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小游
冬日,当阳光收起它炽热而咄咄逼人的锋芒,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眸子里充满了绵绵爱意,温暖而不灼人。冬日的底色是白的,白茫茫的大地,苍白的天空,像哈达一样洁白的雪景,甚至连河流也显得十分的白。但是,在这冷酷、萧瑟和寂寥的世界,我却有了一丝闲趣,到附近的地方转一转。尽管所到之处是那么的冰冷,寒风是那么地刺骨,所有的花色已经隐遁,可是,却有一种异样的感受。
河滩古会
全国各地的古会,在我们这个比较传统的国度,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但是,有谁听说过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古会?
武功,这个人口和地域都不算太大的县,却有着西北乃至全国久负盛名的古会,而且从阴历十一月初七到腊月初六,历时一月,这种规模和气势,令民间的诸多古会相形失色。
去武功之前,就从朋友那儿和各种媒体了解到,河滩古会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据说每天有数万人像潮水一样涌动,临近会场的几百米路,车子开行了近一个小时,闻之令人胆怯,既增添了对古会的神秘感和向往之情,又有了一丝恐惧,但是,对古会的好奇心还是占了上风,为了避开高峰,选择了周一出行,约上亲友风风火火地出发了。
在导航的引领下,我们沿着河堤一路飞奔。通往武功的河堤路,像一条沿渭河飘动的彩带,随蜿蜒的渭水而舞动。进入寒冬的河流,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耄耋老人,没有了盛夏时如火的激情,缓慢而潺潺不息地流动着,太阳的光芒洒在水面,折射出一片片耀眼的金斑,使单调冷色的冬季终于有了一种炫目的光彩。武功距咸阳不足百里,渭河就像一条金色的纽带,把两个城市紧紧地连在一起。
远近闻名的河滩会,还得从遥远的三皇五帝说起。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帝喾的元妃姜原走上大脚印而受孕生下后稷。后稷从小就对农业种植很感兴趣,帝尧时期被任命为农官,其封地就在现在的武功。从此后稷就在此地向人们传授农业生产和稼穑技术,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人们把丰收之后的粮食拿到河滩的空地上进行展示和交流,并尊后稷为神,在河滩附近为其修了一座教稼台,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农业始祖。几千年来,这个古老的河滩会就这样流传下来,而一旁的教稼台也就香火不断。
随着人流,我们登上了教稼台。这是一处二层小楼,里面有纪念这位农业始祖的介绍和诗篇。教稼台前,矗立着后稷的坐像,如炬的目光视向前方,胡须髯髯,一手握着像铣一样的农具,一手抱着金灿灿的麦穗,光腿赤脚,就像刚刚从田里劳作归来一样,其外貌特征,简直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夫。教稼台简朴庄重,看使用的建筑材料,就知道是现代修建的。教稼台历经数代风雨蚕食,不免损毁坍塌,但不管如何,她都会一次又一次地站立起来,因为她早已根植于人们心中。
离教稼台不远处,就是千年流淌的漆水河。漆水河发源于宝鸡麟游县,经永寿、乾县、扶风,至武功白石滩汇入渭河,全长150多公里。没有想到,这条很不起眼的小河,竟然吸引了后稷的灼灼慧眼,成就了他开创的一代伟业,使关中这块肥沃 的土地,成了古代稼穑发展的试验田。如今的河水,依然那么平静地缓缓流动,甚至看不到一点浪花,虽然它在中国农业史上立下了丰功伟绩,却还是那么谦虚,以至于好多人还记不起它的名字。
过了漆水河,就是有名的千年河滩会。迎面而来的是一座巨大的像碑楼一样的大门,整个楼门通体赤红,似一面火红的旗帜,上面书写着两行金色大字:2023年中国武功第七届后稷文化艺术节暨河滩古会。文化搭台,商贸唱戏,把文化与商贸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河滩会的一个特色。
