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四十六辑)「飘舞的剑」(5162辑)
五
大运河通州码头。三艘华丽壮伟的龙舟头尾衔接地停靠岸边。
清宫总管太监安得海和随从的陈玉祥、李平安、李喜.郝章瑞、李顺、计得寿等六名小太监在一队护兵的簇拥下,趾高气扬地迈步走上了最大的一艘龙舟。龙舟船头上左右各插一面黄色镶蓝的竖条旗,赫然直书:“奉旨钦差采办龙袍”字样。左旗上方添一小旗,上画一日形,右旗上方的小旗则画的是一只三足鸟形。两舷上俱插着龙凤旗帜,船仓门柱上披红挂彩,一派喜气。
小太监陈玉祥班头站在船头上高声吆喝:“皇船在此!所有官船民船一律退避百步之外——皇船在此!所有官船民船一律退避百步之外——”
大运河上所有的船只纷纷让开。
安得海得意洋洋,吸着鼻烟,在船头船尾巡视了一番。
龙舟开拔了。时当七月,堤柳依依,清风习习,一派好风光!
安得海坐在安放在龙舟船头的一张虎皮交椅上,饶有兴致地看着大运河两岸的风光。几个小太监环列在他的身旁。
安得海:“孩儿们!”
众太监:“喳!”
安得海:“可知道这条河叫什么河,是谁开的吗?”
陈玉祥:“听说是隋炀帝开的大运河。”
安得海:“对了。想当年隋炀帝下令开通此河之后,乘龙舟顺河下江南,由三百名美女拉纤,浩浩荡荡,笙歌艳舞,何等的气派,何等的威风,何等的安逸啊!”
陈玉祥:“那有什么!我们走离北京远一些之后,叫沿河地方给我们也准备三百名美女拉纤,一样的笙歌艳舞,义父也就成了隋炀帝了!”
安得海:“办得到吗?”
陈玉祥:“凭着义父在皇太后身边的名声,哪个地方敢不买帐?”
安得海:“那么小祥子你给我记好了,到可以办的地方就给我办。”
陈玉祥:“义父放心吧。”
安得海:“孩儿们,我刚刚想了一段顺口溜,念给你们听一听。”
李平安:“义父不开口则已,开口就一定是好诗句。”
安得海:“照你孩子这么一讲,老子放的屁也是香的?”
众太监一齐笑了起来。
安得海:“听好了呀!
人逢喜事精神爽,
我老安江南去走一趟,
要学那前朝隋炀帝,
八面威风啊浩浩荡荡。
老佛爷恩典比天高,
走出笼笼来飞翔,
孩儿们!
众太监:“唉!”
安得海:“咱们是一不偷来二不抢,
发张帖帖去打响,
他知趣的小官赶拢来,
要人给人,要物给物,
吃辣给辣,吃香给香,
悠哉悠哉象神仙
不枉自世上来走一趟。
如何,孩儿们?”
众太监:“好!”
陈玉祥:“义父可是出口成章呀!”
大龙舟船仓内。
安得海排下宴席,到席的有众太监及充当护卫三艘龙舟安全的班头,还有一个颇有姿色的女子坐在他的身旁,大家俱围着一张小桌吃酒菜。一班乐工细吹慢打地奏着音乐。
陈玉祥:“义父,你说过皇太后要我们轻装简从,不得张扬。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大张旗鼓的走呢?”
安得海:“皇太后老佛爷是怕我们出事。我们自然要感谢她老人家的关心。不过我们怕什么!凭我安得海在老佛爷身边的名气,大运河沿线的各省道府州县哪个敢动我一根毫毛?不要怕,孩儿们!”
李平安:“就是嘛!义父一声吼,天下的官儿谁不抖三抖!”
班头:“一听说派我带人保护总管老爷,我这心里就高兴了。啊,我当兵十多年了,一直想什么时候去江南玩他一趟。这下子可好,总管老爷抽活我玩他妈这一趟,死了也值得了!”
安得海:“孩儿们跟着我去江南这一趟,保证你们都有莫大的好处。只是我说什么你们都要照着做才行。”
陈玉祥:“自然是义父说一我们不二的了!”
