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狂的直播带货给了我们什么?
文/李少咏
已经红得发紫了的董宇辉直播间,前两天带货很长一段时间半死不活的《人民文学》,又刷新了一个大众传媒的神话。据1月24日《长江日报》报道,1月23日晚,《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作家梁晓声、蔡崇达做客“与辉同行”直播间,与俞敏洪、董宇辉畅谈“我的文学之路”。这场直播活动累计观看人数895万,最高同时在线70多万人,获得上亿次点赞。据报道,当晚8点至12点,《人民文学》2024年全年订阅在4个小时内卖出了8.26万套,99.2万册,成交金额1785万元。24日零点过后,依然有读者在陆续下单。我不知道,我该为中国文学庆幸,还是该为中国文学悲凉。大概应该庆幸吧。毕竟,《人民文学》显性牌面上,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标志性品牌,它的读者群和发行量,近年来的情景已经如人老色衰的没落王国的宫女一样,难以引起人们的真正关注了。一下子像打了鸡血一样,确实是可以让人们高兴的。可,我还是开心不起来。真的,一夜之间忽然有了那么多的人喜欢上了文学吗?如果不是,那惊天动地的数据,在告诉我们什么?

在媒介延申的浪潮强劲冲击下,千千万万人成为了独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个体,即所谓的“大众”。这是一种独特的社群,它的主要特点有:(1)规模的巨大性(2)分散性和异质性(3)匿名性(4)无组织性(5)流动性(6)同构型。简单地说,大众是大面积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具有不同社会归属但有着相同的行为倾向的易受外界刺激和动员的流动的特殊社群。大众是一个传播概念,不同于其它诸如“公众”、“群众”等的政治概念。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人类进入到了一个癫狂的时代。直播带货,就是这样一种时代宠物。它的的重要特点是打着“为人民大众服务”而进行活动。它们铺天盖地的向消费者兜售商品化的信息,并且通过不断向消费者许愿来欺骗消费者,不断地改变享乐的活动和装潢,但这种许诺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兑现,仅仅是让顾客画饼充饥而已。它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享受丰富的信息服务,但是在这样的高速、大量、虚幻的大众传播语境中,人们的自主性不断降低,经验派所说的自由选择实际上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谎言,人们在发达工业化社会的大众传播背景下已经在逐渐丧失个体的独立性。更加可怕的是,人类文化和精神世界的技术化,导致人类工业革命以后最剧烈的异化,艺术等文化形式的体制化前所未有地加深,人成为传播工具控制下的孤独的迷惘的存在,并且这种存在正在和艺术一同消亡,因为灵魂在异化过程中不断地迷失。我又想起了几十年前风行文学文化界的一句话: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原创不易,欢迎转发分享留言点赞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