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四十一辑)「飘舞的剑」(5120辑)

十五
同治六年(1867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勤王回归后,统一调度全省军队,继续对逃亡到济宁、东平一带的东捻军实行剿抚兼治的策略,分化瓦解了大量的捻军将士,对死不投降的捻军残余则采取了步步为营的措施,将其逼入了绝境。十二月,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被俘。东捻军全军覆没,山东境内战事遂平。年末,朝廷因丁宝桢功勋卓著而赏头品顶戴。
同治七年(1868年),西捻军残部重入山东,丁宝桢督率山东各部与李鸿章统领的大部队集兵合围,于六月二十八日在黄河与运河之间将西捻军尽数歼灭,其首领张宗愚战死。丁宝桢又以军功赏太子少保衔。
继南方太平天国灭亡之后,北方的捻军也终于结束了其由兴转亡的全过程。
一场在全国夺去了二千万人生命的战争终于结束了!人们对这场旷日持久的内乱已经不堪重负,早就盼望平定天下的一天降临。
这一天终于来了,太子少保、头品顶带、山东巡抚丁宝桢长舒了一口气,却游戏般地写了一首七律:
才下征鞍忽宦游,昨非今是总悠悠,
慵将宝剑从新试,错使明珠向暗投,
百战勋名空画饼,十年翰墨废荒邱,
君恩似觉臣才尽,不许簪毫待凤楼。

不无俏皮的诗句,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化干戈为玉帛的喜悦。咸丰三年考中进士,本来是应该走一条平静为官的道路,但是,家乡的斋教、布依和苗民动乱;湖南岳阳的防务、长沙对兵乱的处理;在山东与捻军战斗的反复拉锯……十二年的戎马倥偬,到而今终于结束,丁宝桢要回到自己应该走的路上去了。
这天,一名传旨钦差突降山东巡抚司衙门,丁宝桢猝不及防,急摆香案跪接。钦差展开黄绢圣旨,正言昂帮地念: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山东巡抚丁宝桢以进士出身而军前效力,勤勉国事十有二年,忠勇奋发,功勋卓著,其情可嘉,着即日入朝觐见。
钦差将圣旨传递給丁宝桢时说:“丁抚台,两宫皇太后和皇帝都要见你,这可是万人仰慕的殊荣啊!”
丁宝桢为这意外的天大喜事感动得泪如泉涌,接旨,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入朝面圣可是刻不容缓的大事,丁宝桢丝毫也不敢怠慢,迅速收拾上路,沿着驿道晓行夜宿,饥餐渴饮,不日到了北京,来到紫禁城,于端门外等候黄门奏见。
丁宝桢曾经来过金銮殿一次。也就是咸丰三年参加全国会试,得二百二十四名进士后,由咸丰皇帝亲自主持殿试。那时候的殿试已经很有些走过场的味道了。事实上几百名新科进士也不可能由皇帝一一面试,无非是流水一般从皇帝面前走过一趟,然后在殿下另有几组考官再具体地进行面试。那次上殿面试丁宝桢考得不错,中了二甲第十一名。进而得筛选入朝考,又中了一等二十七名,从而以优异成绩被选入翰林院庶吉士,成为优先为官的人选之一。丁宝桢还记得当年从咸丰皇帝面前经过的时候,由于自己身材高大引起了皇帝的注意,被皇帝作了一番询问。
咸丰:“什么名字?”
丁宝桢:“丁宝桢。”
咸丰:“哪地方人?”
丁宝桢:“贵州省平远州。”
咸丰:“今年几岁?”
丁宝桢:“三十四岁。”
咸丰:“好,南方人也有北方人的伟岸,实在难得。有异样必有作为。下去吧。”
事后传说丁宝桢之所以殿试得中二甲第十一名,就因为皇帝的这句话对考官的影响。

丁宝桢被带上殿还未跪下时,掉眼察看了一下金案后的同治皇帝。若干年以来,他同所有的外臣一样都只知道同治六岁登基,而今才登基六年,也刚十二岁,还是个不闇世事的孩子。不过丁宝桢这天所看到的皇帝还眉清目秀,仪态中还透发出几丝英气。
丁宝桢:“山东巡抚丁宝桢恭祝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同治稚气未脱的声音:“平身吧。”
丁宝桢:“谢皇上。”
皇帝的身后是两卷垂帘。却听左边的帘后有个中年女人以甜润的声音说:“丁宝桢,前不久京师垂危,卿家星夜救援,竟以数千偏师勇退数万捻匪,功劳不小,朝廷都记住了。”
丁宝桢知道现在的朝廷是由两位皇太后一道垂帘听政,也就是一同治理国家,传说“同治”的年号就是这样来的。此时他还分辨不出刚才讲话的是哪一个皇太后,却也不妨碍他的回答。他说:“剿灭匪患,奉命勤王,都是为臣本份。功劳不敢,只是向皇帝和两位皇太后尽心也就是了!”

丁宝桢忽然想起两宫皇太后诛杀顾命大臣肃顺等人后,实行皇太后垂帘听政,其排名是慈安皇太后在前,慈禧皇太后在后,依书写习惯,右为前左为后,那么,这左面说话的就无疑是慈禧皇太后了。不过这里头又有一个怀疑,为什么慈安皇太后未说话而听任慈禧皇太后先说呢?可见后者确有占强之处。从此丁宝桢就多了个心眼。
小皇帝同治此时突然说:“丁宝桢,你们山东可有什么好玩的东西没有?”
丁宝桢:“启奏皇上,我们山东好玩的东西可多了。”
同治:“你说几样给我听下。”
左帘后那甜润的声音:“皇帝,朝堂上要说国家大事,我们不说这些个了。”

同治:“是,额娘。”
仍然是左帘后那甜润的声音:“丁宝桢,依你看来,这捻匪还有死灰复燃的可能吗?”
丁宝桢:“启奏太后,依微臣之见,无论是发匪还是捻匪都已经不会再闹起来了。即使偶然零星出现,也成不了气候。”
终于听到了右帘后的声音:“贤卿请说个道理。”
丁宝桢:“发匪捻匪腾闹十多年,并没有给任何人带来任何好处,反而造成千百万家破人亡。古人云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若说发匪捻匪是舟,现今不仅无水载它,却有更多的水要倾覆它。所以,臣以为天下再无大的内乱了。”
左帘后那甜润的声音:“贤卿所言极是。天下是不会再有大的内乱了。丁宝桢,你跪安吧,呆会儿派人叫你,皇帝要给你赐宴呢。”
丁宝桢热泪盈眶:“太后!皇上!”

图片提供:浙江农林大学学生周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