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四十五辑)「飘舞的剑」(5155辑)
三
咸丰十一年(1861年)农历九月一日,在叶赫那拉氏和钮祜禄氏的操纵下,祺祥皇帝上母后皇太后为慈安皇太后、圣母皇太后为慈禧皇太后徽号。
四日,两宫太后召见顾命大臣时,提出郑亲王瑞华署理行在步军统领,兼职太多,命奕缮做步军统领。奕缮做步军统领就掌握了京师卫戍的军权。不久,奕缮又兼管善捕营事。
二十三日,大行皇帝梓宫由避暑山庄启驾。皇帝与两宫皇太后,奉大行皇帝梓宫,从承德启程返京师。两宫太后和皇帝只陪了灵驾一天,就以皇帝年龄小、两太后为年轻妇道人家为借口,从小道赶回北京。
刚到北京,慈禧就迫不及待的接见了恭亲王奕,军机大臣文祥等。作好发动政变的部署。
二十九日,皇帝奉两宫太后回到北京皇宫。因为下雨,道路泥泞,灵驾行进迟缓。同治皇帝奉两宫皇太后间道疾行,比灵驾提前四天到京。两宫皇太后抵京后,立即在大内召见恭亲王奕等。
三十日,两宫皇太后发动政变,宣布在承德预先由醇郡王奕缮就拟好的谕旨,宣布载垣等罪状:
一、上年海疆不靖,京师戒严,总由在事之王大臣等筹划乖张所致。载垣等不能尽心和议,徒以诱惑英国使臣以塞己责,以致失信于各国,淀园被扰。我皇考巡幸热河,实圣心万不得已之苦衷也!
二、以擅改谕旨、力阻垂帘罪。
在此之前,两宫皇太后已经派醇郡王奕缮等候在密云,将护送咸丰梓宫在途的肃顺等人逮捕。
十月一日,命恭亲王奕为议政王、军机大臣。随之,军机大臣文祥奏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疏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命大学士桂良、户部尚书沈兆霖、侍郎宝鋆、文祥为军机大臣。
三日,大行皇帝梓宫至京。
五日,从大学士周祖培疏言:“怡亲王载垣等拟定‘祺祥’年号,意义重复,请更正”,诏改“祺祥”为“同治”。“同治”含义可做四种诠释:一是两宫同治,二是两宫与亲贵同治,三是两宫与载淳同治,四是两宫、载淳与亲贵同治。
六日,诏赐载垣、瑞华在宗人府空室自尽,肃顺处斩,褫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职,穆荫发往军台效力。据记载:“将行刑,肃顺肆口大骂,其悖逆之声,皆为人臣子所不忍闻。又不肯跪,刽子手以大铁柄敲之,乃跪下,盖两胫已折矣。遂斩之。”
九日,载淳在太和殿即皇帝位。
二十六日,礼亲王世铎奏遵旨会议并上《垂帘章程》。懿旨:依议。于是,皇太后垂帘听政之举,舆论已经造势,章程亦已制定。
这次政变,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抓住并利用官民对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的强烈愤怒,对“承德集团”不顾民族、国家危亡而逃到避暑山庄的极大不满,把全部历史责任都加到顾命八大臣头上。也把咸丰皇帝到承德的责任加到他们头上。从而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争取了官心、军心、旗心、民心,顾命八大臣则成了替罪羊。
十一月一日,同治皇帝正式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垂帘听政之所设在大内养心殿东间,同治皇帝御座后设一黄幔(初为黄屏,后慈禧嫌其碍眼而改为黄幔),慈安皇太后与慈禧皇太后并坐其后。恭亲王奕立于左,惇亲王奕缮立于右。引见大臣时,吏部堂官递绿头笺,恭亲王奕接后,呈放在御案上。皇太后垂帘听政,这在中国历史上,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
这次政变,因载淳登极后拟定年号为“祺祥”,故史称“祺祥政变”;这年为辛酉年,又称“辛酉政变”;因政变发生在北京,又称为“北京政变”。其时,“辛酉政变”的三个主要人物——慈安皇太后二十五岁,慈禧皇太后二十七岁,恭亲王奕三十岁。
慈禧之号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使用的。
而在这次政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内宫总管太监安得海更得到了慈禧皇太后的信任和赏识。
监安得海在一旁为她磨墨、牵纸。
慈禧太后终于写好了,端详了一会,说:“小安子,你看如何?”
