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提到“诗圣”杜甫的形象,或许很多人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就像这首诗中所描述的那样——一个干瘦而又潦倒多病的老头。其实,这不是杜甫的全部。
别看晚年饱受老病困扰,年轻时的杜甫喜欢旅行,诗酒年华,比李白过得还要快意。是的,青少年时期的杜甫除了立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想在皇帝身边做事,他还想做一个游侠。
那么,青少年时期的杜甫到底有多好玩?11月30日,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第一位系统性行走考察研究杜甫踪迹的当代诗人彭志强创作的36万字长篇非虚构作品《游侠杜甫》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公开出版,并在全国网络书店率先上市。
新书以史笔书写杜甫学界和文学界较少着墨的杜甫在35岁之前的读书、写字、学诗、赏画、观舞、壮游、骑射、科考、探亲、会友等人生轶事,勾勒了一个鲜活的游侠杜甫形象,为探究“诗圣”成长密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学密钥。
“我丈量过生与死的秘密/距离,只有14.4公里。”在杜甫逝世千余年后,一位当代诗人来到河南巩义“诗圣”降生的窑洞,写下了让人动容的缅怀诗句。
这位诗人,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彭志强。
作为杜甫诗歌的研究者、传播者和发展者,彭志强曾三次出川、横跨十省、行程万里、行走考察杜甫人生踪迹,被杜甫学界和大众传媒誉为“中国第一位系统性行走考察研究杜甫踪迹的当代诗人”。曾在央视(CCTC-4)《传奇中国节·端午》饰演杜甫,并在央视(CCTV-10)《地理中国》主讲杜诗,迄今已在全国各地主讲杜甫诗学近90场,被杜甫故里河南省巩义市委市政府授予“杜甫文化推广大使”称号,被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授予“草堂诗社社长”荣誉。著有杜甫诗传《秋风破》、散文集《蜀地唐音》、诗集《二十四伎乐》《金沙物语》《草堂物语》等多部,曾获李杜诗歌奖、北京文学奖、四川文学奖、海燕诗歌奖、全国十佳华语诗集等奖。有“文物诗人”“行吟作家”之称。
长篇非虚构作品《游侠杜甫》是彭志强继杜甫诗传《秋风破》之后,历时十年研究杜甫诗学的又一个重要文学成果。据该书责任编辑、人民日报出版社编辑中心主任陈红介绍,杜甫曾在献给唐玄宗李隆基的《进雕赋表》中自述“臣幸赖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馀篇”,可能因为杜甫40岁之前的千余首诗作散失大半,以往的杜甫传对“青年杜甫形象”尤其是对“青少年杜甫形象”描绘较少。作为“诗圣”杜甫诞辰1310周年的纪念之作,《游侠杜甫》有别于以往的杜甫传记,此书的特色是“以杜诗证杜迹,以杜诗绘杜像,以作者实地考察见闻与杜甫人生踪迹交织的新版杜甫传”,堪称“一部用脚步丈量出的杜甫新传”,不论是双线索叙事,还是诗意化抒情,作者都坚持有凭有据地还原杜甫在不同时期的真实形象。每一章都重叠着“我”与“杜甫”同悲同欢的脚印,全新记录杜甫如何走完“读万卷书,万里作客,潦倒多病”的一生,如何践行“致君尧舜上”“诗是吾家事”这两大人生梦想,如何勇于开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唐代诗歌新天地,如何从一个官宦子弟成长为心系苍生、胸怀天下的大唐诗圣。“我”既是杜甫人生的“闯入者”和“见证者”,也是杜甫诗踪的“追随者”和“讲述者”。
