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青朋友张三喜
作者: 魏开国
绘画: 张春新
策划: 李腾双
制版: 春到百草园

三喜的大名叫张春新,他父母是北方解放军部队南下干部,家中子女的小名都以“喜”字定名。三喜在家中的兄弟姊妹中占三,所以小名叫三喜。
1969年,在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一挥手,不满15岁的三喜和我在不同的时段下乡,在叙永县水尾区敦梓公社当知青。由于我们经常在公社知青开会碰面,所以彼此熟悉。72年邓小平同志复出中央,提出了“科学治国,兴教育人”的方针,公社各大队都开办了耕读小学,我们都各自当上了自己大队的耕小教师,于是在教师开会时见面的时间更多,在一块也很谈得来。

那时的三喜虽然很年轻,就已经很有气质,对人亲和、朴实,善良的笑容里,透着一种智慧和聪明。所以他给敦梓公社的干部和知青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人帮”被打倒后,我在77年秋便离开了敦梓公社,到水尾太平桂元学校任教,与他便少有往来。后来,听说他参加第三次高考,得以进入四川美院,心里很为他高兴,但由于各自都忙碌,少有联系。后来见过两次,大家都是匆匆一面,特别是最近三十年,几乎未通信息。
2023年11月28日,我收到朋友发来一篇《大家峰度——人物画家张春新:连入八次全国美展,却被画界说“静得可怕”》的文章。这篇文章写的是三喜。我迫不及待地连看了两遍,才知道三喜现在已经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重庆大学专家教授,而且是重庆市政协委员,“五个一工程奖”与“教学成果一等奖”的获得者。教育部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委员,教育部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并且还在近些年出版了6部美学专著和60多部画册及美学教程,现在是重庆大学美院的博士生导师,并享有人文学者、著名美术教育家、国画家的头衔。

看到这些年他收获如此众多的成果,我们曾经在敦梓公社一起当知青和耕小教师时的情景,油然浮现眼前,那么清晰,让人难忘。
记得有次,我们一起在公社学习,散会后,三喜说他们生产队今天分酒谷,叫我和昂杨(同我一个生产队的女知青),及进川(男知青),一起到他生产队的知青屋去打糍粑吃。那时生活清苦,听说吃糍粑,哪有不同意的,于是我们一起便到他的生产队。
进了三喜的知青屋,我就被贴满墙上的人物写意画吸引住了。这墙上的每一张画,都是三喜用绘画方式表达的他对理想的追求,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先辈们在战争时期,为建设一个新的中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战斗场面。我有些感动,心里暗想,好个三喜,其实是非常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可惜,下乡在这偏远的山乡,你的才能被埋没了……

见生产队晒场上的酒谷还在用“风簸”在“风”,我们就叫他先讲故事。三喜的故事特别多,讲起故事滔滔不绝。我记得他讲的是在珍宝岛战役中,我们的解放军战士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夺回了珍宝岛。又讲了在朝鲜战场上,一位中国飞行员驾驶着飞机,飞往美军阵地的头上时,玻窗被敌人高炮击碎,飞行员连眼睛都睁不开的情况下,仍驾驶飞机直接朝敌人阵地冲去,与敌人同归于尽……他讲得绘声绘色,很有吸引力。这些充满正能量的故事,就是接受过爱国主义熏陶的人,在上山下乡的年代,恐怕也没有什么心情讲这些故事。
太阳落山好一阵,生产队才开始分谷子。分到酒谷后,我们同他一起去打米机上打成米,回到知青屋已经近十点钟了。当晚无论如何是吃不成糍粑了,于是我们只好住下来。
我和昂杨睡的是三喜的寝室(他们男生去隔壁农民家住)。无意中,昂杨从她睡的枕下摸出一个笔记本,里面还夹着一些信件。就着未熄的煤油灯,我们“偷看”了三喜的日记和信件。在他的日记里句句充满着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一定考上美术学院,用笔描绘出那些为打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而不惜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们的光辉形象……信件里都是他和现在的爱妻赵伟的心灵对话,通篇充满着两人对双方才华的相互欣赏和爱慕之情(当时赵伟已经是叙永县文工团的“台柱子”美女了)。一个是不知何时才能走出农村的乡下知青,一个是已经在叙永县文工团舞蹈兼歌唱的人见人爱的女演员,两人却相爱得如此深厚而真切,真是世间少有。

