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四十四辑)「飘舞的剑」(5147辑)

二
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忧患成疾的咸丰在签订《北京条约》后不久就病死了,他唯一的儿子6岁的载淳即位。年号定为“祺祥”。为了实现以后大清王朝的长治久安,大限将至的咸丰在闭眼前又进行了特别的人事安排。
首先,咸丰遗命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驸马景寿,以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8人为“赞襄政务大臣”,辅佐年幼的载淳。
咸丰这样安排的意图是想利用权臣与皇室的互相牵制,达到巩固皇帝最高统治的目的。但是后来历史的结果证明了他这个动机的错误。
首先最不满意的是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她虽然只有27岁,却是个野心勃勃的女人,一直都在想当中国历史是上第二个女皇帝——像武则天一样。顾命八大臣的确立无异于宣告她理想的破裂。
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与皇后钮祜禄氏商量:“皇后,先皇如此安排,分明是置我们于死地你知道吗?”
钮祜禄氏:“我倒没有觉着有这么严重。国家大事嘛,都是男人的事,我们何苦去多余的想啊。”
同时,咸丰又将自己刻有“御赏”和“同道堂”的两枚御印,分别赐给了皇后和懿贵妃,并颁诏说,此后新皇帝所颁的一切诏书,都要印有这两枚御印才能有效。

叶赫那拉氏:“不,皇后,先皇在日,肃顺就曾经要先皇效法钩弋夫人的故事。你还记得钩弋夫人的故事吗?”
钮祜禄氏:“记得,你给我讲过。”
叶赫那拉氏:“他们就是要重演这个故事。幸好先皇慈悲为怀,没有为难我们。现在先皇去了,他们一定会做出什么来的。我真担心得很呢。”
叶赫那拉氏说的故事,指《汉书·外戚传上》的记载:汉武帝宠幸钩弋夫人赵婕妤,欲立其子,以“年稚母少,恐女主颛恣乱国家”。赵婕妤遭汉武帝责罚而死。汉武帝临终前,立赵婕妤子为皇太子,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辅少主,是为汉昭帝。
钮祜禄氏听叶赫那拉氏这么一说,心里也着了慌:“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叶赫那拉氏:“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我想派人同恭亲王商议一下。”
钮祜禄氏:“恭亲王远在北京,而且他愿不愿意同我们联手也不知道。”
叶赫那拉氏:“这个你放心。恭亲王奕欣是咸丰的亲弟弟,为人机智、练达,很有才干,但是先皇一直都疏远他,而重用肃顺等人。奕欣虽贵为亲王,却从来都没有什么实权,处处受到肃顺等人的排挤。先皇定的顾命八大臣的名单中也没有他。他肯定是满腔怨气呢。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派个可靠的人去同恭亲王联系。”
钮祜禄氏:“要说这个人呀,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叶赫那拉氏:“你是说……”
钮祜禄氏:“你身边那位……”
叶赫那拉氏:“你是说小安子?呀,怎么就没有想起他呢?就找他来。”

钮祜禄氏:“也不必找他来了,该怎么办你同他商量就是了。我这人呀,只图没有事降到我身上就好,懒得动那个脑筋。一句话,你想怎么作我都同意。就是那‘御赏’的印章我都可以拿给你一并掌握的。”
叶赫那拉氏:“皇后既然这样相信我,我也一定不辜负你的相信。”
从此,叶赫那拉氏得到了钮祜禄氏的支持和宽容,隐秘地开始了她的夺权计划。他将小安子——大内总管太监安得海找来,将所有的情况一古脑儿给他讲了。
安得海:“这很好办,派个人去北京就是了。”
叶赫那拉氏:“派的人要忠实可靠,也要机灵。”
安得海:“主子放心吧,我派小玉子去。”
叶赫那拉氏知道那个名叫李玉安的小太监:“行,这个人行。”
安得海:“主子,我有个建议,叫小玉子请恭亲王迅速来一趟,好商量个必胜的办法。”
叶赫那拉氏:“行,我写封信?”
安得海:“为防万一,信不必写,只要主子给个恭亲王也知道的信物。”
叶赫那拉氏:“有一块当年恭亲王收守外邦进贡的罗马手表,恭亲王给了我。让小玉子戴这只表去就行。”

于是,安得海就派小太监李玉安去北京,将该交代的事情都交代了,同时带去了叶赫那拉氏的罗马表。
小太监李玉安到了北京,送上了罗马表,将叶赫那拉氏的意见讲了。这恭亲王见是个机会,自然也非常高兴,就打前来吊孝的幌子,从北京赶到了热河。
恭亲王在热河只呆了一天,尽到了吊唁乃兄的本份,肃顺等顾命八大臣就借口京城不可缺人而催促他回京。然而,对叶赫那拉氏和恭亲王来说,这已经够了。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忆念已经去世的兄长咸丰皇帝他肃顺等人也管不着。于是,叔嫂二人就议定了对策。恭亲王次日就赶回了北京。

图片提供:浙江农林大学学生周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