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三十七辑)「飘舞的剑」(5090辑)

十一
大清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宋景诗领导的黑旗军被僧格林沁指挥的数万满、汉大军围困,众寡悬殊,危在旦夕。
宋景诗是今冠县人。自幼家贫,爱习拳棒,练就一身功夫。稍长便闯荡江湖,打拳卖艺,并在多处任武术教练,其徒弟不下数千人。他外表温文尔雅,但生性刚强,遇事爱打抱不平。咸丰十一年(1861年),捻军进入山东,宋景诗在聊城沙镇集结人马万余人,以黑旗做标志,号称“黑旗军”。连续攻占邱县、冠县、莘县、馆陶、阳谷、观城、朝城、濮县等13座县城,清政府大为震惊,当年五月末派兵部右侍郎胜保等率部镇压黑旗军。黑旗军首领杨泰、张继善先后战死,军队元气大伤,宋景诗被迫假降,编为靖东营,并被胜保举为五品顶戴蓝翎、都司衔花翎、参将等职。次年初,随胜保南下安徽围剿捻军,屡次有意败北。后哗变拔营未成,被清政府革去参将职务。同年八月,随胜保赴陕西镇压回民起义军,又为其恢复参将职务。而宋景诗只是对回民起义军进行联络和避让,并不作战。同治二年(1863)初,宋景诗率部辗转回到临清,脱离清军,招募兵勇千余名,再次起事。清政府急调僧格林沁统领各路大军围剿宋景诗黑旗军。在堂邑、莘县、临清一带,清军与黑旗军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战斗,还动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洋抢队,最后终于将黑旗军围困在地势低矮的临请县小刘贯庄。
僧格林沁下令,在庄外挖壕引黄河水,想将宋景诗和他的黑旗军淹死。

丁宝桢虽然出来乍到,但是对僧格林沁的命令却敢直言:“大帅,那小刘贯庄数百户人家会因此而一同淹死,断乎不可如此!”
僧格林沁:“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
丁宝桢:“大帅此言差矣,既为天下计,爱民为之最。杀贼除恶之中,却不可殃及百姓。否则便非仁义之师。军无仁义,则与贼匪无异矣!”
僧格林沁:“宝桢说得有理。然而我军该如何尽歼此匪呢?”
丁宝桢:“修书一封,遣人入贼营,宣示国法,宏杨军威,告知其决无逃脱之理。令贼缴械投降。”
僧格林沁:“宋贼反复无常,而今他即使要投降也不能允许了。”
丁宝桢:“大帅,诸葛亮还七擒孟获呢。”
僧格林沁:“我不是诸葛亮,宋贼也不是孟获。”
丁宝桢:“即使不让他投降,也该要他放出庄中百姓,才便于水淹或攻打。”
僧格林沁:“如卿之言,可派谁去呢?”
丁宝桢:“若是再也派不出人去,卑职愿效犬马之劳。”
僧格林沁:“好!带多少人去?”
丁宝桢:“只需一人。”
僧格林沁:“如此,就辛苦你了。只是要限定他们,申时以前必须投降,或将百姓放出,时辰一过,我们这里就要放水了。”

丁宝桢:“卑职定不辱命。”
丁宝桢带了一个从人,来到了小刘贯庄。
宋景诗听丁宝桢到来,迎出了庄街口。
听丁宝桢说明了来意,宋景诗:“我黑旗军是万万不会投降的了。至于放百姓出庄我们还可考虑。”
丁宝桢:“如此也好。不过我还是奉劝将军别再执迷不悟了。将军一人之外,还有众多将士,将军一句话,可以让他们去死,也可以让他们去活。”
宋景诗:“丁大人不必多说,我黑旗军唯有最后一博了。而百姓无辜,申时以前一定放他们出庄。”
丁宝桢:“谢将军垂危之际还顾及百姓,也难能可贵了。丁某仍然希望将军悬崖勒马,以保全军。”
宋景诗:“丁大人不必多说,好走了。”
丁宝桢回营向僧格林沁述说去谈判的结果,僧格林沁一阵大笑:“哈哈哈哈,我知道你丁宝桢会碰他个软钉子。不过也好,能够让他将庄中百姓放出来,也算是一场功德。”

小刘贯庄的百姓从未时开始,从庄北口陆续外出,直到申时时分才走尽。初春的天气短,傍晚的天空已经发暗。
僧格林沁令人高声大喊——
“黑旗军投降!”
“宋景诗投降!”
“放水啦——”
“放水啦——”
小刘贯庄里黑旗军的回答是向喊话的清军射出一排排羽箭。
烛光照耀下的僧格林沁下令:“放水!”
各方水壕俱已挖到,只是还堵着水口,听僧格林沁大帅这一声令下,守着水口的士兵扒开口子,那黄河水汹涌而下,往庄子冲去。
只听那庄子里一片声哀号嘶叫。
僧格林沁再下令:“各处守军务必仔细,决不让一人漏网逃出!明晨再去搜寻宋景诗的尸体!”
然而,第二天早晨洪水退去后的搜寻很令僧格林沁失望,不仅找不着宋景诗的尸体,也找不到他的几个亲信头目的尸体,死在庄子里的黑旗军也不过区区数十人。只有这样来解释,宋景诗和他的亲信以及一部分士兵,都混在百姓中出去了,留下来的这几十人,为了掩护宋景诗,坚持到了最后。

僧格林沁恶狠狠地瞪了丁宝桢一大眼:“这就是你的妇人之仁,将我数年的心血付诸东流了……”
丁宝桢低声喃喃:“卑职有罪,问心无愧……”
僧格林沁:“你等着受朝廷责备吧丁宝桢。”
僧格林沁对皇帝如实奏报了此次战况,不免说了丁宝桢一些不是之处。
不久,丁宝桢被朝廷部议降三级调用,最终遵圣旨革职留任。

图片提供:浙江农林大学学生周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