像杜甫一样行走的写作,正是彭志强践行的创作方法。“文学创作不仅依靠想象力,也要有实在的、接地气的东西。”彭志强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到“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不同的收获。“真正实地考察后的抵达之感与研读诗书所悟,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体验。诗歌、史书回答不了的问题,某个杜甫遗踪现场或许就有答案。”比如考据杜甫的仁爱思想之源,彭志强来到了洛阳楼村所在的隋唐建春门遗址。“‘里仁为美。’这话出自《论语》的里仁篇。里,是指古人所造环以高墙的正方形居住区,东南西北均有三百步,唐代称为里坊,又称里,也称坊。孔子是说,美在仁的精神所在之处,他和弟子们主张要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或者比邻而居,否则就不明智。在唐代,由若干的里组成的东都洛阳城,就有一个叫‘仁风’的里,以仁释里,注解孔子所说的‘里仁为美’。以诗至圣,即被后人加冠诗圣的杜甫,正是在这个仁风里学到人生之初的儒家思想,把仁践行一生,大写其字‘子美’。仁风里,在洛阳何处?参考王铎《洛阳古代城市与园林》和《隋唐洛阳城文献复原图》可知,仁风里在大唐东都建春门内,北依洛河,西临南市,属于隋唐里坊制度的典型产物。杜甫在童年时期从建春门回家,此门北侧第一个里是怀仁里,第二个里就是他常住的仁风里,再往北走则是静仁里、延庆里。仁风里的隋唐地标建筑早已消失,旧址大约在今天的洛阳市洛龙区李楼镇楼村一带。六年前的那个秋天,我在洛阳楼村所在的隋唐建春门遗址周围转山一样转圈,试图寻找仁风里的蛛丝马迹,就因这里是杜甫儒家仁爱思想的养成地,尘封着诗圣的成长密码。此行,我的朝圣对象不止于杜甫,还有他的养母,少为人知的杜甫二姑杜氏。其名不详。其仁,其义,其礼,尽在杜甫所撰《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碑》这篇散文里。此文记载,他从小就是跟随这位养母在仁风里生活,‘加以诗书润业’,所学‘窃见于万年县君得之矣’。她,被他亲切地唤为‘慈母’,也被他由衷地赞为‘大唐义姑’。她的‘仁’,在仁风里布施于他,让他终身铭记,不论后来客居何处,始终保持一颗《过津口》所说的‘恻隐仁者心’,以‘仁’行走天下,以‘仁’关爱苍生。”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是《游侠杜甫》最早的一批读者,他们都寄予了高度的评价。“朝圣,视社甫为精神父亲;追杜,认草堂为精神故乡。志强君十年来仆仆于道上,与千年前的子美形同知音,前有杜甫诗传《秋风破》,今有长篇非虚构《游侠杜甫》。”李敬泽说,此书集十年之研,经数年之考,深耕杜诗,广逐杜迹,探寻诗圣成长密码,还原杜甫多面形象,是一部沉下心俯下身走出来的新版杜甫传,兼具历史的温度和文学的深度。而阿来则表示,蜀地作家彭志强潜心十年考察研究杜甫踪迹,历时三年创作近百万字的《秋风长啸:杜甫传》,分《游侠杜甫》《医者杜甫》《仁者杜甫》三部,为杜甫立传,向诗圣致敬。“彭志强所塑杜甫形象可亲可近,所写杜甫故事可圈可点,传递了他的赤诚之心,彰显了他的文学才情。特别是从杜诗中打马而来的‘游侠杜甫’,打破了我们过去对杜甫潦倒多病的固有认知。”
在青年时期的游侠生活中,杜甫曾有三次“漫游”之旅。累计起来,这时间至少长达十年。哪怕是在交通不发达的唐代,这么长的时间也足以让杜甫行遍海内。那么,杜甫在开元十八年(730年)的第一次远游去了哪里呢?彭志强在新书中介绍说:“这年春天,饱读诗书的杜甫刚满十八岁,尚无官职傍身,显得更闲,他决定开启人生第一次远游。目的地,是郇瑕。……从读万卷书,到行万里路,杜甫后来把自己的几次远游称为‘壮游’。也许他的‘第一次远游’更早,因为生活在长安、洛阳两京的唐代少年常常受到英雄情怀的感召,很早便外出闯荡江湖。这种源自万国来朝持续涌现大国自信的英雄情怀,在多位盛唐诗人笔下皆有诗歌留影。比如王维、李白、高适的同名诗《少年行》里,都有耳闻目睹的唐代少年游侠形象,剑指江湖,诗咏豪迈。少年行,属于汉代乐府旧题,唐代诗人一般都爱以此题吟咏少年壮志,抒发慷慨激昂之情。……唐人盛行的这种壮游,跟今人的春游秋游或者游学迥异。没有老师带队。没有家长陪伴。不用缴纳保险。不会担心出事。他们,既读书也练武,会骑射,懂剑术,大多文武双全,似乎浑身是胆,只要父母给足盘缠,便会自选旅游项目,独自或结伴闯荡江湖。独自带剑远游,王维《送从弟蕃游淮南》有记载:‘读书复骑射,带剑游淮阴。淮阴少年辈,千里远相寻。’李白旅居洛阳时,其诗《结客少年场行》更是描述过云集东都洛阳的游侠结伴出行的宏大场面:‘平明相驰逐,结客洛门东。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由来万夫勇,挟此生雄风。’李白是说天刚亮时,精通剑术的少年游侠们便会腰插匕首手持长剑竞相驰逐,在洛阳东门相会,然后结伴出行。