第二天上午,大家把糍粑打好了,才突然想起要白糖粘糍粑才好吃,没有白糖怎么办?大家都感到遗憾。三喜二话没说,戴上斗笠,披着簑衣就去农民家找白糖(那天早上,天正下着大雨)。大概过了二十来分钟,三喜回来了,手里端着一个碗,进门就说:“跑了几户农民家都没有白糖,只找到一点糖精,我们就化成糖水沾糍粑吃吧!”(当时的白糖要凭公社什么“条子”才能在供销社买到,普通农家怎么会有白糖呢?)
吃完早饭,天仍下着大雨,妹妹五喜(当时也是教耕小的教师)就说:“你们还耍一阵,等中午吃了再走”。我们的住地离他们的住地有十几里远,天下大雨又无雨具,就只好留下来,大家相互“侃大山”。中午我们吃的是五喜用自家磨的小麦面做的“兔子”(他们的父母是北方人,所以全家都会用面粉做包子、馒头、香葱大饼等)。在乡下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五喜那些用盐和葱做成“兔子”样的面食,还真叫我们感到新鲜,吃了个饱。
1977年秋季,太平桂元初中班差教师,我就去了桂元学校,离开了敦梓,离开了三喜、五喜、进川,这些“哥们”朋友,由于当年无联系方式,所以未有接触。后来听说三喜第三次终于进了四川美术学院(由于受“文革”影响,家庭原因,前两次考上美院都在县里提不了档案,这是第三次考上才终于如愿)。

大概是80年代中期吧,听说三喜到叙永了,我和长诗在叙永图书馆楼上,赵伟寝室里见到了三喜,我们促膝长谈。临走时,三喜送了一张他那时画的“农民上山砍柴”的画给我们。92年我们搬新家,东西放乱了,画就不知搁哪儿了。2004年,重庆美院教师小彭在我家耍,我们谈到三喜送的那张绘画不知放那里了,小彭说:“丢了真可惜,留着今后要管好多钱哦!这个三喜发展很大,今后会很有名气,他的画值得收藏,今后真的管钱!”可见三喜当时就已经展现出他的美术才华了。现在想起来,正如《大家峰度》一文中说的:“他数十年钟情人物大写意”,他的画“在传统与创新的相生相融中”将“主题性、文化性和生活性发挥到了极致”,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又是那么的“静”那么的不张扬,真是难能可贵!他的恩师,国画大师马振声为他题写了“万物静中得”;中国美协冯远主席为他题下“厚积薄发”的评价;李翔主席为他题写了“静生张悟”的赞词;而画界更是评价他是“藏在三峡里的怪人,静得可怕。”他的这种耐得住“静”而收获了不菲成果的精神,使我想起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那句话:“有耐心的人,才能达到他所希望达到的目的。”法国卢梭说:“耐心是苦,成果却甜”。一位哲学家说:“命运,垂青于一心追求它的人。”他的聪明,他那藏在内心深处的智慧,被很有眼光的国画大家们发现,并得到了他们的培养和指导,使他的美术天赋得到了提高并升华。三喜虽然以他个人的努力和恩师大家们的培养,获得不少殊荣,但他不忘初心,尊师重教,特别是对他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时,教过他的恩师吴山明非常敬重,每隔一两年都会前去拜望。吴老还曾当众称他为“浙派人物画在西部的代言人”。并专门在杭州举办了他们的“师生画展”。

