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与年
郑天华(山东)
在古代,岁与年是有区别的。通常以正月初一到除夕为一年,以立春到下一立春为一岁。但历史上更多的还是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史记·孝武本纪》中有“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故以正月为岁首,从汉朝就开始了。
但是,究竟以正月初一还是以立春日为岁首,俗间一直存有争论。有争论就需要国家制定规则,以正视听。2017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发布《农历的编纂和颁行》明确规定:干支纪年和生肖纪年均以正月初一开始,除夕结束。
至此,争论可休。
◎雪花是春天的摇篮
马奎秋
冬天不能无雪
当朔风横扫过沉睡的大地
雪花的梦想便会降落人间
它像乳白色的翅膀
又如漫天飞舞的梨花
它 用缠绵的情怀抚慰着
在严冬里皴裂的泥土
挂满积雪的枝头
像老翁抖动的胡须
摇曳着岁月的浪花
雪花簌簌的颤音
在雪色里孩童稚嫩的笑声
似降落人间烟火里的天籁
温暖着冬天的情怀
雪花把枯枝败叶埋葬
揉入到冬眠的怀抱里
并蓄积着崛起的力量
当雪花撩起春风的手
大地便会舒展开筋骨
拨开残冬的余威
并准备着在翌年的池塘边
再次孵化出百鸟的歌声
雪花是春天的摇篮
也是春天的使者
它是冬妈妈捎给春天的信笺
里面装满了美丽的传说
以及那些沉甸甸的故事
雪花是大地的宠儿
它会在春风的枝头
或在乡间的田野
借助残冬里破冰的惊雷
启动春天里
那嫩绿色的浅笑
作者简介:马奎秋,茌平区作协会员。

春天的节日(外一首)
谭光红(四川)
在春天的第一个音符上
我们找到了桃花、梨花
和紫玉兰
在紫玉兰的香味里
我们寻到了孩子们的欢笑
也找到了大人们的收成
这是春天的节日
这是所有华人的节日
——春节
一年从此开始
张灯结彩,五谷丰登
阳光在鸟语花香里开启新的征程
时令在岁月里播种耕耘
所有人都沉浸在故乡的怀抱里
举着天空和鞭炮
在清晨挂上崭新的日历
◎用春天的阳光打开一扇门
像一个朝拜者
走了五千年
为的是在故乡的善良里
用春天的阳光打开一扇门
让土地变成粮食
让怀乡的叶子和花草双宿双飞
一个故事就是一场风景
一场蝶变就是一种气象
在山水中赶路
田野是婴儿匍匐的侧影
多少首诗都在时间里奏响
成为辽阔而完美的神曲
当燕子飞回来时
农事依旧,举起锄头
耕耘忠厚善良
勤劳朴实是如此的坚韧执着

作者简介:谭光红,笔名:临江,男,四川南充人,大学文化,南充作家协会会员、南充市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嘉陵区作家协会会员、嘉陵区诗词学会会员,有散文、诗歌、小小说发表于《金山》《河南诗人》《草原》《零度诗刊》等刊物。

立春
文/张淑珍(福建)
听见了一朵朵雪花的呼声
走在一排杨梅树下
相一次亲挺不容易的,
本来这些风景与我有缘
早在雷鸣蛰伏之时
微信聊天,约会
顺风顺水,成事
经过所有温馨地酝酿
我是他们钟意的媒人
男女的搭配也很合理
双春,顺年,瑞雪……
身外之物除外
结婚的仪式在腊月廿五
作者简介: 张淑珍,福建漳平人。作品散见于《中国诗歌网》《神州诗歌报》《鸭绿江》《文化龙岩》等刊物。诗观:诗歌里放逐心灵,成就本真的我。

立春
文/李少华(山东)
今年
立春在春节的前面
捷足先登
严寒还意犹未尽
但从现在开始
我们不妨叫她春天
冬天的尽头
洋洋洒洒的雪花
铺满大地
小麻雀跳跃着
在洁白的素笺上书写冬去春来的诗句
一望无际的环城湖上
一艘飞驰的轮船
载着轰鸣破冰
它在为春天开路
迎春干瘦的枝条上
芽孢鼓涨
一个鹅黄的春天
呼之欲出
作者简介:李少华,聊城诗人协会会员,聊城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在:《聊城文艺》《长江诗歌》《东昌府文艺》等诗刊和平台。

