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又到了,无尽的乡愁油然而生。回忆起小时候的春节,总是过得有滋有味。过了腊八节,又是过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节),然后就等着过大年(春节)了。为了过好春节,大人们都在忙活着,杀年猪、做肝参酢、做豆腐、腌酸菜、洗衣服被盖、搞大扫除,母亲还要为我们赶制新衣裳。腊月三十那天,我们也被铺派了任务,那就是去姑奶、姑妈及近亲家送年货,并请她们来我家聚会。除夕夜,在那铺满青松毛的厅堂上,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年夜饭。这年夜饭啊,吃的是团圆的味道,感受的是家庭的温馨。而我们,最感兴趣的可是要压岁钱了,盼啊盼,一直等到大人们要“守岁”、敬天地、祭祖先完毕,我都睡醒一觉了,大人才算是给了我们几个铜钱。这个年啊,一直要过完元宵节,才算过完了。
长大以后,身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的年味,总让人难以忘怀,都要去奔赴这一顿乡音乡情的年夜饭。习俗的认同,就是以家为核心衍生出的亲情之线。一个人即便远隔重洋,还是在天涯海角,心中都扯着一根无形的线。有多少中国人,就有多少条线,这些线织在一起,就是中国人用情感编织的血脉之网。这种巨大的凝聚力历久不衰,任皇权更迭、王旗易帜,中国人回家过年去滋润亲情的初心始终不改。
每逢春节,都牵动着每一位异乡人回家的心。无论是在外读书,还是在外地工作,不管家在穷乡僻壤,都要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借春节之机,赶赴故乡,回家去看望父母、看望亲朋、看望小时的玩伴。回想起我当年与小伙伴把猪尿泡当球踢、与表弟兄放鞭炮、大人们赌划甘蔗,我们这些小屁孩在旁边捡飞梢吃,这些事都历历在目,这是亲情、友情的牵绊。有谁能够阻挡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脚步呢?
如今,父母不在了,但故土难离啊!这让我们想到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散文诗,“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寄予了诗人及游子对故土、对祖国的深深眷恋,而又无法回归的心情。而我们,虽然离故乡近在咫尺,但对故乡的山,故乡的水,也承载了许多的时光和记忆。人老了,有时一个人独座沙发上,不经意间,就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在宝象河里游泳;在河滩上描螅蟀;玩饿了,偷吃别人地里面的蕃茄,包谷,一桩桩一件件都记忆犹新。前年的春节,我曾在堂弟的陪同下,从铁索桥,沿着宝象河堤走到大花桥,总想找回童时的记忆。可是,时过境迁,已经找不到那时的美好记忆了。 去年,堂弟也去世了,我的心啊,感到空闹闹的。但我们的根在那里,也得回去看看,“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中国人对宗族血脉的寻根问祖。 如今的春节,人们把这盛大节日过得红红火火的,火红的灯笼、火红的春联、火红的窗花、火红的压岁包、五彩的礼花、一派安宁祥和气象。
有人曾经担忧过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之类的节日,会淡化中国人对自己传统节日的固守。可当人们在春运的当口,站在车站、码头、机场看看那些奔家去的人流,你就知道,心之所向,是怎样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身在他乡,心念故乡。正是:春依旧,情如酒,思乡游子,归心似箭入人流。合家乐,孝为首,融融情意,别时依依再回头! 就算把全世界的节日,都写在日历上,也撼动不了人们对中国春节的想往,特别是台湾同胞,遇上传统节日,更是勾起思乡之情,不变的习俗,传承着同样的情怀。即便是在国外,在新加坡、在泰国、在马来西亚、……,春节的年味也是浓浓的。
一个融化在文化基因中的传统节日,对这个民族有如此强大的整合能力,多么令人惊叹。我们的春节,是我们对文化的认同、是对文化的自信,是文化自觉汇聚成的民俗、民心、民意;我们的春节,是全世界华人热爱生活、看重亲情的最好体现。这就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
作者简介鲁 庆,中共党员,昆明第八中学数学特级教师,从教38年,现退休26年,近几年写了“黄金分割与斐波那契数列”,“复数及其应用”,“数学随笔”,“夕阳情韵”等十余本书,作为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供青年教师参考!
朗诵者简介顾黎明,网名:春姗如笑,中共党员,原高校党政管理干部,业余朗诵爱好者 。退休后热衷公益,积极传播正能量,力求用声音诠释美文好诗。时有诗文及诵读作品发表各公众平台,多家公众号平台特邀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