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衣的记忆
杨红卫
提起有关毛衣的话题,我很有兴趣。时兴穿毛衣应该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是六零后,正好赶上以穿毛衣为时尚的时代。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家里兄弟多,老娘身体又不好,全家生活只指望父亲一个月40块钱的工资。七八十年代还是生产队,挣不到工分,分粮就少,一年到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邻居杨哥刚好和我家相反,他独苗一个,父亲也是在县城工作,和我老爸的工资相仿,可他一家3口过得很幸福。杨哥比我大一岁,同读一年级。我经常看到他穿着他妈妈给他织的毛衣,而且红、绿、黄、蓝换着穿,有套头的,有对襟的。他妈妈手巧,毛衣上经常织出小兔、小狗、小鸡等图案。这小子也会显摆,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他的新毛衣,我和同学们都羡慕不已!就连老师也请教他妈妈织毛衣的技巧。羡慕终归是羡慕,可我家经济实力不允许呀!但那时我心里总是默默地想:总有一天我也会穿上毛衣!
1980年父亲退休,我三哥参加工作。1982年我二哥在部队提干。一家人有了3个拿工资的,这在当时的农村也成为被人羡慕的家庭。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变化,我想穿毛衣的欲望又重新复燃。那时我经常去县城,特别是春天,看到城里的俊男靓女三五成群地相邀到郊外去踏青,女士们都趁着这个空闲时间给心爱的人织着毛衣。一到冬天,小伙子也会穿着女朋友亲手织的毛衣,互相比着谁的女朋友手巧!正是在这种情绪的渲染下,当天我就缠着三哥买了毛线请他的女同事帮着织件毛衣。一个星期后,我终于穿上了人生第一件毛衣,当时那个心情呀别提有多舒畅!一高兴,也在村里同龄人面前“显摆”一次。可能现在的年轻人体会不到当时的农村情况,觉得一件毛衣有什么值得显摆的?岂知当时织一件毛衣光买毛线就要花20多元钱,如果找专门代织毛衣的还要5元钱的手工费。那时的二三十元钱估计今天的二三百元钱也不止,何况那时的农村人手头缺钱呀!因此我把这件毛衣看得很金贵,每当睡觉时都要将它脱下来叠得方方正正的,平常还舍不得穿,遇到出席重要场合时才偶尔穿一次。那时的农村小伙大部分还穿不起毛衣。因此,村里有人相亲时,我的毛衣便成了“租赁品”,借给小伙去包装,还帮几个堂哥找到了媳妇呢!上世纪70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农民指引了致富方向,接着全国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手中有了田,很快解决了温饱问题,基本上不愁吃不愁穿了。这时我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有人给我介绍对象,媒人约定相亲时间,我的心情很激动!此时正值寒冬腊月穿毛衣的季节,可我的毛衣早已穿破了。一看离相亲还有几天时间,织件毛衣还来得及,我急忙跑到县城托我哥再次请他的女同事为我织件毛衣。记得我哥还给他的女同事开玩笑说:“拿出你的看家本事,这回我弟弟的媳妇成不成就全靠你了!”惹得其他同事哈哈大笑。毛衣织好了。相亲那天穿在身上,精神干练,像换了个人似的。相亲时得到对象的赞许。她说:“你穿的这件毛衣真好看!”我反问道:“是毛衣好看还是人好看?”一句话问得对象羞红了脸!没想到这件毛衣成就了我的婚姻,对象成了妻子!妻子也心灵手巧,结婚后接着给我织毛衣、毛裤和围脖。织出来的毛衣、毛裤胖瘦合身,尤其那围脖,各种花纹图案巧妙搭配,非常精致美观!大伙见了都啧啧称赞,给我赚足了面子。以后,就连父母的毛衣,侄辈的毛衣都由妻子承包了,受到妯娌和邻里的夸赞。
一转眼我到了知天命之年。党的惠农政策接二连三地出台,让农村由穷变富,奔向小康,农民的好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以穿毛衣为荣的时代渐渐落伍了,农民由中山装变成了西服,西服变成了休闲服……随着时代和季节的变换,衣着穿戴不断更新。儿童的衣着更可爱,青年穿得更帅气,老年打扮得更精神,女士衣着更靓丽。再不是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给老三,缝缝补补又一年的那个窘困年代了。我这个人虽然不恋旧,但对赶时髦也没过多的兴趣。虽然老伴、孩子经常给我买衣服,但我还是独钟老伴亲手为我织的毛衣,虽说有点过时了,但穿在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有人给我开玩笑说:“啥年代了,现在谁还穿毛衣的?”我说:“这是一种时代的记忆,每每穿上毛衣,我就会想到从孩童到现在时代的变迁,就会想到国家由穷变富,由落后变成世界强国的历程。毛衣见证了我们老两口大半辈子的恩恩爱爱,更见证了祖国的繁荣和昌盛。
作者简介:
杨红卫,老家河南夏邑,现居乌鲁木齐,一名文学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