雪化了变成了春天
秦英霞(山东)
记得那年冬天
有一张语文试卷
雪化了变成什么
有一个娃娃
写下自己的答案
雪化了变成春天
阅卷老师一脸茫然
是对还是错
怎么判断
议论纷纷各执己见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发言
雪可以变成水
雪可以变成云
雪可以变成春天
雪化了变成春天
改变了老师们死板的判断
只要言之有理
敢于表达创新的观点
就可以把对号落在笔端
哦——
雪化了
变成了春天
作者简介:秦英霞,喜欢孩子,喜欢文字,喜欢用笔记录触动心灵的故事。有作品发表于多家媒体。

春(外一首)
陶思营(山东)
搭乘春天的早班车
追着光
拥抱新年第一个季节
怀揣着梦想追逐梦想
鲜花与掌声赠予头羊
小不点心头发痒
鸡毛在竹筒中升起
唤醒沉睡的你
把冷酷的世界丢在脑后
一切都在空气中流浪
吐根丝挂在树梢
荡起一年的秋千
结出诱惑的网
捕捉迷路的蝴蝶
岁月不曾与你商量
春打五九尾
杨柳秀出迷人的眉眼
卖弄腰姿
画出不同的圆方
腊梅被二月的剪刀
修剪得绽放魅力
春风带着暖意
比桃花起的还早
还早
◎迎春
大寒的末班车缓缓离去
立春的首趟车悄悄驶来
解冻的小河
乘着腊梅花的翅膀
把清香飘进鼻孔
寒风乱了方寸
不知地厚天高
想留住残冬
太阳一出它就服软了
杨柳鼓着芽苞
在风中婆娑
姑娘穿着红裙丝袜
在街上舞步
二月的风剪出
多姿的风筝
一切都逼你的眼睛
谁说今年的春来的晚
你看那报春鸟
早已在迎春花上等候
作者简介:陶思营,退休教师,文学爱好者。

红红火火过大年
顾德(山东)
春节是我们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春节的许多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气息,铺衬着厚实凝重的文化底蕴。
赶年集就是一个。平常集市也是集市,可是没有年集的那个喜庆的味道,没有这个年味。红红的中国结,红红的大福字,红红的春联,充裕的年货,给有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的人流。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透露出丰收的愉悦,话里话外,年的气息扑面而来。那个感受,那个滋味,平时商场再搞什么活动也营造不出来的,老老少少,全民全国性的。带孩子赶赶年集,体验一下年的味道,挺好的。看到一则消息:青岛,15万人冒雪赶年集。赶年集买年货是许多家庭年前的例行工作,老天突降大雪也不能减弱人们赶年集的热潮。想想那是一个怎样壮观的场面啊。
写春联更是和文化分不开的习俗啊。春联由来已久,传说第一幅春联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五代十国时期蜀国国君孟昶的一幅桃符春联。书圣王羲之的“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日行”的春联故事也是脍炙人口的,不知道是不是杜撰的。可惜,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人们也省事了,不大写了,拿着钱去集市上买几副春联,几个福字,想要大的有大的,想要小的有小的。不过也有坚守秉持的,我们镇的集市上有一位手写春联的书法高手,年龄不是很大哩。写得很好,笔走龙蛇,龙飞凤舞,你也可以拿着自己选的春联内容去,这样是不是更有意义啊。看新闻有书法协会的书法大家去集市上。去车站送春联的,更是送文化的一种吧。不过我还是喜欢村里的能写善书者,在家里研墨铺纸,邻居或有心写春联的村民买了红纸,去求助老师,一边写春联一边聊天,多么淳朴的风俗乡情图画啊。里面有小学生就更加增色了,让小孩子去领悟领悟那种气氛。
打年糕也是春节的一种习俗。记得小时候,大约是腊月二十七、八左右,妈妈早早地和好面,特选的白面,和得硬一点。然后是找来茶碗、瓶盖、剪刀之类的器物,自创自造白糕的花样。我就拿这拿那,跑前跑后,添水烧火等着蒸白糕,等掀开锅盖,端出大白糕,当然还有枣花、面刺猬、馒头等等。我们围着看,忍不住想吃一口,白糕是不能马上吃的,过年的时候得上供的,面刺猬也得等过年后再吃,一般是正月初七吃吧。现在条件好了,往往多打出个刺猬、枣花之类的,可以随着解解馋,满足孩子的小欲望。只要是开心就好。
拜年是春节的高潮吧。初一的早晨就是住在县城的人也得早早赶回家,在农村的人也是早早起床,早早吃饺子,然后是一个家族的人聚在一起,男人们一伙,女人们一伙,开始团拜,彼此见了面都习惯地问:过年好。起得早吗?一般是家家到的,凡是供着祖宗的家都要到,给老祖宗磕头,和守着家的老人寒暄,什么时候回家的啊?放了几天假啊?过了年什么时候回去啊?初二早晨男人们去地里祭祖,烧纸放鞭炮。有人对这个习俗不理解:大年下的高兴的日子怎么就祭祖呢?每逢佳节倍思亲,越是节日越是思念逝去的亲人,感念祖宗的阴德庇佑啊,是不是?
春节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一个节日,我们作为炎黄子孙还得把这些习俗传承下去,这些习俗里面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绵延广大。今年更是龙飞百事顺,有爱中国年。昨天刷视频看到习近平主席去天津考察,送给一位小朋友一袋麻花。真心赞了,好温馨的画面。今年山东回村过大年、村村有好戏、超级村晚、冬季黄河大集等等一系列活动,给我们传统节日注入新鲜元素。万变不离其宗,春节的团圆祥和文明的灵魂不会变。
作者简介:顾德,本名李吉利,在职教师。爱好读书和写作。作品发表于《北京青年报》《江海晚报》《焦作日报》《工人日报》、《天津日报》《每日新闻报》《江苏新闻》《安徽日报》等。

