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孩时到外婆家”拜年 "
俞荣斌
孩时盼过年,除了盼穿新服,吃好吃的,玩小鞭炮,还有一件令人开心的事就是去外婆家“拜年"。我们家乡的所谓"拜年",就是在农历正月间的走亲访友,小孩也可参与其中。

五十年代中后期,我上小学时,到外婆家"拜年"就被我和上中学的哥哥给包下了。大年初三,不用妈妈催促,我与哥哥早早起床,匆匆吃了早饭就准备出发到五里之遥的外婆家,给外婆"拜年"。
我虽从小长在农村,但住在古村的老街上,天寒地冻的腊月,难得有到田畈玩耍的机会。今天好不容易逮到一次,一出家门就像冲出笼子的小鸟,飞快朝村口奔去。一到村外,顿时被田畈上那一望无际的绿油油麦苗给迷住了。看到那赤裸在光秃秃树枝上的鸟巢,真想爬到树上看个究竟。如果遇上有雪,如同厚厚的白棉絮盖在柔软的麦苗上,恨不能在上面打几个滚。 放眼望去,弯弯曲曲的乡间小道上到处是三五成群穿红戴绿,热热闹闹提着"拜年包"的拜年人,成了寒风中绿色田野上的一道道靓丽风景线。

一路玩一路"疯",不久就来到离家三华里的倍磊埠头。这是个古老的地名,印记了曾经的繁华。而如今这里既无码头也无船。我们从这里拐向滩涂的渡囗,过江到对岸的外婆家一杭畴村。 渡口停泊着一条如同绍兴的乌蓬船。船像枣核两头尖,中间宽。在宽处盖了个竹蔑编的半圆蓬,便是撑船人的锅居。上船后往蓬里看,一侧搭一块窄窄的木板当床,放着舖盖。一侧放着锅盆碗筷与一个小火炉子。撑船人一年四季吃住在船上,没日没夜侯在渡口,随叫随到,风里来雨里去,接送两岸过江人的往来。因他是用工分计酬的,平时对过渡人分文不取,但仍把来人都当作客,赢得了过渡人对他的尊重和感谢。正月里,过渡人会给他个两分、五分的零钱当作小红包。他都先说声谢谢,才收下。见到小孩老人上船,他就会过来扶一把。嘱咐一句"站稳了哈"。顿时有一股暖流从心里流过。不用多久,他就在风浪里稳稳地把船撑到对岸,面带笑容送我们下船,道一声"欢迎下次再来"。当时,不少人都说渡船过江太不方便。而我却特别喜欢这个登船过江的过程。长大后才明白,这个过程,不仅有一种人在船头立,船在水上行的惬意,还有着同舟共济的缘份;有着传递爱心与善良的温暖:有着尊重劳动、致敬善良人的情怀。这个过程在我小小心灵中留下了有温度的美好,即使几十年过去也从未淡去。

过了江,离外婆家还有两里地。我脚下生风,把哥落在后头,先进了外婆家门。谁知一不留神,被门槛一绊,摔了一个"嘴啃泥"。好在小孩身手敏捷,一骨碌爬了起来。舅舅边帮我拍身上的灰土边开玩笑"拜年还行跪拜礼了。小外甥,真孝顺啊!"外婆忙过来边察看我有没伤着,边嗔怪舅舅。"人都摔了,还笑话他,也没个当舅舅的样子"。说着就把我扶坐在凳子上,桌上已摆了几盘麻糖,一盘生花生米,一盘红糖。还有一碗热气腾腾的茶叶蛋,一杯红糖水。说实在,一路走来,肚子真有些饿了。我们先吃了一个茶叶蛋,又吃了几片麻糖。
趁没到饭点,就溜了出来。杭畴村也不小,屋联着屋,家挨着家。我就边走边看各家的门联,感兴趣的就背下来。来到村旁小河畔,看扬柳枝抽青,似乎感受到了早春的几分生气。想到了一句民谣"四九五九,河上看柳"。
中午饭点一到,我们就上桌开席。各种菜肴摆满了一桌子。但我知道,有几道菜是不能动筷子的。比如鱼冻,白切肉等等。对此,现在的年轻人无法理解。那年代,物质没有现在丰富,家家户户省吃俭用。那几个不能吃的菜,是留给日后来"拜年"的人吃的。摆出来就是凑个数,这也是无奈之举。其实,能吃的菜也不少,热气腾腾,香味扑鼻。外婆、舅舅都不停给我们夹菜,吃得我肚圆肠满。
下午我们要告辞外婆时,外婆拿出早已备好的两个红包,给哥哥的,哥哥"逃"得快,外婆追不上就算了。但外婆一转身拉住我的手,执意把红包往我口袋里塞。眼看推不了,我就拿妈妈的話背书:"外婆,你的这点零花钱都是靠卖鸡蛋,积攒下来的。把钱给了我,你拿什么去买盐买油。等我长大了,年年给您包个大红包。"听我这一说,外婆眼含泪水弯下腰,搂着我说"外孙真长大了,知道心疼外婆了,真乖。外婆日子再难,生活再苦,这红包你一定要收下。这是我们长辈的一点心意。希望你早些长大,早日有出息。外婆还等您的大红包哪!"说完了,亲了亲我的脸,又悄悄地把红包塞进我的衣服口袋里。非常遗憾的是,等我工作有收入了,外婆却已经走了……

想起孩时"拜年"事,心里总是美滋滋的。但也有一件糗事,至今让我羞愧不己。记得我刚上小学那个春节,到外婆家”拜年",我拎的"拜年包"里面装的是白糖。纸包的一个角露出一丝小缝,手一晃,糖就往下漏。于是,我干脆边走边举起包,张开嘴巴对着那丝缝,接着漏出来的糖粒,放开吃起来。不承想到外婆家时,包里的白糖空了一大半。但因包装的纸质很硬,包装没有变形。我灵机一动,不把"拜年包"交到外婆手里,而直接放到了该放的地方。因此瞒过了外婆,没有当场出洋相。哥教训我"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我却庆幸自己,用小聪明化解了这个窘境。
过了正月十五,妈妈把我喊到她跟面,让我说清那件事。东窗事发,我儍眼了,心想一顿揍是躲不过去了。为求坦白从宽,我对这一切供认不讳。妈越听越哭笑不得,几次都想动手收拾我。但几次举起的手又放下了。问我错在哪里?我又说不上来。妈耐着性子说,“白糖从包里漏出来,不怪你。但你为什么不仅不想办法弥补,还边晃荡边放开吃。更不应该的是还有意瞒着外婆,蒙混过关。你想想,如果把这包糖再去送别人,该多丢人。你最不应该就是犯了错还动点子隐瞒。做人要诚实,错了就改,才是乖孩子,将来才会成材"。最后,妈说"若不是外婆再三交待,对你只能教,不能打。我真想打你一顿,让你长长记性。"我从内心感激外婆为我求情,免了这顿皮肉之苦。而通过这件事,我也懂得了一个为人道理:一个人犯错难免,但一定要知错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