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营坂大洲后
公元⼀四四九年朝廷剿灭“铲平王”邓茂七之后,约⼗万⼤军驻扎在沙县浮流司以北。此处依⼭傍⽔沙洲平坦逶迤数⾥,在此筑起规模宏⼤新建的连营栅寨,可谓是:
⼈喧⻢啸聒噪,河洲⾄此屯兵。
⼀直到现在的坂尾村的地域都是当年的“新军营”。
由于地势平坦,阡陌连坂当地⼈便将其称为“新营坂”。⼤本营设在⼤洲后,即现在的监獄和村庄所在地。此处为军营的中⼼地段,统管坂头、坂尾两翼军队。
坂”念成“⻄营坂”,甚⾄念成“⻄洋坂”。
域⼭川雄峻开朗,碧⽔浩浩⻓流,景致佳美,钟灵毓秀。遂奏请朝廷在沙县、尤溪之间增设县治以弹压叛匪余党,敷政以化导庶⺠。
泰平安之意。当即堪與规划筑城。城址堪定,随即取⼟烧砖。筑城公署诸⼈翻⼭逾岭测遍荒郊ᰀ外,终于选定两处⼭体⼟壤可作烧制城墙砖之⽤。
纯净⽆杂⽯。另⼀处恰恰就在新营后⾯,现在⼤洲后村与监獄的后⼭。这⾥的红壤⼟来⾃远古洪荒的堆积层,⼟质更是如膏如脂皆为优质上乘。
⾃此窑开南北两处,数万兵丁、匠⼈⽇夜劳作。南边的窑⼝沿坡筑就,按规制烧出的城墙砖特别⼤块,約有50⻓乘25宽乘20厚(公分)。此地后来⼀直到现在被称为“⼤窑坑”在⻰岭脚下,现已辟为宽阔的“荣康”路,直通开辉。
砖块供城北半城之需。就这样,南北两端漫⼭遍ᰀ窑⼝密布,⼈忙如蚁,夜间更是⽕光烛天,燃烧宇宙。
“⼤窑坑”之名。⽽新营坂⼤洲后的窑⽕从未停熄,记得以前监獄的犯⼈都以烧砖为主,⼤洲后的砖头
配合⼯匠⾸先建成了国祚“社稷坛”、“⽂庙”、“魁星阁”与县衙、廨舍、樵楼等⼀应配套。兵丁住所住百⼈称为“头百街”,类推直⾄⼗百街。⾄今仅存住军七百⼈为“七百街”,住⼋百⼈为“⼋百街”两条街名。
军营,驻扎过历朝历代的军队。⺠国时期,就是军阀卢兴邦在永安的⼤本营。
此整训部队,召开“驱逐倭寇,保卫中华誓师⼤会”后、特地在城内游⾏⼀遍,再从⼤洲后浩浩荡荡地出发,奔赴上海的抗⽇战场。当时永安万⼈空巷夹道送⾏,⼤有⻛萧萧兮易⽔寒之悲壮。
4700多⼈除了400多名伤员撤到后⽅医院,其余4300多⼈全部战死沙场,以⾄全军覆没。卢兴邦悍匪出身,作恶多端。值此保家卫国、⽣死存亡之际能够作出如此᯿⼤的,全部的牺牲,实在令⼈赞叹不已,活⽣⽣的是⼀位抗⽇⺠族英雄!4700多条汉⼦为福建赢得了脸⾯,他们的精神永远闪耀着不朽的⺠族之光。
在蒋光鼐、蔡庭锴的指挥下对来犯的⽇本特种部队进⾏了⼀个多⽉的殊死奋战,杀出了军威。
⼩陶、安砂⼀带为红、⽩势⼒交界区域,为此,⼗九路军在卢兴邦的迎接下,军部驻扎在⼤洲后营区。
溪、清流、宁化等地。同时率部会同⼗九路军进击连城。⼗九路军刚撤下松沪战场,身上硝烟未散,滿怀对⽇寇的深仇⼤恨,那有⼼思打红军,打中国⼈。
合最终被彭德怀率领的东⽅军逼退到姑⽥,⾎战⼀场⼗九路军终于败北,同时,东⽅军横扫闽⻄宁化泉上,卢兴邦损兵折将⼤敗亏輸。为此,⼗九路军对蒋介⽯愈加不满。总指挥蒋光鼐,军⻓蔡庭锴等将领⼀致决定通电反蒋,在福州成⽴了“中华共和国⼈⺠⾰命政府”。掌控福建之后蔡庭楷着重整顿扩⼤军队和提⾼各个县治的武装⼒量。
洲后军营约半⽉之久。欲请林家⽊为永安县⻓。林家⽊永安⼤炼村⼈。早年从军参加过孙中⼭的讨袁战争,⼀九⼆五年在以许崇智为军⻓,蒋介⽯任参谋⻓的国⺠第⼆军任警卫团⻓,刘峙为副团⻓。蔡庭锴、蒋光鼐是他⼿下的营⻓。后因年⽼解甲归⽥。
司,并且连⽇数次邀请家⽊先⽣到⼤洲后营盘饮宴奉茶。再三再四恳请⽼上司出任永安县⻓,鼎⼒扶助新建⽴的共和国。家⽊先⽣感其恳切,却之不恭,便答应出任永安县⻓,庭楷⼤喜过望额⼿称庆。
于⼀九三四年⼀⽉⼗五⽇攻破福州。⾄此,闽变失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庭锴等撤往⾹港。⼗九路军番号被取消,部队被改编。⼀九三四年四⽉⼗⼋⽇,红军从北⻔爆破城墙,消灭了守城的⺠团和卢兴邦的五⼗⼆团。可怜林家⽊被缚送往瑞⾦,再⽆消息。
房屋建成了福利院,收容⼀些孤⼉及残疾流浪⼈员。值得⼀提的是,这⾥安置了卢兴邦部从上海撤回福建的400多名伤殘军官和⼠兵,同时总院在下渡村的省⽴医院特意在⼤洲后设⽴“荣誉军⼈医院,专为伤兵服务。
积极投身于“⼯合”的各项⼯作中。尤其是中共连江特别⽀部书记林涧⻘同志,于⼀九三九年任⼯合永安事务所指导员,并坚持劳作在⽣产⼀线。
由“三联”书店总编、中宣部《学习》刊物副主编直⾄中共中央办公厅研究室负责⼈、中共第⼗⼆届中央委员会后补委员。
安上空投下了烧夷弹,全城⼀⽚⽕海,死伤数百⼈,房屋焚毁⽆数。在“⼯合”的领导下,⼤洲后⽇夜不停多建窑⼚,为劫后重建的永安城区烧制了⼤量的瓦⽚砖头。
岁⽉荏苒,光阴易逝。解放后也不知那⼀年,⼤洲后建起了监狱。占据了⾃古以来的军营和村⾥绝⼤部份的⼟地,这⾥再也看不到连排的营房和⽆⽐宽阔的跑⻢演武场。矗⽴在眼前的是带电⽹的⾼墙与突⺎在半空的⼠兵荷枪的岗楼。
⻆声声,早已隐⼊到历史的尘烟之中。
作者简介
林汉基,笔名,林歌。福建永安一中初中毕业,上山下乡插队三年。后在福建汽车厂工作,现已退休。喜爱诗歌、散文,热衷于本地乡土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写作,以炽热的情怀用笔端描绘、赞颂燕城的市井、山水、人文景观与可歌可泣的古往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