再向他报告。我们知府大人和巡抚大人一样,都是爱为民作主的啊。”
老班头跪在地上连连磕头:“谢谢青天大老爷!”
大运河中。龙舟上。
安得海与马师娘同床共枕,但都是醒着的。
马师娘:“老爷,我们这是到了哪里呀?”
安得海:“刚才有人报了,山东德州。”
马师娘:“山东归哪一个管呀?”
安得海:“你不懂得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山东也属于皇上管呀!”
马师娘:“这个我当然知道,我是问,皇上派哪一个大臣在这里当头?”
安得海:“一个省的头叫巡抚。山东巡抚是丁宝桢。”
马师娘:“老爷同他关系怎么样?”
安得海:“他是外大臣,咱家是内大臣,平常间是不来往的。不过,他这个巡抚也是皇太后老佛爷提拔起来的,相信他会对我们不错的。”
马师娘:“那是,天下的大臣哪一个敢不买老爷的帐呀!”
安得海:“不过毕竟是来到人家的地盘上,也该小心点才是。”
正在这个时候,有个小太监直接进到床前来报:“启禀义父,德州知州赵新求见。”
安得海:“叫他等着,我马上就来。”
安得海大大咧咧地走出到外间。德州知州赵新果然正在外间等候着。
直到安得海坐定了,赵新才施礼问候:“下官德州知州赵新拜见总管大人。”
安得海:“赵新,你接到了我的帖子了?”
赵新:“接到了。只是,德州去年和今年都遭受了特大旱灾,许多地面颗粒无收,实在是没有能力交出大人帖子上那么多的银两。敬望总管大人谅解。”
安得海:“那么,你带来了多少银两呢?”
赵新:“下官千方百计搜求,只得了纹银二百两。敬奉总管大人笑纳。”
安得海想不到赵新会只给他二百两,肚子里立刻升起了一股无名烈火,站起身来,道:“咱家的帖子上是多少?三千两。你给多少?二百两。亏你说得出口!你现在给我拿回去,拿回去!咱家不要你的了。”
赵新:“安大人,下官真的是没办法。总不能去向老百姓抢呀!”
安得海:“你抢不抢我不管,我只要你给我拿足三千两。”
赵新:“下官为政清廉,历来不搜刮民脂民膏,又从哪里找钱献给安大人啊!”
安得海:“赵新,我先给你把话说清楚,你一分钱不给都可以,咱家也不强要。只是,咱家据实报告皇太后老佛爷后,皇太后老佛爷会对你如何,咱家就不知道了。”
赵新:“皇太后老佛爷对我如何我也没办法,最多不过是不当这个知府了。”
安得海:“赵新,你真的不想交足了?”
赵新:“真的交不了。下官希望安大人原谅。”
安得海:“赵新!你真要敬酒不吃吃罚酒啊!”
赵新:“安大人想怎么办就这么办吧。下官认了。”
赵新的这个态度一时间竟使安得海无计可施。想找人商量又来不及,安得海只好说道:“赵新,你也不要把话说得太死,回去好好想一下,为自家将来前途着想一下,再来见咱家。”
赵新:“那么,总管大人,下官告退了。”
安得海:“去吧去吧,想通了快来见咱家。”
赵新回到了德州知州衙门。
张师爷和众衙役一直在公堂上等他。
赵新:“你们都在呀,你们也知道本府正在作难啊。”
张师爷:“大人,我们当然知道大人有难处。不过在大人的难处上又有了一件嘴难的事情。卑职也在为大人担心着了。”
赵新:“听你这样一说,还有什么疑难的事情?”
张师爷将公案上的一张状纸递给赵新:“大人,这件件事才真是非同小可呢。”
赵新看过状纸,两眼圆睁,额头冒汗,不住声地说:“这个,这个,这个……”
张师爷:“大人,这件事我也想过。如果要认真,人命关天,大清律法也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人既然是安德海所杀,当然一样逮起来法办。这是认真的做法。如果要顾及方方面面的关系,特别这安公公要是慈禧皇太后的大红人,那么我们就该糊涂些,以证据不足拖下去,由官府给点抚恤也就算了。”
赵新:“你的意见呢?”