虽然不是节假日,密集的人流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既有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又有年年来这里做生意的商贾,而更多的是本地和临县的村民。在约有几百亩地大的场地,一排排商铺一眼望不到边,一家家特色小吃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考验着我脆弱的味蕾。关中乃至外省的小吃,在这儿比比皆是。抬头望去,远处是五颜六色的戏台,数米开外,又是一个很大的游乐园。陕西是秦腔的发源地,有着无数的戏迷,而游乐园更是儿童心心念念的乐园。
在关中各具特色的面食中,武功的旗花面独树一帜,不仅有着薄、筋、光,酸、辣、香,汪、煎、稀的特点,还在汤料上下了功夫,把薄薄的鸡蛋饼切成菱形,像一面面黄色的旗子,不仅好吃,而且赏心悦目,让人垂涎欲滴。临行前,实在经不起味蕾的诱惑,每人吃了好几碗。武功的锅盔就像是一个个锅盖,与乾县、长武锅盔不同的是,不管大小,都特别厚,据说有十公分左右,人称“睁眼锅盔”,闻起来香气袭人,吃起来十分劲道,有嚼头,忍不住又买了几个。
武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很深的地方,不仅有后稷这样家喻户晓的先贤,还有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明君,更有忠君爱国的名臣苏武以及许许多多的历史名人,可以说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新的历史时期,飞速发展的武功必将成为三秦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水街寒影
离开河滩会,天色尚早,太阳还高高地挂在半空,笑吟吟地看着山川大地。虽说已近三九,却没有多少寒意,广袤的关中大地,在阳光下依然是那么柔美。也许是河滩会的游性未减,不知是谁在车上提议,这儿离周至一河之隔,不如顺便到水街游玩一下。“好!”大家不约而同地齐声称赞。于是,载着我们一行的车子,又在导航的引领下向水街疾驰。
几十年前,周至隶属于咸阳市,那时我还在部队(军分区),常下基层调查采访,对周至还是比较熟悉的。自周至划归西安后,几乎没有去过,慢慢地陌生了,如果不是导航,连到水街的路都找不到。但是,导航也有失误的时候,害得我们饶了一大圈。
这几年,水街的名气越来越大,听说有“三最”,即中国最长的水街,占地面积最大的水街,各类设施、功能最齐全的水街。这个目前的国家4a级景区,正在全力打造国家5a级景区。
水街位于周至县城约2公里处,其穿流于整个景区的水发源于沙河。沙河也叫骆水河,相传黄帝的第三个儿子骆明的封地就在骆峪,史称“古骆国”。中国古代两位著名的治水先祖鲧和禹就诞生在这里。聪明的周至人把沙河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当地的民风民俗相结合,打造了多个景观,使之成为中国首个充满人文、历史、文化的水街。
进入园内,迎面而来的一座座很别致的别墅式的房子,摇曳的竹林在一旁沙沙作响,金黄色的落叶翻动着它无奈的身躯,好像在与寒冬作别。房子看来好久没有住人了,我想大概到了炎热的盛夏,这儿一定有人在此避暑。正流连于房前屋后之间,耳旁传来一阵流水的潺潺声,遁声而去,越过鹅卵石铺设的小径,透过一排排树木和花径,眼前顿时豁然开朗,那清泉一样的流水一下子展现在眼前,就如那微缩的三峡景观。冬天的水流虽然激不起一点浪花,却显得格外平静,好像一位到了暮年的老人,在平静的外表下蕴藏着无尽的智慧和从容,历经了春、夏和秋的洗礼,愈发使人看到了一种震撼心灵的美。流经的水在坝前形成了一个如镜的水面,越过大坝的水立即变成了一绺绺一丝丝的瀑布,像悬在空中的活灵活现的屏幕,它们急不可耐地一跃而下,碰上高高低低形态各异光滑明亮的石块,瞬间激起的一朵朵浪花,似白色的玫瑰,又像圣洁的牡丹,沿着清澈的水面随波逐流,义无反顾地奔向远方。夕阳映在粼粼水面,立即化作无数碎银,与夕阳交相辉映。
沿着坝面上铺设的小桥,我们来到了水街的正门。在水街,所有的建筑都是古香古色的,清一色的仿古建筑,就像一下子穿越到了几百年前。正门高大雄伟,檐牙高啄,勾心斗角,正中横额上写着“烟火巷子”几个金灿灿的大字,两旁楼台亭阁,耸然傲立,对面不远处,有一舞台,古朴庄重,上书“水街大舞台”,这是水街的文化娱乐场所,也是传统文化的中心,而秦腔则是舞台必不可少的主角。舞台后面约几十米处,有一岔路口,分别通往不同方向,路口有几个标志牌,写着“舌头尖尖小吃城”、“风情酒吧街区”、“小街大院”、“关中轱辘井”、“百姓大舞台”,给游人指引方向。
水街的小吃不仅囊括了关中乃至外地的名吃,而且还有咖啡、料理、三明治等洋玩意。离开水街前,从上海回老家探亲的外甥专门请我们品尝了咖啡,开了一次小小的洋荤。
