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灞 柳 成 神 木
——记一代名医吴鸣琰
苗雨田
今年栽柳吐新芽,来年柳絮舞芳华。在神木,人们把来自西安灞桥的一代名医吴鸣琰比拟为灞桥柳,他以柳林的精神,四海为家,却将根基深深地固扎在神木这块热土之上,以奉献毕生的奋战情怀,逐步成长为陕北革命老区医疗界一棵参天“神木”,在神木大地上独树一帜,岿然挺立。
吴鸣琰1952年在省卫校第一期医士班毕业,1953年刚刚20岁的他来神木支援医务工作,先后担任神木县医院院长,神木县卫生局副局长兼县医院院长、书记,神木医学会会长、榆林地区医学会副会长等。1993年,吴鸣琰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获得过“白求恩精神奖”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颁发的“国防建设贡献奖”等。
出西入神
吴鸣琰1933年出生于陕西省长安县引镇西堡村。父亲吴肃儒曾是民国政府陕西财政厅财政科长,1980年病逝后,长安县政府派人送来了迟到的平反材料。材料反映,吴肃儒在解放前曾秘密为“二野”送过经费、医药,在引镇掩护过抗战将领……
吴鸣琰初中毕业考试时,全年级4个班150余名学生中,他名列第一。土改后,全家日子异常艰难,弟兄们为了减轻家庭生活重担,都在想法设法地自谋出路,他的两个哥哥先后考上了贸易公司,在西安高中就读的他也寻找着自己的出路。
1951年正月十六日,父亲从西安回家说,他看到了西安招考医生的学校布告。第二天一大早,吴鸣琰便带了个锅盔,拿一支蘸笔和一瓶墨水,装在个蓝布袋里,直奔西安。他是最后一个报名,第二天便参加考试。第三天成绩张榜公布,他竟然榜上有名。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意外考中,现在回想起来,都仿佛在做梦一般。
解放初期,国家急需用人,医生更是稀缺。他就读的陕西省卫生学校第一期医士班,三年的课程一年多便学完。学校无星期日,节假日也不休息,每天讲义一大堆,只专学一门医生专业课。1952年11月毕业时,学校号召同学们到陕北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陕西把省卫校毕业的第一批青年学生派往陕北,充分体现了党对老区人民的关怀和照顾。同学们唱着:我们的心在跳跃,满腔的热血在燃烧。听,祖国正向我们召唤,我们响应他的号召……年仅19岁的吴鸣琰,怀着为建设老区革命根据地贡献青春的理想信念,听从新生中国的召唤,离开条件优越富庶的八百里秦川,千里迢迢奔赴苍茫陕北。父亲吴肃儒积极支持儿子去陕北老区为人民救死扶伤,让他安心在老区工作。
“干粮行李背上背,走路全靠两条腿”,从家里出发,吴鸣琰整整走了8天来到了榆林。在地区医院工作一年后,他了解到边远县里更缺乏医务人员,于是又报名支援最困难的地方。经批准,他再次行走4天,来到了神木县医院。4年里,他没有回过一次家。不是不想回家,更不是不思念至亲,实在是条件所限,没有办法去实现。只将思乡执念化作工作动力,一心扑在了钻研医疗业务,救死扶伤,服务百姓之上。
当时的神木是典型的老少边穷的荒寒焦枯之地,全县仅有屈指可数的几个老中医,条件极端简陋。方圆二百多平方公里,当时只有七、八个医疗点。出现“大病求神、小病扛,头疼肚胀用偏方”、“听天由命活世上,年过花甲算寿长”的普遍现象。对此,党和政府着力改善现状。吴鸣琰来到神木仅仅一个月,就熟悉了神木县城里的各街道、各大院,一些来医院挂号的病人家属有的记不清自家的门牌号,他只要一问病人家的院子在哪个方向,住了些什么人,就能准确地说出病人的详细地址。他几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背药包、带器械,踏遍全县各个乡镇及许多村庄的山峁沟壑,走过城乡内外的千家万户,想方设法让患者少花钱、早康复、不留下后遗症。
一把刀
凭着满腔工作热情和火热干劲,面对艰苦的社会环境和医疗条件,吴鸣琰勇往直前,始终奋战在临床第一线。为了更好地服务病人,1956年,他又在西安进修了内科、外科、传染科。1960年又进修了中医。1969年,他在临床实践中,研制出了“简易指骨骨折牵引法”,此法适用于单纯和复杂指骨骨折的医疗,方法简单易行,不需要钢针内固定,花钱少,对位好,疗效显著,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创新性经验。文革后期,他提出了县医院不能满足于腹部手术,应向胸外科和脑外科等迈步的建议。1972年,他被派到西安进修,用短短8个月的时间,学完了一般需要两年才能掌握的胸脑外科疾病的基本理论、诊断和手术。在他的带领下,神木县医院拿下了“胃次全切除”、“胆囊切除”等当地从未开展过的手术。他先后成功地作胸脑外科手术多例,并与各科同志配合,开展了食道中段下段癌切除、全胃切除空肠代胃、脑瘤等难度较大的手术,填补了榆林地区县级医院脑外胸外的空白。
