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文/一米阳光
生命是一场轮回。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命链条上的一环,无一例外。人生百代,瞬间光华,奋发而为,却终要尘归尘,土归土,匆匆过客而已,谁都无可幸免。
这个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宽阔,也比我们想象的要寂寞。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有多少人在花天酒地中麻醉着神经,有多少人在患得患失中迷茫了前方,有多少人在努力拼搏中追寻着梦想,又有多少人在辛苦忙碌中修缮着灵魂……
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作家王小波说:“我来这个世界,不是为了繁衍后代,而是来看花怎么开,水怎么流,太阳怎么升起,夕阳何时落下。我活在世上,无非就是想明白一些道理,遇见有趣的事,生命是一场偶然,我在其中寻找因果。”社会众生相,我们都是其中的那一个。那么,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每个人的认知不尽相同,答案自然会千差万别。无所谓经济贫穷富有,也无所谓地位高低贵贱,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殊不知平凡中一样蕴藏着伟大,平淡中也能体现出价值。
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时代,身处荒诞的世界,有太多的人每日里游走着灵魂,迷离着自我,整个人都处于浑浑噩噩、浮躁焦虑的状态,尤其是年轻人居多,时常挂在嘴上的尽是些个无聊躺平之类的话题。此情此景,不由得让我也跟着焦虑起来。于是,为了缓解情绪,便从书架上找出几年前在网上购买的一本余华的小说《活着》,一读再读,心情也便随之再度豁然开朗起来。每一次阅读,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感触,故而觉得此书意义非凡,也便愿意推荐给一些有兴趣读书的人。恰遇文社有关读书感悟的同题,便想到《活着》一书。当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观点或许不尽相同,我只谈自己读此书的感受,愿与众位共勉之。
《活着》一书的主人公徐福贵曾是阔家少爷,每日里游手好闲,不学无术,过着招猫逗鸟、花天酒地的生活。长大后,吃喝嫖赌抽,无所不好,唯独不务正业。因赌博败光了家产,气死了父亲,拿钱去给母亲买药时又被抓了壮丁。等到福贵躲过枪林弹雨,几经辗转逃回家后,母亲已经病逝,女儿凤霞也因病发烧成了哑巴,唯有妻子家珍始终不离不弃地坚守着这个家,一直等他回来。本以为苦日子也不过如此,既然大难不死,想必定有后福,却哪料想到真正的苦难又一次拉开了序幕。
家珍独自带大一双儿女,因操劳过度患上软骨病,干不了重活。好在福贵回来后痛改前非,一家人过了几天看似幸福的日子。心想,这以后总算可以平安无事,正常生活了。
却怎奈“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挑苦命人”。接二连三的厄运降临,直接把福贵打得个措手不及:县长夫人治病需要输血,恰好福贵的儿子有庆的血型与之相匹配,结果在无良医生抽血过度的情况下,有庆命归黄泉;女儿凤霞与城里的偏头二喜结婚,婚后诞下一子,可凤霞却因为产后大出血而撒手人寰;家珍因相继失去子女而无法承受打击,也于三个月后凄惨离世。可这还不算完,福贵的女婿二喜做搬运工时,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管夹死……
眼见着亲人就这样一个个相继离世,福贵哭干了眼泪,磨平了棱角,也逐渐习惯了面对。后来,身心交瘁的福贵带着外孙苦根回到了乡下。尽管一如既往地过着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艰苦生活,但毕竟还有苦根是他生命中希望的拐杖,更是他全部情感生活的寄托,再苦再累,看着一天天长大的苦根,心里依旧很高兴,甚至半夜睡觉都能在梦中笑醒。
因为吃不上饱饭,福贵心疼正在长身体的苦根,便给他煮豆子吃。结果苦根一次吃了半锅豆子,最后竟被撑死了……这让福贵终止了人世间最后的一丝亲情牵挂。
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剩下了自己孤家寡人,福贵把眼泪流在了心底……痛定思痛,福贵选择了化悲伤为勇气,他还要继续生活下去。
日子实在难熬,却又逃无可逃。于是,福贵便买了一头老黄牛回来,既可以帮他耕田,又可以与他作伴,减少孤独之感。从此,福贵与牛,凄凄惨惨戚戚,依旧艰苦度日。在贫瘠的土地上,一人一牛,继续相依为命。
作家余华运用极其平淡的口吻描写了福贵凄凉悲惨的一生,没有丝毫渲染,单纯的平铺直叙,让读者的内心为之震颤,久久不能平复。我想,《活着》这本书的意义所在,就是在告诉我们,人活在世上的道理。正如余华本人所说:“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人,往往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却可以接受生死离别之痛。生死轮回,刹那之间。学会坚强,凡事都要勇敢去面对,正视生命的无常,扛起人生的苦难。我们常说: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会先到来。好好生活,过好当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寸时光。
不甘于平庸,不止于安逸。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活着,便是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快乐自己,向死而生,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2024 . 02 .04 . 夜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