安得海:“老佛爷这字,可谓深得颜体真传,翰林院那些老家伙没有一个的字比得上老佛爷这个字。”
慈禧太后不无得意地笑道:“小安子这说的奉承话了是不是?”
安得海:“小安子说的是实话。”
慈禧太后:“那可都是天下选出来的最顶儿尖儿的人物呀!”
安得海:“老佛爷更是顶儿尖儿的人物中最顶儿尖儿的人物呢!”
慈禧太后笑道:“好你个马屁精!”
安得海:“小安子得在老佛爷身边侍侯,可是前世修下的福分啊!”
慈禧太后:“别光说好听的了,快挂起来看看!”
安得海将慈禧太后刚写好的字挂了起来,果然是一幅写得颇为工整的颜体对联:
泰山巍巍喜迎凤栖
江河洋洋笑得母仪
慈禧太后满意地:“唔,还可以。小安子!”
安得海:“喳!”
慈禧太后:“就将这幅字作为拜堂的喜联了。”
安得海:“喳!”
慈禧太后:“小安子,上次叫你安排皇帝大婚的事情,进行得怎么样了?”
安得海:“蒙老佛爷恩典,大体上都安排得差不多了。只是有一件事情奴才正要回老佛爷的话呢。”
慈禧太后:“什么事你说呀。”
安得海:“回老佛爷,皇帝大婚的事情现在可说是万事齐备只欠东风,差办的这一件事一般人又不好办”
慈禧太后:“别唠唠叨叨的了,快说是什么事情。”
安得海:“老佛爷!这大婚除了十套皇帝的龙袍和皇后的凤衣要全新的以外,所有的大内要员以及参与大婚典礼的太监宫女也都要穿全新的衣服。按照过去的规矩,这一大批衣物都要用苏绣,必须派人去苏州采购。”
慈禧太后:“既然是老规矩,派人去采购就得了呗。”
安得海:“可是派一般人不行。”
慈禧太后:“礼部有的是能干的人,叫他们办去呀!”
安得海:“礼部的那班奴才不一定办得好。”
慈禧太后:“是吗?”
安得海:“皇帝大婚可是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大事,派别人去老佛爷不放心,奴才也不放心呀!”
慈禧太后:“胡说!皇帝大婚是国家大典,礼部最有研究,你小安子懂得些什么?你那花花肠子里头不知又要打什么鬼主意了。”
一语说中了安得海的要害,可他也不觉得脸红,厚着脸皮道:“老佛爷真是明察秋毫呢。小安子只求老佛爷这一次。”
慈禧太后:“说呀!”
安得海:“老佛爷,奴才在你身边二十多年了,从来没有出过这深宫大院。听说江南风景如画,奴才想借这个机会去游玩一趟,回来再好好地侍侯老佛爷。”
慈禧太后:“那可不行。宫里早就有了一条祖训,‘内监不得私离京城四十里,违者任由地方官就地正法’。太监如果不是钦差,出宫去是违反祖制的,是要杀头的呀!”
安得海:“奴才知道老佛爷最是疼奴才的了,老佛爷就给奴才下一道懿旨吧。”
慈禧太后:“这个不合规矩,只有皇帝才可以派钦差。”
安得海:“那么老佛爷就给奴才向皇帝说让奴才当钦差嘛。”
慈禧太后:“那也不行。皇帝也不会同意让你当钦差的。”
安得海:“那么奴才就只有在心里头流眼泪了。”
慈禧太后见安得海难过的样子,想起过去安得海服侍自己的诸多好处,心下不忍,想了想,道:“你既然想去玩几天,我也同意你去,不过一定要听我的。”
安得海见慈禧太后格外开恩,喜出望外地:“奴才一定听从老佛爷的吩咐。”
慈禧太后:“所有要做的服装,数量、款式、面料、做工等等一切,都由礼部出个单子给你带着。你只带几个随从,乘一条小船,悄悄地走,不要打搅地方。到了苏州,将单子给苏州知府操办,以后他们自然会送来的。你玩几天也就回来算了。记好了!”
安得海:“奴才记好了。”
慈禧太后:“你这个小安子呀,外面可不同宫内啊,一旦出事,就要掉脑袋,到时候我再想救你恐怕也来不及呢!”
安得海:“奴才不敢给老佛爷增添麻烦。奴才得到老佛爷的恩典,今生报答不完,来世变牛变马继续报答。”
慈禧太后:“你呀,就知道说好听的话。”
图片提供:青年作家周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