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屯民谣看变迁
王长新
不同年代有不同的民谣,一个时期民谣的出现,是一种高度概括的民心民意,风趣幽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回味几十年来在菜屯镇流传的民谣,真实的反映了菜屯从恶劣的黄河沙荒故道变为生态秀美沃野的巨大变化。在大多数人印象里,菜屯的沙荒总是与贫困联系在一起。老辈人的记忆中,菜屯只有满目的浑黄和肆虐的风沙,虽然这里不是西部大漠,但菜屯人饱受风沙之苦已有年头,当地群众形象地比喻:“我们每年至少吃下一大块土坯。” 下面的首首民谣就道出了菜屯农民的辛酸,是当年菜屯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
“ 大风一刮不见家,庄稼年年被沙压,关上门,闭起窗, 吃饭不误喝泥汤。”“大风一刮白茫茫,沙压庄稼民断粮。主食瓜干难裹腹,个个穿着破衣裳。”“大风一刮不见家,庄稼抽根晒脚丫,一天喝进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冬春两茫茫,风起飞沙扬,春播一碗种,秋收半碗粮。”……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调动了人们的造林积极性,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要想菜屯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的道理,并把“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生态建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以建设生态文明镇为目标,从贫瘠的沙荒地里挖掘农民富裕的希望,让绿色成为菜屯镇最大的财富,发起了一个又一个绿化战役:
“哪里能栽哪里栽,整个菜屯绿起来, 哪里有风哪里栽, 要把风沙锁起来。”“速生杨树合理栽,绿色屏障建起来,植树造林是银行,存款利息有的长。”
……

菜屯大地上的绿色画卷不断铺展,但当时农村实行大集体,“你干我也干,干多干少一样钱”,因此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有民谣为证:
“ 社员干活听敲钟, 一天干活真稀松。队长哨子吹半天,社员还不到地边。”“ 树林好比唐僧肉,大家都想吃一口;有人毁树无人护,乱砍滥伐没有数。”
“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为此,菜屯率先进行了林业改革,建立起投资、经营主体多元化、责权利相统一的经验管理体制,实现了由集体办林业向社会办林业的彻底转变,使村与村,组与组,户与户之间多年积累的林权之争得以化解,促进了社会和谐,激活了广大干部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树权制度新出台, 谁敢乱来受制裁;自家树木自家护, 树经念出大财富。”“ 集体树权改,承包到俺家;拓宽致富路,缩短贫富差。”
这真是“人叫人干人不干,政策调动千千万”。如今全镇5万多亩农田已全部建成高标准林网,种植了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速生杨等树种2.7万亩,每年四旁植树都保持在60万株以上,其它林果4000亩,全镇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7%。过去“三天无雨沙满天”, 如今“林木成行气象新”。生态之乡,绿意盎然。
“林中是我家,风起不见沙,窗明几又净,碧水泡清茶。”“远看是森林, 近看是村庄,白天不见日头,晚上不见灯光。”“白天不见村庄,晚上不见灯光,田间有森林,林间有粮仓。”“故道沙多荒不在,林中飞出野鸡来,丽日无雪满地白,不见吹烟飘天外。”
这两首民谣形容被树木环抱的村庄和田地,在这里,植树造林不仅是改善环境的手段,还是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驱车行走在这绿意婆娑,树木荫翳,群鸟翩飞的绿色的梦境,好不惬意。
“家里办个木工厂, 人前说话叮当响;不盖楼房盖厂房,不买家具买机器。”“镟刀扁扁,滚木圆圆,我种的树有千千万,我加工的木片万万千。”“死钱不如变活钱,打工不如当老板,拥有财富真光荣,创造财富更有功。”“农民坐掌老板台,铁打饭碗搂在怀。房子争往路边盖,南腔北调老外来。”
农民的创业热情被充分激发后,菜屯大地上,一时间出现了千军万马闯市场,铺天盖地创大业的壮观景象。据统计,自2006年起,每年都有400多家木材加工企业上马,菜屯民营经济呈现了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木材加工产业成为菜屯工业经济的"擎天一柱",成为菜屯龙头企业最多、基地面积最大、带动农户最广、产业链最长的优势产业,成为菜屯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的第一产业,以上的民谣就能说明一切。
“园区规划胸怀装, 凤凰展翅更宽广。骏马扬蹄再起步,全国强镇在发光。” “要想吃啥就吃啥,鸡鸭鱼肉冰箱有。开着轿车到田头,政通人和乐悠悠。”“政府富民镟木片,村里新居连成串,子子孙孙有饭碗, 和谐家庭美名传。”
这首新民谣,表达了人们对党委、政府的赞美之情和对幸福生活的舒心之意。其实,这些口口相传的民谣,也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一个佐证,见证了菜屯镇的飞速发展,记录着菜屯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人们的小康生活一定会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

作者简介:王长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聊城市签约作家、《健康聊城》总编辑等。先后在今日中国、作家、新华、山东等出版社出版《初战告捷》《木都长歌》《第三次浪潮》等29部作品,1400多万字,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健康报、青年文学、戏剧丛刊、中国学术研究等报刊发表文学、新闻、理论等各类文章6000多篇,其中200多篇在全国及省市级获奖,登上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