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 年
文/许长岱
小时候,我们这里年味很浓,仪式感很强,我们感觉很新鲜。觉得过年一半是为了人,一半是为了神和先人。一进腊月,我们就天天盼着过年。为的是吃上白面馍馍和美味的饺子,穿上新的衣服。
俗话说”十里不同俗“。我们这里的风俗,进了腊月不几天,大人就开始忙年。忙着扫房屋,备年货,腌腊八蒜,喝腊八粥。腊月二十三祭灶,发送灶王爷上天。年三十,大门两旁插松柏枝(后来改为贴春联),以避邪祈福。院中供养天爷爷,把天爷爷的印刷像贴在木板上,放在院中窗台上,像前点上香。
年三十上午要请“爷爷奶奶”。人们先把主子(有的地方叫家堂或影子,上有近支先人的牌位)挂在正面墙上,然后持香到村头集合。等人到齐后,族长带领大家朝四方作辑,口中念叨让“爷爷奶奶”回家过年。然后回家,先把门口拦上棍,说是怕“爷爷奶奶”偷偷走掉。放上拦门棍后,人们在主子前把香插在香庐里,摆上供品和酒茶。供前放着香庐,供后立上两双筷子。跟先人真能吃饭一样。请爷爷奶奶时有的在街上或回到家中都会放鞭炮。这一切都做完后,才算把爷爷奶奶请回了家。
天黑后,有些人家室内室外点着腊烛,因为那时还没有电灯。夜里要守岁。后来有了电,有了电视,改为看电视,再后来是看春晚。
初一是年的正日子。约半夜刚过,就鞭炮声不断。响声此起彼伏,充满热烈吉祥的气氛。人们天不亮就起来打扮一新,郑重地给主子上的”爷爷奶奶”磕头,也给本家长辈拜年。然后煮饺子,吃年夜饭。再汇集起来到各远房长辈家拜年。拜年时往往一跪一大片,领头人说些问候和吉利的话,比如“挣包吧!”(意思是很多人磕头得用包来盛)“吃两碗饺子吧?”(因为那时的人腹中空,吃得多)场面既隆重又热闹。
初二这天,我们这里是送“爷爷奶奶”的日子。有的天不亮就起来放鞭炮。天刚亮就带烧纸和鞭炮出门。出门时端去供品,摘下主子,撤去拦门棍。族人齐集后,先去上老祖坟,再分支上。也许是受祖辈流传下来的男尊女卑的影响,这一天女人是不允许上坟地去的。上坟时先压坟头纸再燃纸磕头放鞭炮。坟都上完后有的已近中午。有去世没过三年的人家还要重去上坟。这天本家亲戚也来上坟。传统上这次上坟是允许女人去的。除此之外绝没有初二走亲戚的。
从初三开始,后来的几天就主要是走亲戚了。初三过后,年就基本上过完了。此时总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接下来就是过初五,俗称破五。这时还稍微有点年味。但过了元宵节,年味就彻底没有了。人们又开始了一年的劳作。把收获的希望又放在了新的一年。
年是神圣的,又是新奇的,我们喜欢过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