吴鸣琰被神木一带群众称为当地难得的“一把刀”,但他并没有自满,一有时间便潜心钻研医学技术,靠技术治病救人是他永远追求的目标和方向。作为医院的一位党员领导干部,多年来,他梦寐以求的就是要把神木县医院建成全县医疗卫生技术的指导中心,早日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社,基本不转院”的要求,从根本上改变神木缺医少药的状况。
1978年,榆林地区卫生局在揭批“四人帮”第三战役中,决定将在神木县医院担任外科医士已经28年之久的吴鸣琰,破格晋升为外科主治医师。从而迎来了他医疗事业的春暖花开。
为了提高医院整体的技术水平,吴鸣琰始终把培养和指导青年医生,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多年来,他一直手把手地教青年医生做各种手术;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又紧张地编写讲义,给大家上课,做辅导。1978年,全院科研计划项目超额完成了20%,各项指标都创造了建院以来的最好水平。上世纪80年代,在榆林地区护士晋升护师统考中,由于吴鸣琰早就为大家购买了专门的技术书籍,让大家充分做好准备,最终全区考取13名,神木一举夺魁,参与应考的3人分别以全区第一、第三和第七名的骄人成绩全部考取,一时间轰动全区。有人不服气说,肯定是给神木漏题了,吴鸣琰只好将大家复习的书籍拿出来给他们看,才知考题在这上面应有尽有。
1985年,计划生育成为国策,“女扎管手术”在全国推开。面对新的工作,吴鸣琰迎难而上,在4个乡镇的40多天时间里,做手术500多例,全部安全无事故,为全县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开了局面。为了进一步鼓励同志们工作干劲,提高工作效果,他公开示范,做了一次“一人做女扎,不要助手,10分钟结束手术”的技艺展示,受到现场一片赞誉。1986年春,吴鸣琰应府谷县邀请介绍经验,他精湛的医术和熟练的操作,令府谷同行们喟叹弗如,称为“神医”。
慕名除疾
人常说,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神木,只要一提起吴鸣琰,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谈论最多的便是他起死回生、奇迹般地挽救了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1962年,神木县城郊阳崖沟一户雷姓农民,赤贫如洗,老妇人年逾花甲,却背生恶疾。因无钱医治,小病扛成大病,及至生命危在旦夕,才借生产队名义,把病妇送到县医院。吴院长一看,病人背部多处生疮,是“蜂窝组织炎”,病情正在恶化,必须立即手术。病人没有钱,救人是医院的天职,吴院长趁老妇人的儿子来看老娘的时候,果断地在病人的床前,以最简单的办法、最快的速度为病人进行了手术。为了缩短病人忍受疼痛的时间,吴院长以娴熟的手术技能把时间压缩到不足一小时。护士不停地给他擦着汗水,他的口罩和身上的白衣溅满了脓血,被切除的坏死组织堆满了方盘……半个月后,没花一分钱的老妇人被治愈出院,她摸着手术时被自己咬伤的儿子的肩膀,感激地对儿子说:“吴院长才是咱们穷人的好医生”。
1969年大冬天,离城30多公里的栏杆堡村,产妇王花朵胎盘在宫内滞留两天下不来,病情危重。吴鸣琰闻讯后,孤身一人连夜起程前往。那时候,农村经常有狼出没。出门时,他穿了个特别厚实的大衣,又围了厚厚的围巾,做好了与狼搏斗的准备。到了产妇家中,气都没来得及喘息一口,便立即进行手术剥离,成功挽救了一命。
1988年2月12日,大腊月二十五这一天,下午6点多,吴鸣琰正在家里和面,突然一个名叫高云峰的年轻人急匆匆破门而入:吴院长,我老婆在咱们医院生完孩子,一个小时了,胎衣下不来,李阳大夫上手去剥,还是下不来,让我快来叫您过去!说着,便把吴院长的手从面盆拽了出来,腿软着就要下跪。吴院长连忙扶着来人:小伙子不要着急,我马上就去。边说,边叫他的女儿吴益萍先去做手术准备,他洗洗手就来。他的女儿也是医院的护士,当他们赶过来时,他的女儿已经打亮无影灯,准备好了必要的器械。吴院长一到就开始上手剥离:哎呀,粘得挺厉害!先前上手的李阳大夫说:是呀,我都再没办法下手了。吴院长沉住气,反复了好几次,终于剥离成功了!他细心地用卫生纸把产妇身上及床上的血污轻轻擦拭干净,卫生纸和着血水满满放了一盆……
