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三十八辑)「飘舞的剑」(5102辑)

十 二
虽然由于僧格林䲁的不实之词影响,丁宝桢被革职留用,但是由于他在贵州、湖南的突出功绩,加上后来在山东与捻军作战英勇有为体现出了对朝廷的耿耿忠心,赢得了皇太后和皇帝的赏识,终ڎ在同治三年(1864年)八月,实授为山东布政使。
就在这一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南京)陷落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经历了十四年,终于走完了它从兴盛到没落的全过程。
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还远远没有消除,特别是在山东,太平天国北伐军的残余部队同捻军联合进行的反清战争,大有越演越烈之势。
通过了两年多的密切接触,僧格林沁对来自贵州大山的丁宝桢才算有了真正的认识。从同治元年就充任钦差大臣并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专事围剿山东境内捻军的僧格林沁,最需要麾下有一批有勇有谋、能征善战的将领。丁宝桢就是其中杰出的一员儒将。
这一日,僧格林沁稍有闲暇,于行营大帐内对丁宝桢说:“宝桢,而今回想起来,那年小刘贯庄本帅确是错怪了你。”
丁宝桢:“那时卑职也有错处,只想着让百姓脱离危险,却没有提防宋贼竟使奸计脱逃,受到朝廷责罚也是咎由自取。”
僧格林沁:“不不不,实在是当时本帅气愤已极,加之心胸小有狭窄,所以委屈了宝桢。幸喜当今皇上知人善用,稍事薄惩之后,又予以晋升。而最令本帅信服者,则是宝桢攻心为上之术。”

丁宝桢:“大帅过誉了。其实卑职无非按照孙子所教而已。”
僧格林沁:“正是你和诸将的努力,两年以来我们对捻匪已经招降了十多万,歼灭了十多万,而今捻匪穷途末路,指日可望荡平。”
丁宝桢:“南京发匪覆灭,自然敲响捻匪丧钟。只是,捻匪毕竟积毒多年,狡诈异常,我们还得加倍小心。”
僧格林沁:“自然是小心为上。宝桢,他日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你最想做的是什么事情呢?”
丁宝桢:“卑职咸丰三年考中进士,至今十有一年,全然没有想到会弃文从武,从贵州至湖南而山东,都在戎马倥偬之中,武事稍长而文章竞失,而今年近半百,蒙朝廷厚恩,得授布政使,功名似乎已经到顶,捻匪平定之后,卑职想向朝廷告假还乡,回归林下,重掸书尘,更焚柏香,琴棋书画,吟诗作赋,尽享人间清乐。”
僧格林沁:“哈哈哈哈!你丁宝桢开什么玩笑啊!不惑之后天命之前,正是你飞黄腾达志博云天的时候,你的文蹈武略,盖世奇功,朝廷早已知悉。今后有我保荐,你自然是官运亨通,一路青云,想像陶渊明那样悠然见南山吗?没门!哈哈哈哈!”
丁宝桢:“卑职不敢过多奢望。只是,若今后继续混迹官场,定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负皇恩浩荡,不负大帅知遇之恩。”
僧格林沁:“好,好,好。宝桢,听说你律诗做得很好,念一首来与本帅听一番可好?”
丁宝桢自然遵命,略想了想。开口念道——
万骨拼成一将功,伤心何事说英雄,
读书岂为虚名误,报国须教俗念空。
未必祸深天不悔,纵能乱定力胥穷,
年来愁绝还增喜,稼樯从今庆屡丰。

僧格林沁:“好!我虽文墨甚浅,却还明白你的前四句,‘万骨拼成一将功,伤心何事说英雄’,说得好!那后面是……”
丁宝桢:“读书岂为虚名误,报国须教俗念空。”
僧格林沁:“我们所有文臣武将都该如此。宝桢,还亏你想得出来!”
丁宝桢:“诗文本卑职之所好,虽然再不能够与李白杜甫苏东坡相提并论,却可于闲暇之中徜徉其间,也算是人间一大乐事了。”
僧格林沁:“我这个人呀,地位有了,财富有了,大权也有了,差的就是吟诗作赋,对你们这些文人,我可是望尘莫及了!”
丁宝桢:“等到天下安定之时,大帅若有兴趣的话,我们可以共同切磋。古人云,诗言志,以大帅所经历的大波大澜,一旦掌握了作诗要领,必有佳作传世。”
僧格林沁:“哈哈哈哈!还传什么丗啊,只要沾点文人之气,本帅就心满愿足了!”
正在这个时候,大帐外响起了一阵马蹄声,却又停住,有人跃下马来,急步跨进大帐,单腿跪禀:“启禀大帅,急报!”

僧格林沁拆开急报,其文曰:
德州镇总兵江裕朗为追剿捻匪事,四月二十二日,末将侦得捻匪赖文光张宗愚部流窜于曹州一带,乃聚所部尾随,已查明该匪部约有五六千众。末将暂不打草惊蛇,急报大帅,望速调援兵,一鼓而下,必可将其全歼。
僧格林沁乃是个性情中人,见报大喜,决定亲自带领人马去围剿。
丁宝桢劝告:“大帅,卑职却有所虑,若捻匪不止此数,我军一时所能召集的人马有限,恐难尽歼捻匪。”
僧格林沁:“捻匪为我所歼及为我所俘者已数十万之众,而今穷途末路,早已如鸟兽散。依本帅看来,五六千之数已经夸张太多了。数年匪患根除在此一举,我意已决!”

丁宝桢:“大帅既然执意立即进军,却不可轻动万钧之躯。由卑职请缨代大帅前往。卑职一定尽心竭力,歼此余贼。”
僧格林沁:“两年多来,贤卿为歼捻匪殚精竭虑,劳苦功高,贡献弥多,而今最后一役,就让本帅担当一次吧。”
丁宝桢:“若论掌握全局运筹帷幄,无人可及大帅,但若冲锋陷阵劈刀刺枪,又非大帅之所长。大帅还是不要越分为是。”
丁宝桢此话本是劝阻,而对素性自尊的僧格林沁来说,竟觉得像是激将之语,便道;“我意已决,宝桢勿复多言。”
丁宝桢:“若大帅执意要去,暂候一日如何?”
僧格林沁:“岂不闻千钧一发瞬息万变之说吗?”遂置丁宝桢和诸将劝谏于不顾。迅即点起三镇人马和中军标营,共八千余众,有半数系骑兵,火速进发。诸将自然一并前往。只留下丁宝桢的标营,继续联络其它部队作为后续。

图片提供:浙江农林大学学生周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