李白此诗中的“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还说,这些天不怕地不怕的游侠一杯壮行酒下肚,甚至敢在都市里杀人逞雄。李白的英雄气概对杜甫的成长影响很大。在后来与李白、高适结伴出行的日子里,杜甫也有“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遣怀》)等杀气腾腾的诗句扑面而来。这是后人很难想象的画面。因为教科书里的杜甫总是满目愁苦的印记,仿佛只有忧国忧民的病恹恹身躯,他怎会有如此生猛一面?其实,青少年时期的杜甫就是一个艺高胆大的游侠。杜甫诗歌记录的人生,大约有三四次壮游,勾勒着他的骑射、剑术等功夫,与侠客般的豪迈,比如‘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鶬’(《壮游》),又如‘肉食三十万,猎射起黄埃’(《昔游》)。还原杜甫,尤其是还原青少年时期的杜甫,我们有必要摘掉后人贴在晚年杜甫脸上的愁苦标签,才便于洛阳的洛河水以及洛阳附近的黄河水映照出一个快意驰骋江湖的游侠形象。”
杜甫第一次远游的目的地是郇瑕,这郇瑕在哪里?对此,彭志强解释道:“其实,可用杜甫远祖杜预的儒学名著《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注解的‘郇’先来定位:‘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杜预对‘郇’的注解为‘解县西北有郇城’,解县,是西汉时置县,属河东郡,故址在今山西临猗县临晋镇。明末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又进一步解释,‘郇城在(解)县东北十五里,(周)文王庶子所封郇国’,‘河东解县西南五里有故瑕城’。”至于为何选择郇瑕,“我推测杜甫此次郇瑕之行,应是从小受二姑夫裴荣期教育影响所致,他不仅去了当时的蒲州猗氏县(今山西临猗县),或许还到过王维成长之地蒲州古城,甚或亲临过王之涣赋诗之地鹳雀楼,因为这一带属于河东。……如今,在蒲州古城以东,大约九里之外,有两个靠近黄河的景点不得不去,一个是根据唐玄宗铸铁牛史事重建的黄河大铁牛,一个是王之涣《登鹳雀楼》吟诗之地鹳雀楼,楼上塑有王之涣铜像供人怀古。‘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黄河边的鹳雀楼,王之涣大约于公元703年(一说开元十五年之后)登上此楼打望黄河,留下这首五言绝句,后被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一度引发无数盛唐诗人蜂拥而至,比如后来的河东诗人畅当、耿潍均有《登鹳雀楼》等同题诗唱和,让鹳雀楼成了炙手可热的赛诗楼。欲从读书生活更上层楼的杜甫,有诗可证的第一次远游,他去郇瑕,也就是唐时的蒲州猗氏县,我以为不应当错过这里。”
杜甫青年时期的豪侠之气,在历经生活磨难,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已难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他对苍生的怜悯和国家前途的关心与担忧。他的诗歌创作,也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可以说杜甫一生的主要思想,就是来自杜家祖辈‘奉儒守官’传承下来的儒家仁爱思想,当然,杜甫的爱国主义精神核心,取经于孟子的仁政思想。”彭志强如是说道。
“杜甫独特的时代遭际玉成了他独特的生命历程和精神风貌,杜甫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和凝聚。本书作者彭志强把杜甫从生到死的踪迹走了个遍,用脚步去追随杜甫的生命实践,从而以全新的视角书写诗圣的一生,这是了不起的创举!”四川省杜甫学会会长、四川大学教授张志烈感慨地说。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西南大学教授刘明华则表示,在若干杜甫传记中,此书视角独特,风格新颖,作者彭志强与生身父亲同行千里朝圣,虔诚拜谒精神父亲杜甫,将记者的深度采访和学者的考据思辨融合,时空穿越,激情洋溢,思绪万千,行文畅达,“现地感知加细读文本而呈现《游侠杜甫》,可观”。
(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