李平安:“义父说的话我们看得比圣旨还重要。”
班头:“总管大人要我去杀谁我绝不皱一下眉头!”
安得海:“杀人倒是不必,你派人带上我的帖子,沿大运河各府州县给我普遍送去就行了。”
陈玉祥:“对!义父的帖子一到,看他们哪一家敢不来巴结!”
安得海:“小祥子。咱们此行总共有多少人呀?”
陈玉祥:“回义父,咱们此行三条龙舟总共六十八人。其中船夫、车夫、剃头、修脚、鼓吹、谈书、唱姐等等四十六名,护卫武师一十四名,加上我们宫里出来的七个,再有马师娘,就是六十八人了。”
马师娘:“哎约你这个小祥子也真是的,你怎么把你义父和我也算进去了呢?”
陈玉祥:“啊,儿子该死!义父和师娘自然不算人,啊……不不不,是不能算在人里头,啊……不不不……我是说,服侍义父和师娘的全船人有六十六人。对了吧,师娘?对了吧,义父?”
安得海:“以后可别乱说话了。幸亏老子知道你是乖儿子,要不然叫人把你砍了!”
陈玉祥:“不敢乱讲了,义父。”
安得海:“孩儿们!”
众人:“义父!”
安得海:“咱们虽然不怕地方上的人,但还是不要有事为好。从今后,没有我的发话,谁也不得乱说一句话,谁也不得乱往岸上跑。若有违抗,班头!”
班头:“小人在。”
安得海:“若有违抗,你就将他砍丢河里喂大鱼!”
班头:“喳!”
安得海:“小平子!”
李平安:“孩儿在。”
安得海:“现在拉纤的民工有多少人?”
李平安:“回义父,拉大船的纤夫四十人,拉次船的纤夫各三十人,总共有一百人。”
安得海:“难怪这么慢。叫他们加人,至少要两百人!”
李平安:“只有等下一站了。”
安得海:“下一站是哪里?”
李平安:“下一站是涿州。”
安得海:“涿州的人来没有?”
李平安:“还没有。”
小太监计得寿进门来报:“报!知州张正德张大人到!”
安得海:“快请进来。”
张正德:“涿州知州张正德叩见钦差总管安大人!”
安得海:“你就是张正德,为何来迟呀?”
张正德:“总管大人现在方才行船到敝州地界,下官在这里等候多时了。”
安得海:“涿州可给咱家带来了什么呀?”
张正德:“涿州这两年屡受水、旱、蝗灾,州库空虚,百姓贫穷,实在拿不出什么象样的东西,交不足总管大人下的单子。”
安得海:“小祥子,你给收一下,如果不足就要他们补齐。”
张正德对停靠在龙舟旁边的一条官船扬手,两名官差将礼柜抬了上来。
陈玉祥接过礼单念:“白银一千两,上好绸缎十匹,珍珠首饰一百件,猪肉三百斤,上好白酒二十坛。另有拉船的纤夫一百名。”
安得海:“不行!白银加成三千两,纤夫加成二百名。
张正德央求道:“总管大人,下官本来是按你的单子作的准备,而且是费了天大的气力,才勉勉强强地揍成这个数。再加银子的话下官的确没有办法。再加纤夫的话又还要用银子去开工钱,下官又在哪里去找这笔钱嘛。”
安得海:“我不管,我只要你给我补足。”
张正德:“总管大人,下官实在无法呀。
陈玉祥:“张大人,我劝你还是按照安大人的吩咐办了,否则,总管大人在皇太后老佛爷面前是什么地位你应该是知道的。你走吧,自己看着办。”
张正德:“那么下官回去想一下办法,万一揍不够这个数,还望总管大人原谅。”
陈玉祥:“走吧走吧,反正已经到了你的地界,人家通州的人都要回去的了,应该是你涿州派人来接着拉船。你自己的前程自己把握呢。”
涿州知州张正德走后,安得海说:“他会补送来的。这一开始就不该放松,否则再下去谁给我们送东西?”
图片提供:青年作家周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