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图片选自百度
管党生:《中国诗歌史:从屈原到谯达摩——论谯达摩长诗<世界十八拍>之第一拍<献给屈原的大哀歌>》
第一拍:献给屈原的大哀歌
镜子里的汨罗江
镜子里的山鬼
镜子里的橘
玻璃中的楚
玻璃中的天空
玻璃中的湘夫人
饮木兰之露
餐秋菊之英
戴岌岌之高冠
插插插,插香花披披披,
披香草佩陆离之长剑
镜子里的左徒
镜子里的三闾大夫
镜子里的离骚与九歌
玻璃中的鸷鸟之不群兮
玻璃中的望长楸而太息兮
玻璃中的哀民生之多艰兮
水晶球,楚怀王睡了
水晶球,靳尚睡了
水晶球,郑袖睡了
女媭的眼睛,在看
灵氛的耳朵,在听
巫咸的嘴巴,在说
水晶球,顷襄王睡了
水晶球,子兰睡了
水晶球,上官大夫睡了
镜子里的郢都
镜子里的招魂
镜子里的思美人
深林杳以冥冥兮
山峻高以蔽日兮
霰雪纷其无垠兮
玻璃中的公元前344年
玻璃中的公元前277年
玻璃中的屈原
(2020年6月23日,写于北京)
现在我们开始赏析谯达摩的《世界十八拍》。这一组力作构成了一部魔幻般的长诗,其中多了更多的细节,多了更多的生命气息。
这首堪称伟大的长诗,开篇即是“献给屈原的大哀歌”,因为谯达摩的血缘有着纯洁的,高洁的爱。
对于屈原,本来不需要多介绍了。那么我们就从几个细节来谈谈谯达摩诗中的屈原。
“木兰坠露”与“秋菊落英”这句诗通过饮露和餐花的形象,展现了诗人高尚的节操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木兰”象征着木兰花上的露珠,它纯净且清新,是春天的象征。“坠露”则隐喻着清晨的纯洁与高洁。而“秋菊”则是秋季中刚开放的花朵,“落英”指的是那些初放的花瓣。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将自己比作一个愿意在清新的晨露中寻找精神寄托的人,以及在秋风中欣赏美丽花朵的君子。这种行为被视为一种追求高尚品德的表现,后世也常用这句诗来赞美菊花,或者作为从文学作品吸取营养的一种方式。
此外,这句诗还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通过对木兰和秋菊的选择,用以比喻君子的品质和高洁的品行。诗人通过这些自然界的元素,表达了自己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是坚持自我,保持品质的纯净和精神的独立。
谯达摩在这首诗中还多次谈到了镜子,那么这和屈原有什么具体关系呢?
磨镜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古代著名诗人屈原就提到了磨镜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启示。
故事发生在屈原失势流亡时期,他在一个贫穷的山村中仰赖捕鱼为生。屈原勤奋好学,他酷爱文化艺术,并渴望能有一面神奇的镜子让他了解到外面的世界。然而,贫穷的他买不起镜子,于是他决定自己制作一面。他用光滑的石头反复磨镜,终于制作出了一面清晰明亮的镜子。
这个古老的典故告诉我们,磨镜不仅可以让人了解外界,还能使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磨镜之好的历史典故所展现的奋发向上的精神,对于今天的人们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磨镜之好的历史典故给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努力和坚持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屈原没有放弃,他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制作镜子。他反复磨镜,不断尝试,最终才成功地制作出了一面完美的镜子。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价值。无论我们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不放弃,坚持努力,就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其次,磨镜之好的历史典故也告诉我们,人们在寻求成功的过程中往往会经历大量的失败和挫折。在屈原制作镜子的过程中,他反复磨镜,可能会有很多次没有成功的尝试。但是,他没有气馁,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这反映了成功者的精神,他们并不畏惧失败,而是用失败作为前进的动力,继续努力。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面临的竞争和挑战同样也是巨大的,我们需要有这种不怕失败的精神,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最后,磨镜之好的历史典故还告诉我们,通过磨镜我们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镜子是人们了解自己外貌和形象的器具,同样,磨镜也能使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找到自身需要提高的地方。在屈原制作镜子的过程中,他通过磨砺自己的技能,不仅得到了一面美丽的镜子,还提高了自己的技艺水平。这对于我们今天同样有启示,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不断努力和自我反思,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磨镜之好的历史典故,以其深远的意义和启示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无论是在追求个人成功还是提高自身素质上,我们都应该从这个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坚持努力,并且不怕失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并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
大诗人谯达摩在《世界十八拍》的开篇第一拍,即浓墨重彩地写了屈原。这说明他和伟大的中国诗歌的开山祖师——屈原——心心相印。
在这篇赏析文章的最后,我打算引用诗评家郭杰(童年)评论《献给屈原的大哀歌》作为结束语,让大家有机会更深刻地领悟谯达摩诗歌写作的伟大精神。以下是郭杰(童年)对谯达摩《献给屈原的大哀歌》的精彩点评。在此全文转录,以飨读者:
但凡业已进化到后现代艺术创意全新范式的诗人大抵不再困囿于传统的所谓意象链组接,其人文旨趣包括美学倾向性总是融直觉、妙悟、泛审美、歧义共振乃至神性观照于一炉。后现代诗人其真正成熟的外在表徴看似信马由缰、散漫随意,实则筋骨内藏、出神入化。平心而论,后现代从法理上剖析无疑是完全拆解、破坏了之后的另一种可塑,另一类复活,是人文语境上的“创世纪”、“元写作”、“泛审美”。
从严格意义上说,诗人谯达摩先生的这首诗属于21世纪中国后现代诗歌珍贵的标本。诗人关注的不是以往传统的那么一个点(比如意象),也不是一条线(比如单纯的历史吟唱),甚至故意规避一个面(比如诗歌美学),而是“吸纳诸方元气”,变呆板的靶向思维为张翕自如的发散性泛审美艺术思维,加之诗人心境宽、视阈深、构思妙、学养精,从而让该诗的“后现代”气息更浓厚。
诗人谯达摩深谙诗家三昧,他凭恃着超凡脱俗的直觉,通过“镜子”、“玻璃”、“水晶球”这三个再寻常不过的物象,借物起兴,甚至不惜笔墨直接援引《离骚》、《九歌》、《九章》原句入诗,巧妙地让受众吮吸到卓异的诗境,妥妥地还原了一位本真的屈原。“镜子”暗示正义、真理、纯美、圣洁、光明、理想等,属于正能量之源;“水晶球”则指涉邪恶、罪孽、权贵、阴谋、诱惑、狡诈、圆滑等一切妖魔;“玻璃”一方面隐喻伤害、脆弱、忧郁,另一方面象征刚毅、不屈、忠贞、善良、梗直、牺牲。这三个物象经诗人妙手糅合之后,二千多年前刚直不阿、鸷鸟不群的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人格形象瞬间跃然纸上,令人流泪之后陷入长久的沉默。不难发觉,诗人对国破家亡饮怨殉国的屈大人——这个不折不扣因愚忠而成为政治牺牲品的封建文人,除报以无以言状的同情之外,更多的或许就是批评与反思。
(2024/1/27)
管党生,1963年生,祖藉江苏镇江。中国当代著名先锋诗人。1986年开始写诗,诗作发表于《世界文坛》等各大诗报刊及选本。著有诗集《我所认为的贵族》,《末日未至》。当代先锋诗派“垃圾派”创始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