闯进春天
林慧莹(山东)
太阳依旧暖暖的
她透过窗棂
在铺好的生宣上
放肆地跳一下
再跳一下
我把一些文字放上去
和阳光做个伴
一阵风
叫醒了这个冬天
一个叫立春的节气
带上这些灌满阳光的文字
闯进了眼帘
作者简介:林慧莹,文学爱好者。作品发表于《诗传播》《齐鲁文学》《鲁西诗人》《茌平文苑》等刊。诗观:诗歌是用表达技巧传达情感的语言艺术。

写于立春
徐海莲(山东)
今年立春,相比于其他年份气温较低,感觉有些冷。
买年货的兴致,也被老天灰蒙蒙阴郁的脸影响不少,不愿出门,都躲在家里享受生活,平时热闹的大街上无人聊天。
农村的房屋不比楼房,单门独院保暖差,即使在屋里,也离不开棉袄。我时常开玩笑说,感觉屋里还不如院子里暖和。
取暖方式,除了空调就是政府补贴安装的天然气。天然气第一批安装到现在已经用了四年,上了年纪的人比较会过日子,用空调不舍得,除非很冷开几次天然气。大部分都用来做饭使用。所以有些老年人第一年送的补贴还未用完。
年轻人思想不同,也吃不得苦,用的多,每年都得自己再充卡一两次。
家里天然气补贴,早在前年孩子上网课时,取暖烧完了。自己充卡数次后,也是有点不舍得,就往身上加一层一层的棉衣,对付寒冷。穿厚像企鹅,有一弊端,笨拙的不方便干活。学生放假后,壁挂炉才又“嗡嗡嗡”,恢复了四五十度,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嘛,尽力而为。怪不得有人说,孩子在家父母是大款,买啥也不嫌贵,用啥也不心疼。孩子不在家,父母立马变乞丐,馒头咸菜白粥汤,往自身花点钱也不舍得。
这就是中国式父母,一生为孩子倾其所有,从不考虑自己冷暖。
打开手机,村里微信群一条通知异常醒目,说政府又补贴燃气费用200元,让各燃气用户抓紧交送燃气卡到村委。
政府真是体恤民情的及时雨啊,正好这两天准备去充卡呢,免了一趟也省钱,赶紧找出来交了上去。
虽然不多,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嘛。相信这只是抛砖引玉,更多惠民利民发放还在后边吧!
立春,第一天就有惊喜,真是好兆头,心情也舒畅起来。
作者简介:徐海莲,热爱生活,喜欢文字,茌平作协会员。

