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武功年文化
文/黄振涛
新年纳余庆,过年忆乡愁。
孩提时,天天盼过年。时下,年味愈来愈淡。几乎看不到购置年货风尘仆仆的样子了。成年人中十有八、九不盼望过年了。早已没了美食的诱惑力,主厨们做美食太麻烦,走亲串友太累人。依我看,岁月轮回是自然规律,过也得过,不过也得过。
年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大重要内容,隆重的仪式感代代相传、赓续绵延,燃放爆竹、相互拜年、贴春联、耍社火、舞龙狮……,构成年文化的基本元素,过年就是体验中国年文化的丰富内涵。今天,我就聊一聊武功年文化吧。
早在4000多年前,神农氏后稷在武功这方土地上树艺五谷、教民稼穑,结束了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时代,从而奠定了中华农耕文化的基础。老百姓感恩神主造就万物,于是就有了祭仓神、祭财神、祭灶神、祭土地神、祭祖先的生活习俗。腊月初八,武功人倾其所有,将五谷杂粮烩在一起,熬制腊八粥,宽面片中倒入熬好的包谷、豆粒粥,青菜、豆腐、芫荽、红萝卜炒熟的菜蔬搅入其内,色香味俱全,献入灶神台前,一家人便可以狼吞虎咽似地享用普通而又奢侈的腊八饭了。
过了腊八便是年。辛辛苦苦忙碌一年的庄稼人开始迎接新年了,家家户户逐渐开始打扫卫生,里里外外该洗的洗,该擦的擦,象迎接最尊贵的客人光临一样,不用颁布行政命令,不用官员督导检查,所有物品都须清洁如新,大人小孩都须洗澡,以崭新形象迎接新年。
腊月廿三,是灶神节。家家户户主妇们早早和面、掺酵母、发面,到下午烙制饦饦馍(圆形厚饼子),按下一年月份确定数量,如闰年,须烙制13个灶神饦饦馍,傍晚时分,献在祭灶神台处,燃有香蜡纸裱,祈福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佑全家老少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除夕是团圆日。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约定俗成的老规矩,在外求学者、打工族,挤车拼座,纷纷从北疆南海,东岳西蜀赶回家。年夜饭是团圆的象征,为年迈的父母斟满一杯美酒,殷殷的祝福包涵在酒杯中,老人将崭新的钞票发给儿孙,压岁钱是老者对下一代的殷切期冀。年文化的传承,让下一代人活得有滋有味。
一幅春联,既是盘点收获的喜悦,又寄寓美好的祝福,年文化落实在字上了。据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对联是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到后来,明太祖朱元璋以户主屠夫的身份,写了一副春节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其文采和气度显出非凡。到如今,普通百姓家家门前的春联异彩纷呈,歌颂改革开放新新时代,歌颂美好盛世幸福生活:“玉兔回宫留福泽、金龙下界沐祯祥”“出门大吉行鸿运、进宅平安照福星”“春风惠我财源茂、福气临门人寿康”,令人喜上眉头。
拜年也是年文化。过去,拜年即磕头,亦叫叩首礼。现在换了新时代,晚辈拜长辈、下属拜领导、学生拜老师,现在互致问好,手机信息拜年,简单、含蓄而热烈,友情、亲情弥足珍贵,制作精美的图案,将诸多内容包裹于内,颇具匠心。
看了40年的春晚,仍不过瘾。老百姓的年文化,除了视觉上的享受,还有心灵深处的震撼。年年岁岁各不同。国庆过后,国家文化部门就开始酝酿下一年春晚内容与形式,著名导演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还是众说纷纭,不是不好,而是众口难调,满足14亿人的视觉感受,神仙也许办不到。
过了正月初一,开始走亲串友。亲戚宜常走,亲戚常走常亲。三年疫情,许多人以此敷衍,亲戚间悉如外人。这年头,人们为了生计到处奔波,走亲戚也成为快节奏。轿车后备箱里塞满礼品,简单聊上几句,放下礼品直奔另一家,已成为常态,见怪不怪了。
农村唱大戏,是武功年文化的灵魂。不少村子过庙会唱大戏,四村八巷人前来看名演,全村人脸上有光、兴高采烈。我一位好友叫张平,研究武功历史文化精益求精。他告诉我,大庄镇北韩村人有耍社火的习俗,俨然是武功农民的狂欢节,其中马社火真乃一绝,对马社火最负盛名。第一代传承人韩天栋,第二代传承人韩玠,第三代传承人韩艺堂、韩智辉。演出阵容最前面是炮车,紧跟炮车的是三面大旗,左右两边为村旗,村旗上书“北韩家”,中间为“帥”字旗,帥字旗中间一个大写“韩”字,旗四周为四条巨龙,寓意韩氏四个分支。其中有不少讲究。北韩家社火传承,实际上就是历史文化传承,在许多有识之士不断努力下,“申遗”道路定会取得成功。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从武功年文化窥见一斑,其它地方年文化必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和特色。对武功年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但要看其表象,更要看到它的积极意义。燃放爆竹是古人驱赶“年”凶猛怪兽的行为,发展到燃放黑色火药为基本原料的鞭炮,据说不利于环保,政府不遗余力强调“禁燃”,人大代表又谴责“禁燃”是违法,听谁的?老百姓不会了。怪不得,婚庆礼炮车已经很火,火到震耳欲聋的程度。
年是新起点,年是催征号,年是里程碑。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红利和福祉的同时,莫忘乡愁,怀念过去,才有对比,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把甜日子当成苦日子来过。在龙年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的朋友龙腾四海,龙飞凤舞、龙吟沧海凤鸣高梧。我祝大家龙年大吉,龙行龘龘,万事顺遂,诸事皆安!
(2024年2月7日 农历腊月廿八日划于武功大剧院文化广场)

黄振涛,男,汉族,大学文化,陕西武功人,中学任教10余年后,在政法机关工作30年,参与编纂《咸阳市检察志(1991-2010)》,在文学平台上发表散文、诗歌50多篇(首)。2019年5月退休后,受聘于礼泉县检察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