1974年,神木城8岁小孩贺胜利头部不幸被巨石砸中,脑组织部分流出,人已深度昏迷,命悬一线。吴鸣琰争分夺秒主刀手术,将孩子成功抢救了回来。30多年过去了,该手术者没有后遗症,仍健康生活。这在当时来说,是神木医疗史上的一大创举,留下了:“县医院真能,吴鸣琰用衣襟包脑子,清洗后,原放进脑内,把孩子救活了”的传奇故事。
总结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多年来,经吴鸣琰诊治的患者十余万次,治愈了好多疑难杂症病人。除了神木的广大患者,府谷、兴县、临县、榆林、佳县,甚至伊旗、临河、包头等地的患者也慕名前来就医。一时间,神木之“神医”——吴鸣琰,传遍大江南北。
1986年十一月下旬的一天,神木县医院收治了一位来自山西兴县的肠管一端裸露在外排便的肠瘘患者。原来,这位叫李满红的年轻患者,于三年前秋天突发急性腹痛,遂被送往山西榆次一家市级医院,当即以急性肠梗阻进行了手术。术中由于发现大段肠管坏死,暂不能进行肠吻合术,只宜先行腹壁造瘘。20天后,患者又进行了第二次手术,但因此时肠管发生严重粘连,无法进行分离和吻合,只好让肠管一端裸露于腹壁之外,作为粪便的永久性出口。伤愈出院一年后,患者仍不甘心,又到当地另一家医院求诊,做了第三次剖腹手术,结果仍然没有解决问题,病人异常痛苦。他们偶然从别人口中得知陕西神木有个叫吴鸣琰的外科大夫,医术十分高明。于是,他们又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辗转数日来到了神木。吴鸣琰决心以自己最大努力,来拯救这条年轻的生命。他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后,制定了一套周密详尽的手术方案。11月27日,患者又一次被抬进了手术室。手术的难度尽管很大,然而皆在意料之中。经过5个多小时的紧张奋战,手术终于获得了成功。术后62小时,患者即能下床走动,三年来由肛门开始第一次排出大便。吴鸣琰被这位患者亲切地称为“再生父母”。
病人需要他,离不开他,他也一心为病人着想。1993年,吴鸣琰退休后,时常会有患者慕名而来,求他治病,不得已,只好开了一家诊所。诊所来来往往的病人,几乎都是吴大夫的“老熟人”。
说起跟吴大夫的交情,高翠翠几度哽咽:多亏吴大夫挽救了我女儿的生命。1998年,高翠翠的女儿贺娟患脓胸去东胜医院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病情恶化。两个月间,4岁的女儿开了两刀,身上还插着两个管排气排脓,刀口也化了脓,身体弱到走哪都得抱着,生命难保。直到家里的钱都花光后,才回到城里准备在小诊所维持生命。诊所医生见她女儿后,就给他们推荐了吴大夫。吴鸣琰接诊孩子后,立即将孩子身上的两个粗管子换成细而软的小管子,给孩子开药打点滴,处理伤口。两个月之后,孩子就彻底康复了。如今高翠翠的女儿已经20多岁了,身体很健康,还考取了大学,成家立业。女儿管吴大夫叫干爹,从心底里将他认作了救命恩人。
家住河南南阳的向福雨送来的锦旗写道:我妻骨头错位在医院治十多天不好,还要住两月,吴大夫来打一针就立即下床走路了。
城关郭家塔村郭增平赠送锦旗:我患皮肤病一年多,在医院花5000多元未治愈,吴大夫4天治好花了200元。
花石崖李连凤赠送锦旗说:我患胸水症住院一月多,多次抽水,立即生水,医生毫无办法,吴大夫三天就治好。
高家堡王治荣的母亲患肠炎病,先后去北京、东胜等地治疗无效,最后还是经吴大夫治愈。
榆林镇川堡的任依萍,花2000多元治疗拉肚子病,不见效反加重,到神木求吴大夫,治5天,花400元即好……
如今,年届90高龄的吴鸣琰,仍然居住在过去旧县医院门口靠北的小平房里,仍然天天都有人来登门求医问药。他不便婉拒,仍习惯性地为患者解决病痛,人称他为华佗在世,称他为救命“活菩萨”。
灞柳成长为神木,是神木人的福气,更是神木医界的神奇。

作者简介:
苗雨田,男,20世纪70年代出生于陕西省神木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文学艺术创作人才“百人计划”入选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挂职作家,中国《长篇小说》杂志签约作家,神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发表于《长篇小说》、《中国作家》、《海外文摘》、《青海湖》、《延河》、《草原》、《雪莲》等。出版长篇小说《红柳林 蓝柳林》、《黑金白银》、《石峁》、中短篇小说集《玉兰带》等。长篇小说《石峁》入选陕西省作家协会首届主题创作扶持项目,短篇小说《王满贯打工记》被中国《当代小说四季评》(夏季)评为是当代的“骆驼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