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年祭灶、蒸枣窝窝
侯俊英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
是我国传统民俗,祭灶扫尘的日子。
我老家还有一个风俗,腊月二十三祭灶,每家每户都要蒸上一锅粘米面枣窝窝。“炊烟袅袅几许,拜谢灶神赐福。”
民间传说,灶王爷在腊月二十三晚上,上天汇报一年的疫情、收成或其它事宜,除夕日返回人间。老人说,粘米面能黏住“灶王爷”的嘴,好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者说“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传统的祭灶活动历史久远,都是寄托了劳动人民袪邪、避灾、祈福和对未来的的美好祝愿。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亲身经历过祭灶、蒸枣窝窝的小年。
记得小时候每年的腊月二十二,就开始准备蒸枣窝窝的食材。奶奶用生产队里分到手的几斤黍子,带上我和弟弟,跑到村东南的石碾子前排队推碾子。轮到我们时,就把黍子放在碾子上一圈一圈地推着,直到把黍子粒碾成了面。
腊月二十三一大早,爷爷从房梁上,把秋天晒干的,自家树上的红枣取下来,把有点僵饱,或者有虫眼的劣枣挑出去,然后就放到盆里洗干净,再放到锅里煮一个开锅,捞出来凉干。
等到快做午饭的时候,奶奶就开始忙活起来。和面做成窝窝状再摁上枣,然后一个一个地排在锅里面。
烧柴火,这种技术含量较高的活,非爷爷莫属了。“烟熏火燎”的烟火气,把屋子灌得满满的。
枣窝窝蒸好后,先给灶王爷上供,全家人才能分享黄橙橙的、让人垂涎三尺的枣窝窝的美味。

小年是农历春节的一个启点,人们开始忙活着为新年做准备了。家家户户开始磨白面、买年货。一条带着大盐粒的“渴烙鱼”、两斤猪肉、一颗白菜两块藕,齐活。
真像鲁迅先生描写的那样:
只鸡胶牙糖
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
岂独少黄羊
那些年的蒸枣窝窝、祭灶过小年的情景,虽已久远;仍然留在我的记忆里。平安喜乐、吉祥如意的兆头,如今依然洒满人间;顺势而上,换来了太平盛世之年。

作者简介:侯俊英,热爱文学,热爱生活。喜欢观察人生百态,记录心历路程。人生格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