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三十九辑)「飘舞的剑」(5110辑)

十三
僧格林沁亲领的军队经过连日的行军,很快就分裂成了前后两队——骑兵在前越跑越前,步兵在后越落越远。即使遇上了早先到的江裕朗德州镇兵,因为多半是步兵,也不得不落到尽是步兵的后队。

僧格林沁时年五十五岁,依然有蒙古人的彪悍体魄和压倒一切的气势。他骑在马上的身影,很有点他祖先成吉思汗的余威。他消灭捻军的心情非常迫切,亲自率领着五千多骑兵为前队。战马在他周围此增彼长地轮番奔跑,越发增添了他更多的英豪之气。
队伍停止了,前锋总兵袁超派人回来报告,前面发现捻军,都躲在一个名叫高楼寨的村庄里。
僧格林沁赶到前面来一看,高楼寨寨口飘着捻军旗帜,还可见到一个个捻军士兵提着刀杵着枪。僧格林沁当机立断,拔刀指天:“冲进去!斩尽杀绝!”
所有骑兵都拍马猛冲,刀锋直指高楼寨。
僧格林沁也在众多亲兵簇拥下向前冲锋。
然而,数千骑兵冲进寨中后,才知道这里已经空无一人,旗帜虚插,穿衣戴帽的草人提刀杵枪,全是一派假象。

环寨一片杀声!原是捻军诱使清军深入绝地后,聚集优势兵力切断了清军前军和后军的联系,在将后军阻挡于外的同时,将前军包围在高楼寨,准备一鼓作气消灭之。
最糟糕的是清军众将士全都慌乱起来,人喊马嘶,冲来撞去,寨中纵横交错的街道打破了清军建制的存在。将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将。僧格林沁也完全丧失了对全军的指挥,连自己的贴身亲兵也被乱军冲散。
捻军早有准备,以盾牌砍刀为武器,见马就砍,与之配伍的还有弓箭手,专门射杀骑在马上的清兵。
于是,那些不可一世的满蒙铁骑丝毫也组织不起有力的反抗,竟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僧格林沁也不得不像一个普通的士兵一样挥刀奋力自卫。
捻军中有人突然大叫:“僧格林沁!”紧接着就又是一片声“僧格林沁!僧格林沁!”立刻就是乱箭齐发,竟将这极位亲王、功勋卓著的一代将星满身射得如刺猬一般,就此完成了他的一生。时为同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1865年5月18日)。

僧格林沁兵败身死后,两宫太后及同治皇帝大为震惊,同治皇帝亲临赐奠。僧格林沁灵柩送回其家乡安葬在科左后旗公主陵(今辽宁省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属)。命立青石盘龙碑,由同治皇帝御题碑文。同治帝谕旨,僧格林沁公忠体国超众宣劳,忠勇性成,优宜特沛殊恩,著加恩配飨太庙,绘图紫光阁,命在他所转距之五省地方建立忠王祠。在科左后旗吉尔嘎朗博王府东建祠堂庙一座供奉僧王图像。在额布力尔协日嘎地方另建僧王塑像祠一座。光绪十五年(1889年),慈禧太后,又下令在北京为僧格林沁专建一座“显忠祠”(现地安门东大街东口宽街小学)。此系后话,不题。
当时僧格林沁及数千骑兵在高楼寨毁于一旦的同时,后续的步兵与阻挡的捻军也展开了舍生忘死的大拼杀。在清军方面来说,自己的亲王大元帅已经身陷险地,无论如何都要去救。在捻军方面来说,数年来从盛转衰,千千万万的弟兄都由于僧格林沁的镇压而离去,报仇雪恨在此一举。所以双方的战斗空前激烈,血肉横飞,尘土扬天。
双方战斗正酣之时,更大量的清军赶来了,那是丁宝桢联络和组织的援军。形势立刻大变,清军的优势压迫得捻军再也招架不住,指挥作战的捻军首领赖文光和张宗禹见再也不能取胜,而且得到确报僧格林沁已经被射杀,便鸣金收兵,四散而去。丁宝桢和他的援军也顾不得追杀,迅即冲进高楼寨,在双方战死的尸堆里找到了僧格林沁的遗体。
到场的清军将士全都向着他们大帅僧格林沁的遗体跪泣了一场。
丁宝桢更是长跪不起。他知道虽然这不幸的结果是僧格林沁自己骄兵必败,是僧格林沁急躁所致,但是自己没有能够去说服这个最高统帅,也没有在最需要的时候亲自保卫这个极位亲王,这无论如何都是一种失职。回想起他一天前与僧格林沁谈诗论道,竟成为最后的一别,那泪珠儿便不由自主淅沥而下。
事后,朝廷以僧格林沁之死而严责山东、直隶诸总督巡抚及其麾下将领,丁宝桢也不可避免地以“未能协助”下部议革职留任,议上,得旨加恩以四品顶带留任。事后,丁宝桢尽职如故,旋以防守省城诸军事协宜而受赏二品顶戴。

图片提供:浙江农林大学学生周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