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望诊思疗法 创始人:
周伯良深谈:元气决定生命长度
元气又称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从生成来说,元气秉承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得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而不断充盈。
从分布来说,元气根植于肾,通过三焦输布周身,内达五脏六腑,外达肌肤腠理,无处不到,作用于机体各个部分。从功能来说,元气激发和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激发和推动脏腑、经络、形体和官窍的生理功能。
元气是古中医概念,若对应到现代医学的概念,应为“人体新陈代谢”,具体可细化为精气神、神志清,睡眠好,脸色佳,能吃能喝能消化,能跑能跳心不慌,不磕不喘气顺畅。
我认为,元气是生命之本,决定着生命的全部。一个人元气充足,则身体健康,如有疾病也能战胜疾病,若元气不足,则会虚弱生病,甚至元气耗尽导致死亡。
人以元气为本,要培元固本。那么,何谓元气?元气决定生命。每个人只有一股元气,那股元气是从娘胎带出来的,只有一次机会,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我们的生命即是元气,与邪相对则称正气,与阴相对则称阳气。元气与阴邪不两立,元气健旺,则阴邪自退。元气从何处来?1则,源于五脏六腑的平衡;2则,源于心神安和,君火明亮;3则,滋于肾家和脾家,为先后天之本。养生,即是养自身之元气;治病,即是以自身之元气来祛除病邪。
疫情泛滥期间,我以元气为本,去思考疫病,我认为,治疗疫病,当以调养元气为要。元气即生命活力。元气与生俱来,为人身诸气之动力。元气壮则诸气壮,元气衰则诸气衰,元气动则诸气动,元气息则诸气息。养生孰为本?元气不可亏。病邪袭人,只要元气不亏,病邪再如何炽盛都不会害命。反之,若元气已损,则生命活力必然下降。
元气不足是许多慢性大病的根本病机。若能元气健旺,则人的生命力强,生机旺盛,也就不容易患病。若元气不足,正不胜邪,容易经常生病,甚至罹患大病。治病求本,本即是元气。
元气的作用:
1、推动作用:
元气能推动和激发脏腑功能,推动血气生成和运行,输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促进人体的消化、吸收和排泄等功能。
2、固摄作用:
元气可固护、统摄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防止无故流失,保持内脏器官位置稳定,保障它们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
3、防御作用:
元气构成人体的防御体系,对各种致病菌、病毒、有害物质等的入侵有预警、防御和驱逐的作用。
4、激发作用:
元气能保障人体内能量代谢、储藏、转化顺畅,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激发营养物质的相互转化,保障人体的能量供给。
5、蒸腾作用:
元气能平衡血气、扶正固本,全面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的平衡。其蒸腾作用使气顺血活,活跃脏腑,达到经络为本,气血为用。
6、温煦作用:
元气可以温煦人体,维持体温,保障各器官组织的正常功能。总的来说,元气在人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功能的正常发挥是人体健康的关键。
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说明脾胃伤而元气衰,元气衰减不能防御,抵抗外邪而致病。人体健康依赖元气充沛,生机才能活跃,元气亏乏和消沉,生机就减弱。如果保持精力旺盛,就必须补元气。补元气就要健脾胃。
阴火与元气:
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之。火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元气与阴火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对立又统一。在生理上,元气是升发的,阴火是降藏的。
元气升发则和煦心肺,下济肝肾,阴火降藏则温养肾肝,上滋心肺。倘若脾胃元气不足,清阳下陷,谷气不升,不足以上煦心肺,迫使肝肾阴火上乘阳位。元气陷而阴火升,阴火越升,元气越陷,这就是火于元气不两立,阴火上冲,耗伤元气,产生内伤热中病变。
内伤与元气:
饮食不节,劳役过度和精神刺激。不论哪钟最终得伤元气而致病,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显火上行,独燎其面。
形体劳役则脾病,病脾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胃病则其胃不能独行其津液,故亦从而病焉。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足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盛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可见,内伤病的根本是伤了元气。
甘温与元气:
脾胃证始得,则气高而踹,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脾胃之气下流,使谷不得升浮,是生发之气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营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不足所致也。
保持善良,百病不侵,才是养生的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