春天的扫码枪
许书敏
残雪,在春天来时败而不退
春水将万物的骨血涨满
树枝的枯笔蘸饱生命的墨
抹除花朵内心的阴影
万物的萌芽
版印春天的二维码
双眼,联通着心和梦
成为一把扫码枪
识别美,识别未来的真相
作者简介:许书敏,网名汉字森林,山东聊城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聊城市作家协会会员,聊城市诗人协会会员,东昌府区作家协会理事。有诗文近千篇见于《山东青年》《山东诗歌》《鲁西诗人》《聊城文艺》《聊城日报》《聊城晚报》《学习强国》等书刊平台。

春天来了
侯俊英(山东)
春天来了,大地即将万物复苏,草长莺飞。又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季节。
朱自清在《春天来了》的散文中这样描写着:“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吹面不寒杨柳风,真是不错的意境。
都说立春,是农历一年二十四节气之首,又名正月节、岁节、岁旦等。“正月旦,王者岁首,四时之始也。”(《史记~天官书》)
自古以来,立春就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此时节虽然天气寒冷,一派冬日景象,但“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宋~张栻)
春天已经来了,“花发从南早,江流向北宽”(唐~耿湋)
春天的蓬勃向上,将给沉寂的大地披上绿装,一片向阳,蒸蒸日上;山河湖水亦将乘风破浪,一派勇往直前的新气象;那树那花那草也会冒出新枝、吐出苞蕾、长出新芽;气象更新,万千世界,又是新的一年的,春风得意山花烂漫。
四季初始,家国同春,我们要以春光为序,生活美满,事业有成,高歌向未来,谱写出新的华章。
四季轮转,岁月不停,二十四节气又开始一轮新的循环,愿我们乘着和煦的春风,欢快自信地向着新年启程。
作者简介:侯俊英,热爱文学,热爱生活。喜欢观察人生百态,记录心历路程。人生格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龙年感悟
岳艳玲
又是一轮庆新迎年
有人吐槽年味的寡淡
或许是岁月齿轮叠加的重复
或许是生活日常丰富盈满
或许是味蕾不缺乏抚慰
缺少从年头贯到年尾的启盼
或许随时都能添件新依
无须望眼欲穿等到过年
奔腾不息的车流
购买年货的脚步嘈杂纷乱
家家户户张贴应景的红楹联
群英集萃
演员粉墨盛装登上春晚
密集的鞭炮声震动着麻木
炸醒我们心中的界点
守岁的钟声倒逼着时间的刻度
此刻才蓦然醒悟
这时光怎么快得像飞箭
转眼之间
又逢新年
疫情三年
履冰般心惊胆寒
一遍遍谨小慎微地消毒
口鼻差点捂烂
感染数字攀升的恐惧
至今仍在记忆中震颤
隔离点囚禁的日子
吃着不劳而获的饭
着防护服面屏的天使们
日夜奔忙在最前线
这情景像是昨天
又似一场梦幻
众志成城筑起层层防护网
滑走穷凶极恶的灾难
当新冠恶魔淫威消减
降临了平缓的兔年
没有了核酸证明的钢需
没有了健康码的羁绊
没有了街头村尾的路障
没有了令人神精紧张的警戒线
生产生活秩序渐次恢复
禁锢破防
一切回归自然
呼吸着自由的空气
出门仰望郊区的蓝天
人间万象社会元气
在交融中恢复
国际科技竞赛擂台相见
喜讯连连
不觉间喜迎龙年
我们是龙的传人
龙图腾是人文的祖先
龙运笼罩神州大地
奋发图强
日夜兼程
无惧一切艰难
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破险象
去开启新时代的崛起蜕变!
作者简介:岳艳玲,医务工作者,偏爱文学,沉溺佳作名著,偶尔练笔。耕耘的辛苦透溢收获的快乐,追随内心,让其他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