张师爷:“卑职不好讲。”
赵新:“如果你是我,你怎么办?”
张师爷:“如果我是大人的话,我宁可走后一条路。这样保险些。否则得罪了老佛爷,丢官事小,说不定会掉头呢。”
赵新:“可是。既为大清臣子就不能有负皇恩。”
张师爷:“大人说的极是。但是卑职认为,如果惹得皇太后生了气,丢了乌纱帽,那就什么皇恩大人都报答不了呀!”
赵新:“你说的都有理,也都有弊。你让我单独想一下再说。”
赵新回到家里,坐在客厅里的案桌前发楞。
赵新的夫人见丈夫闷闷不乐,走过来关切地问:“老爷是为了什么事情着急呢?”
赵新:“皇宫中来了个总管太监安得海,前几天就下了一张帖子,说是皇太后派他到江南采购龙衣,要我们德州府给他送三千两银子,出二百人为他拉纤。我想既然是皇太后派他下江南采购龙衣,岂不给他必须的费用?而且我们德州连年受灾,本来就缺钱用,哪里会有银子去给他?所以我就只给他送去二百两银子。他果然嫌少,逼我一定要按他帖子上的数给。还说了不少威胁的话,那意思是不如数给他的话,他就要告往皇太后,断了我的前程。我这里既舍不得给他这笔钱,又怕真的为了这个丢了前程。正在这里犯愁呢!”
夫人:“就是有也不该给他呀!”
赵新:“而且这赵新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在大运河上抖威风的时候,见人家卖唱的姑娘模样好,就逼人家陪他睡两天。卖唱的不从,他硬是将人家逼死在船上,然后乘黑更半夜将那卖唱的姑娘埋在了僻静无人的河岸边。就凭杀人偿命这一条,也该杀了他。”
夫人:“既然是这样,老爷是不是要逮捕他?”
赵新在室内度了几步,犹豫不决地说:“就凭这一点逮捕他又有点不敢。因为不是在现场抓住的,一时间证据不足。”
夫人:“你不是说形成现场还找到一块皇宫里用的黄布吗?”
赵新:“他可以说辩解说是他们扔的。这种无头案,就是放在一般老百姓身上都难得查,何况他是总管太监!”
夫人:“老爷的意思是不想管了?”
赵新:“想管,就是不敢管。”
夫人知道赵新心里的矛盾,却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劝解丈夫。只得另换了话题:“老爷过程说,安得海是钦差?”
赵新:“他说他是皇太后派下来的。”
夫人:“你看他那船仓中有没有供有圣旨和尚方宝剑?
赵新:“那倒没有见到。”
夫人:“如果他有圣旨和尚方宝剑的话,他一定是要供奉在仓内的。既然没有,仅仅凭他说的什么皇太后派的,那就可能有假,老爷不必怕他。”
赵新:“夫人,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安得海当小太监的时候,在咸丰皇帝身边当差,皇太后当时是一个地位最低的秀女,是安得海为她引进,才得以一步登天。这恩德皇太后一定会记情的。得罪了安得海就等于得罪了皇太后。所以我才在此犯难呢。”
夫人:“该不会硬要去找三千两银子给他吧?”
赵新:“三千两是拿不出的。只是想要如何对付他。”
夫人:“办法总是人想的。老爷,我倒有个主意。他既然没有圣旨和尚方宝剑,就可能有假。他如果没有圣旨私自出宫,按照清宫的规矩,那就是违禁,是要杀头的。老爷是地方官,就有权先抓了他。可是老爷又怕他和他后面的皇太后,你一个小知府自然不敢去动他。那我们应该找敢动他的人呀,找谁呢?找抚台大人。我相信抚台大人就敢动他。只要抚台大人一认真,他安得海逼杀了卖唱姑娘也好,违禁出宫也好,都可以依照法律处置了。我们就不会被逼得没有办法了。”
一句话提醒了赵新知府。他一拍脑门:“对,报告抚台大人去!”
图片提供:青年作家周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