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又名过年,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盛大。我国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庆祝活动,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祭灶揭开序幕。古时候,几乎家家灶间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神是汉族民间最富代表性,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流行神,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就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腊月三十(二十九) 除夕,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贴门神,传说门神是能捉鬼的神茶郁垒。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有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贴春联,春联也称“对联”“门对”“桃符”等,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所以称“春联”。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地未来的希望。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现在可以一边看着春晚,一边守岁。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来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放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拜年,新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新衣服,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拜年时,晚辈要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压住邪祟,因为“岁”和“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的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春节过年,那浓浓的年味,温馨的回忆,甜蜜的憧憬,幸福的向往,美满的渴望,已经在每个华人的心灵深处留下深深的烙印,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成为华夏文化源远流长的遗传基因之一,惹人思念,让人眷恋,使人激动,令人自豪。过年是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对于所有人而言,都是一种物质的饕餮盛宴,感情的宣泄释放,和心灵的舒缓慰藉。
近年来,让许多人感觉到过年的气味儿越来越淡,越来越无生机了,尽管人们的物质是越来越丰富,吃穿住行越来越时髦儿,灯笼对联比比皆是,表象的一派繁荣,可总感觉到缺少些什么,甚至有一种失落感,其表现为当今的人们,一年四季有新衣,年货虽多常忘记,团聚一起都是各自看手机,各种晚会自娱自乐无人搭理,年夜饭都是饭店预定地,鞭炮爆竹销声匿迹,乡镇庙会大戏了无生息,别人家串门越来越稀奇,诸如此类,不能不说让人催生出一种落寞感。就其原因,固然就生活物质而言,是因为如今经济繁荣,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大部分人已经走出缺吃少穿的困窘,因而过去趁着节日慰劳家人“奢侈”一番的习俗,已经成为日常,对物质的需求自然越来越淡。然而,在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才是使得年味变淡的主要原因。其根源在于,一是社会风气变得浮躁,不少人的精神层面出现信仰缺失和精神虚无,从而使得人际情感变得越来越淡漠。二是春节假日时间较短,促成上班族没有过多时间去走亲串亲了,致使城乡亲戚渐渐淡化。三是有关方面不但缺乏正确的引导,反而有些不当措施还加速了年味变淡的节奏。诸如许多区域由于考虑到环保因素,禁止过年放鞭炮就值得商榷;近年来不少地区一刀切禁止老百姓用煤烧炭,使得过去围炉夜话变成传说;有些地方禁止烧纸祭祖更是让人凄然等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一是在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下,人们没有太多时间去思考过去,更不用说停下来享受当下的幸福了。没有时间去回忆,就没有时间去感受年味。二是社交媒体的普及,让人们变得越来越孤独。虽然社交媒体让我们可以和世界各地的朋友保持联系,但却缺少了面对面交流的真实感。人们更多地花时间在手机屏幕前,而不是和亲人朋友相聚。这样的社交方式缺乏了真正的温馨和感情交流,也就缺少了年味的元素孤独。三是现代人更喜欢快餐式的年度庆祝方式。很多人只会在节假日期间短暂地回家,或者选择在酒店、餐厅度过节日。这种庆祝方式缺少了真正家庭氛围的温馨和亲近感,也缺少了年味。酒店过年吃饭此外,现代人也更倾向于现代化的娱乐方式,如电子游戏、电视节目等。这些娱乐方式与传统的家庭聚会、烹饪、唱歌等活动形成了鲜明对比,导致了传统年味的淡化。看电视最后,现代人对于年味的定义也有所改变。过去,人们认为年味是一种温馨、亲近的感觉,而现在,人们更多地将年味定义为商业化的购物、促销活动等。这种定义的改变也导致了年味的淡化。
春节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具有很强的文化影响力,要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好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断积极创新,让喜庆的春节更具活力,让多元文化的春节更有吸引力,让全世界都会过,都想过,这或许也是我们的文化自信,加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