画界的人说,“三喜身上有一股别人少有的韧劲和静气。”是的,三喜天生就有一种对绘画的爱和执着,选定了这个目标,就决不放弃。
为了画好人物画,三喜从86年暑假起,就开始了将区域文化特色融入创作实践与理论的重要探索中,他带着学生们西行去敦煌考察。完后他独自一人进入新疆,用画笔记录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的日常生活,为他们创作了不少如诗如画的艺术作品。后又独自一人到了南疆,在轻歌曼舞的维吾尔族婚礼中,为弹琴的老人,扭动腰肢的舞女描绘出了灵动的瞬间。之后又独自到古老的龟兹古国参观了克孜尔千佛洞的石窟艺术。这些古老的宝贵遗产,给了他极大的启示。他还去了南疆哈什重镇,并上到高原上人烟稀少、生存条件恶劣的兵营招待所,用纯正的四川语言与驻扎在最前沿哨所的8个四川老乡战士摆起了“龙门阵”……第二天,他又亲自上到5300米高的岗哨,给战士们作画,为他们们留下了珍贵的纪念。在去的半路上,副班长接到了他,说这里是阿富汗,巴基斯坦、苏联与中国交界的地方,是我国最高的岗哨。七月,在内地也是“热火朝天”的夏日,而这里随处都是硬梆梆的冰大板。傍晚,战士们用一束束信号弹为四川来的画家三喜送上了最高的礼遇。
第三天,当三喜给战士们画完头象,抱着战士们巡逻时打回的野羊头标本走下山时,回头看见那群脸膛黑黑,只有眼睛和牙齿在发着白光的战士们,还在举着手中的画像向他告别,他禁不住热泪盈眶……看到这里,我的眼睛已有些湿润,被他不畏困难,送画到边防,表达一位艺术家热爱祖国、热爱边防战士的赤子之心所感动。

由于三喜从小生长生活在叙永这座山高水清,物产丰富,民风纯朴,人杰地灵,人文底蕴深厚,曾经被朱自清先生和明朝大学者杨慎到访过的"边城",所以三喜很多人物画都是具有浓郁的叙永地方特色题材的。他当年送我们的"农民上山砍柴″,以及我看他发在微信朋友圈中的《家乡龙门阵》——乡镇的傍晚;描绘当年叙永茶马古道上的纳西赶马人——《赶马放歌》;《家乡的故事》——我的家乡在四川省鸡鸣三省一个大山重叠的县城;《插秧图》——忆知青插队年代;《山野联想》——母女地里掰苞谷;《高山下来的猪贩子》——曾经和我朝夕相处的贫下中农……等等。都是他在用自己特有的绘画方式,向人们表达自己对曾经生于斯长于斯的叙永这片土地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的爱和眷念。
我虽然对一些深层次的画意不太理解,(特别是西画)但我知道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先生的作品《红高梁》《晚熟的人》……都是他植根于山东高密家乡的感悟成果。是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民滋养了莫言的灵感,使他的作品透出了强烈的地域特色和人性的共同审美情怀。而三喜也因从小生长生活在叙永这座古城,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特有的少数民族特色,也给了他心灵的启发和创作灵感,所以让他笔下绘出了众多的反映家乡人民生活和劳动且独具家乡特色的人物画。内行人说, 三喜的画是在"与生命对话",他的恩师,中国美院国画大师吴山明先生称赞他的画是"用生命的感悟作为表现的内容,并进入深层次的思考"。这使我想起当年三喜知青屋墙上那张在波涛起伏的大海上,一艘帆船仍勇往直前的画。他在用绘画形式表达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所要追求的人生目标。

三喜在艺术上的成就有他自身的天赋,大师们的培养指导,还有他妻子赵伟的支持陪伴。他在电话中对我说,他的成功,有赵伟的一半。我都被他的话感动了。
三喜虽然已年近七十,现仍担任着重庆市中国画学会副会长,重庆外语外事学院艺术学院荣誉院长,成都美术家协会顾问,成都文理学院艺术学院荣誉院长.....等职。笔耕不辍,壮心不已,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绘画艺术人才,继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我为我们知青中的这位佼佼者骄傲,为从叙永山乡走出去的国画大家三喜点赞!

作者风采

魏开国,下乡知青。当过教师,作过企业管理,叙永县社保局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