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柳青《在旷野里》学习体会
文| 毋东汉

共产主义忠实信徒及传播者、人民作家柳青同志的佚作《在旷野里》于《人民文学》新年首期发表。我开卷惊喜,眼前一亮。在学习党中央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精神及其领导讲话的日子里,我怀着刮目洗镜的心情,赏心悦目地读完了《在旷野里》。从内心深处十分感激刘可风、邢小利和李建军同志为此付出的艰辛苦劳,并视其功德无量。

我认为,《在旷野里》其所以在《人民文学》发表,因为,它的思想内容不仅很“人民”,即以人民为中心;而且很“文学”,即艺术地反映了农村、农业、农民生活。艺术地再现了当时“旷野里”的历史细节,艺术地丰富了解放初党的干部、群众的杰出人物画廊。
《在旷野里》写于1953年十月初,是伟大的互助合作化运动酝酿、萌芽时期。农村刚经过土改和镇反,群众刚刚实现“耕者有其田”,温饱问题基本有了保障,但面临棉蚜虫的灾害突袭,束手无策;还局限在叩拜虫王爷,希望神灵治虫免灾的思维境界。新上任的县委书记朱明山,临危受命,他不是扶着他的尖下巴,坐在办公室苦思冥想,也不是像梁斌、张志谦那样召开干部会,长篇大作地“教育农民”;而是亲自深入村巷田间,调查,研究,既开干部会,又访问务棉能手;既用“六六六”,也用旱烟叶泡水,以及媒油、石灰、大蒜、硷等混合物,土洋结合。在局部试验成功,取得经验后,再在大面积推广。他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很好的阐释和验证。朱明山善于和群众“四同”,喜欢听取群众意见;他平易近人,经常听取工作人员对相关问题的看法。由于他不摆官架子,不让人“害怕”他,下属和工作人员畅所欲言,无所忌讳。朱明山面对领导干部中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和命令作风,严于律己,自己不犯这些错误,也尽量让同志们不犯或少犯。当时,老区调来的革命经历长的干部,倚老卖老,瞧不起年轻干部。年轻同志仗着自己有文化,有魄力,瞧不起文化程度低的工农出身的老同志。有的干部在家属的安排和婚姻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朱明山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恰如其份地处理问题。同时,关心年轻人的恋爱,中年人的婚姻,老年人的子女培养等各方面情况,尽量照顾。在他的影响下,准备调离的同志暂时不走了,同事间的纠纷化解了,争权争名的人在他面前自惭形秽和自觉汗颜。对朱明山敬佩得接近崇拜的团委书记李瑛,竟然神不守舍,甚至带上了暗恋的色彩和倾向。组织部长冯光祥和宣传部长吳生亮的陪衬和梁斌县长及张志谦的反衬作用,不可小觑。朱明山文化程度不高,他学习毛泽东思想联系实际,没有停止在背诵篇、章、句、词的熟练上,而是用毛主席的教导,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梁斌县长则不然,他用毛主席的话压服听众,然后自以为是地借题发挥,高谈阔论,显示自己的水平。张志谦比梁斌更过分,大谝特谝两个多小时,置治虫形势紧急、迫切于不顾。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尤其是朱明山,作为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令官僚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利己主义者有了一面纠正自己错误的镜子。梁斌、李瑛、冯光祥、吴生亮、张志谦等性格鲜明,各有特色。这是《在旷野里》的艺术成就之一。
《在旷野里》的艺术成就之二,在于矛盾冲突的交错和展开。群众崇拜虫王爷的迷信思想与发动群众用农药、器械(如喷雾器)及土法上马(如石灰、旱烟叶等)的科学思想的矛盾。突击征粮任务和紧急治棉蚜虫的矛盾。家属子女安排与工作调动的矛盾。老区工农老干部与当地知识分子出身的新干部代沟式的矛盾。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深入调查研究与死搬教条并脱离实际的矛盾。夸夸其谈与脚踏实地的矛盾等。不断地转换主次和轻重缓急,把治棉花蚜虫的激烈战斗,描写得跟剿匪反特一样曲折、生动、紧张而有序。不得不佩服柳青的文笔和现实主义手法。曲折的故事性特强。
《在旷野里》的艺术成就之三,是关中平原某县的旷野不旷。即自然环境描写的典型化。这里有河,河上有船。这里可骑自行车,亦可通马车,广种棉花,足以见其平坦。朱明山就是在这样典型环境下突显典型性格的主人公。朱明山身处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旋涡,经受考验和锻炼,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毛泽东思想化身。
《在旷野里》的艺术成就之四,是文学加工后的关中方言的恰到好处的运用。柳青大师的语言,主体是抒情式格调的散文化语言,句子比较长,也许有《静静的顿河》的描述句子的影响,但还不算欧化。更多的是对关中方言的文学加工,读起来亲切,如沐浴着月光,坐在老槐树下听奶奶讲故事的感觉。
最后,我想从思想内容方面谈点感想,这可以视作艺术成就之五。四十年来,还没见谁以开国领袖的话作为小说卷首语,《在旷野里》做到了!我感到惊喜。当然,这是柳青佚作,不是当代人新作。但必须明白,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之际,中央领导参瞻纪念堂,发表重要讲话,举行重要会议,《在旷野里》的隆重推出,正当其时。不仅是对历史虚无主义当头一棒,而且为我们树立了焦裕禄、孔繁森式的领导干部楷模。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当见贤思齐,努力成为朱明山式的好干部。鉴于此,嫑怪可风同志曾命其名为《县委书记》,从这个角度看,何尝不可。县委书记朱明山这一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就在于,他坚定于共产主义共同富裕的信仰;他大公无私,无贪腐;他对党忠诚,向人民负责;他学习毛泽东思想,联系实际,努力实践,深入基层,学习群众。他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培养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广。他不是欺上瞒下,更不是:“村哄乡,乡哄县,一直哄到国务院。上级不信来检查,弄个盆景教他看。”
总之,《在旷野里》人物性格鲜明,主人公朱明山形象高大而接地气。故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自然环保和社会环境真实而典型,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语言流畅、亲切、生动、自然,尤其是关中方言的文学加工,值得借鉴。
遗憾的是“未完”。其实,我猜测,柳青其所以把这个长篇小说搁置,“另起炉灶”,写《创业史》,可能是因为农村社会主义高潮迅速猛烈,他为了与时俱进,放下朱明山和梁斌,写梁生宝和郭振山去了!
2024-1-26-于樵仙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