其实,我们去的时节,尤其是冬季,是水街最冷清的时候,有的店铺已经关门,也看不到几个人影。水街最火爆的是夏季,据说每天有几万游客,一到晚上,沿河灯火璀璨,余音缭绕,大街小巷,人头攒动,是陕西名副其实的第二个大唐芙蓉园,也是游客游玩娱乐享用美食一条龙的理想之地。水街正在不断探索,建成后的水街,有市民广场、儿童游乐园、水上竞技区、寻宝乐园、水上游乐区、生态森林等游玩项目,真正成为西北地区乃至中国的第一水街。
古城遐思
1月22日,清早起来,多日缠绵的阴云和雨雪已经不见踪影,天空出奇的蓝,就像镶嵌了无际的蓝宝石。虽说阳光十分灿烂,但毕竟是数九寒天,似乎要把一个冬天的冷气要在这几天释放。地铁1号线的开通,一下子拉近了咸阳与西安的距离,没事的时候,总想到西安逛,感受一下大城市的氛围。吃过早饭,与老伴一起匆匆赶往地铁站,准备登上西安城墙一游。
西安的诸多景观,差不多都去过,唯独没有上过古城墙。过去到西安办事,总是来去匆匆,在它高大的身驱旁一掠而过,可望而不可即。西安城墙,多年来一直在我的梦中萦绕。
据有关资料介绍,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景区。城墙始建于隋唐,基本完善于明,目前的城墙实际上是明城墙。城墙有东、南、西、北4个正门,民国以后,又修建了诸多城门,共计18座。
历经上千年风风雨雨的西安古城墙,依然是那么气势磅礴,雄踞于西安市中心,犹如万里长城在这里转了一个方方正正的圈,为世世代代的民众遮风挡雨,守护着一方平安。不管斗转星移,世代更替,她都像一位忠实的士兵,日夜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她曾经在改朝换代的血与火的战争中一次次地焚毁、坍塌,而又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次又一次地昂然挺立,令世人惊叹。她不仅以自己的高大和无畏保护着历代的皇族及达官显贵,同时也护佑着数以万计的天下苍生。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就从她远见卓识的目光中起航。我诚惶诚恐地站在她高大、伟岸的身躯之上,显得是那么的渺小和孱弱。她的骨子里充满了秦人的性格,宽厚、隐忍而又倔强。
城墙有多个入口处,而最具规模而又显赫的要算永宁门,这里不仅楼群耸立,建筑华丽,而且以往令世人瞩目的入城仪式和春晚等重大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沿着古朴厚重的石砖铺就的台阶拾级而上,每一步都觉得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太阳慢慢地升起来了,阴冷的寒风也渐渐地柔和了,举目眺望,终南山近在咫尺,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展示在人们面前,隐约间能看到纵横的沟壑山林。倚城俯视,但见宽阔的护城河如一条青绿色的巨龙,紧紧地环绕着城墙,日日夜夜地依偎在她的身边,像一位多情而忠贞的美女,不离不弃。回望城墙以内,大大小小的民居、单位、商铺、学校,来来往往的人流、车流,构成了社会的人间烟火。许多民居和商铺,装饰得整齐典雅,有着浓郁的大唐风格。
城墙上人来人往,虽不是节假日,人还是不少。城墙上有租赁自行车的,如果要想绕城一圈,步行的话,至少需要四五个小时,骑自行车就快多了。还有租赁唐服的,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女孩子,喜欢租上一套唐装照相、游玩。看到城墙上许多身着唐装的女孩,恍若一下回到了那个鼎盛时期。城墙上常看到写着“马面”的建筑,开始不解其意,请教导游,才知道是古代冷兵器时的一种防御设施。马面突出墙体以外,通常呈长方形或半圆形,因其外观类似马的面部而得名。城墙上还有无数个小方孔,据说是枪支射击的位置。看来在那个多事之秋,防御外敌入侵成了城墙的一项主要功能。城墙底部宽约18米,顶部12到14米,宽阔而平坦,略有斜坡,便于排水。城墙上铺设的砖比现在的砖要大得多,由于岁月的磨砺,许多地方印痕斑斑,不由使人感到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时空的悠远。
夕阳西下时分,我们从东边的中山门而出,回望魏巍城墙,心生敬畏之意。不久就是新年和元宵节,这里一定灯火满城,热闹非凡,也许那时,我们还会再来,再一次目睹盛世的辉煌。

作者:刘正义,男,祖籍陕西乾县,退休干部,咸阳市作协会员,秦都区作协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