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建华
据史料载;古代淮安人过年十分隆重,随着时序节令的变更、气候、物侯的变化,在民间形成约定的习俗,这种习俗因其与“天时”相合,因此,在源远流长的传承过程中,变化甚微,人民在过年的活动中,不断创造了多彩斑斓的文化氛围,和吉祥喜庆的气息,其过年前后的活动事项可分为如下内容;
腊八粥;腊月初八、十八、二十八均要以黄米、糥米、菱角、栗子、红豆、红枣等混合煮成粥,食腊八粥以祈求人寿年丰,这是人民的普遍愿望。
过小年;在腊月24日祭灶后即开始了,据清人姚兴泉笔记《龙眠杂忆》记载;“二十四日晚,设酒醴已延祖先,自密室达门庭,内外洞澈,灯烛辉煌,而花炮之声达于四巷,几与除夕夜无异,淮人谓之小年也。”小年之隆重尤胜前季。
年前备春联、贴春联;贴春联习俗源自古代的桃符。其正式命名”桃符”为春联源自明代,至清代贴春联习俗已具规模,有专门书写春联的书家,有为书家写春联而设的市肆书棚,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春联”就详细记载了两淮地区民间书写春联的情景;“自入腊以后,淮地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清代淮城人家得春联后,要在腊月祭灶之后,“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其中带有祈求神灵的意义,因此,在贴掛前必须净手、焚香、放鞭炮等仪式,以示对贴春联的恭敬。
旧年除秽;腊月25日,淮安人承前之俗,要举行驱邪除秽祭祀活动,是日晚都举行“照田财”除秽祈秋活动,“村农以长竿燃灯,插田间云,祈有秋,焰高者稔,谓之照田财”,
除秽就是扫年,祭灶后即开始,家家户户都要将房屋内外打扫干净,室内摆设、衣物、被褥要全部清洗一番,还要扫除祠堂、舍宇,洒扫庭院,陈设供奉,启外门鞠躬引神以入。
除夕之夜;是夜除秽驱邪习俗进入高潮,不但要扫房去尘,而且要向尊宗师友辞岁,卑幼行礼于长者。以别礼,焚香燃烛敬天地。再后全家团聚,喝分岁酒,吃荤素细馅水饺,高烧红烛,畅饮松醪坐以待旦。
大年初一招财进宝;初一招财进宝是过年活动的主要内容,清人姚兴泉描绘淮安人过年习俗“淮城好,元旦过新年,大族中堂悬福字,小家单扇贴春联,处处挂门钱”所挂的门钱是用五色纸剪成的铜钱串状,初一早上挂在房门上,以象征招财进宝。
过年贺正、逛庙会;淮安民间在古代过年,家家走亲访友,互贺新年,恭喜发财,清代编撰的“淡水厅志”载;“淮城人正月元旦,焚香、衣冠祀祖,谒神向吉方出拜亲长师友,曰“贺正”,互送拜年贴,已成为城乡普遍习俗,过年逛庙会是淮安人最喜爱的,据“清稗类钞”载;“淮地文庙、慈云寺、海神庙,辄有集市,百货充盈游人纷沓,俗谓之“逛庙”,有定期,文庙、慈云寺、海神庙貌巍焕,报赛最盛。每岁正月初二倾城往祀,商贾文人尤多,庙祝更神其说”。
元霄灯会;两淮一带通常十三上灯,十八落灯,清人如此描绘淮城灯会情景;“十三夜悬点灶灯于厨下,凡五夜,于十八夜止,十六夜,各路龙灯互相戏耍,飞舞腾跃,十分壮观”。
两淮人的过年活动,从腊月初八至正月十八,历时40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热闹非凡,它集中地体现了古代淮安民间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两淮人欢乐的聚会,是祖国节日百花园中一首动人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