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坛春秋情依依(之五)
文/郝蔚民
人的一生就像过河,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总是要淌过去的。
——题记
到莽岭脚下去查学
1975年商师毕业,wm被分配洛南古城高中担任团委书记。工作一年后,调任距离县城60多华里的寺坡公社担任文教专干。工作职责是在公社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管理辖区的文化和教育工作。寺坡公社即现在的寺坡镇,只是辖区小。原寺坡公社是从雅雀岭到永坪这个川道。北到页山、柏峪寺公社,南到莽岭脚下。寺坡如一盆地,和古城公社、三要镇、页山公社一起隶属于原三要区管理,土地平坦收成好,人称三要区的“白菜芯”。公社驻地在寺坡街,辖区内有初中一所,小学、初小十几所,教师约150多名。靠近莽岭脚下寺坡的学校有寺沟小学、大南沟小学、小南沟小学、鸣山庙小学和几所初小。
1978年夏收后,到寺坡公社工作快一年了,一直抽不出时间到南山去检查教学工作,莽岭脚下的校长们对我都有意见了,说我不重视他们的工作,以至于到寺坡工作一年了,不到他们的学校去看一看,他们的工作到底搞得怎么样,我也心中无数。因此,我决定去检查一下,感受一下深山教师的教学和生活环境。

早上起床后,我特地换了一双黄胶鞋,踏上了进山的道路。从公社首先来到寺沟小学,这是进山的第一站,和校长简单地交谈工作后,向大南沟走去,因是第一次到南山去,校长坚持要送我,免得深山迷路,我也乐得结伴而行,未过多的阻止。从寺沟小学出发后,继续向南而行,莽岭浅山中松林茂密、修竹翠绿、泉水叮咚、鸟语花香。记得当时要翻一座山,上山的路尚好走,徐徐爬坡身有微汗,到山顶小息,一阵山风刮来,林涛阵阵,向南而望莽岭郁郁葱葱。莽岭脚下的山沟即是大南沟和小南沟,时已到农村早饭之时,山沟之中的农舍炊烟袅袅,时而传来几声牛叫和狗吠之声,给寂静的小山村凭添了几分生气。林中的鸟儿叽叽喳喳,欢快地跳跃在树枝之上。稍作休息即下岭继续前行,谁知脚下的黄沙滑得我寸步难行,慢则无法换脚,快则摔倒,送我的老师将我搀扶着向下走去,而偶尔走过的人小步就跑下山去,可见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和山区的人差距还是很大的。到校后,我已感到十分疲劳,简单地听取了学校校长的工作汇报,查看了老师的教案、课表、计划和学生的作业,检查就告结束。学校领导待我十分热情,专门请了人给我做饭,算是招待我这个公社来的干部。离开时,这所学校的领导,又将我送到下一所学校。这所学校是一初小,与其说是初小不如说是一个教学点,一个女民办教师,七名初年级学生,两间校舍。我到校时学校没有老师也没有学生。学校临近的农民听说公社干部来校检查工作,急急忙忙地将女老师找回。这位年轻的老师见到我,有点吃惊和恐惧,一副忐忑不安的神情。在谈话中得知,她家住在北山,结婚年余,为了不丢掉这份工作,她的丈夫每月给她备好粮油,扁担一头担上吃的、一头担上小娃,送她到几十里外的深山学校教书。学校的两间校舍,一间是教室,一间是她办公、住宿、做饭的地方。晚上一个女老师住在学校不安全,她就住在临近学校的邻居家里。为了感谢人家,中午她没有让学生到校,帮人家收麦弄场去了。学校仅有的七名学生,还是一至三年级都有。冬天,她就让学生坐在她的炕上,黑板挂在墙上,给学生上课,大雪封路了,给学生做饭吃。为的是能挣点工分和几块钱的补贴,她就知足了,也不奢望转为公办老师。她最担心的是撤点并校,将这个教学点撤了,她就失去了这份工作,要回到家里去,面向黄土背朝天了。听了这位女老师平静之中略带有苦涩的自述,作为民办教师身份的公社教育干部,我一种同情之心油然而生。老师拿来了她书写工整的教案,一阵烟雾后给我端来了荷包蛋开水,羞涩的脸上露出了歉意的笑容。我也没有批评她私自放假的错误,勉励她坚持下去。或许国家政策有所调整还有转正的希望。这些不痛不痒无关紧要的话,使她仿佛看到了希望,眼中充满了憧憬的泪花。后来民办教师转正也不知道轮到她的头上没有,我就不得而知了。

下午三时,我沿着大南沟的河边继续向东而行,在两河形成的夹角有一座庙宇。风景十分优美,站在庙前可观两河哗哗东流而去,可听莽岭之中的林涛呼呼作响,微风吹来漫山遍野的鲜花散发的清香沁人心肺,这个庙宇就是鸣山庙。村上的小学就设在庙里,故而叫鸣山庙小学。这是一所完全小学,有七名老师百十名学生。神殿改做教室,庙厢房作为老师的宿舍,房屋已经是很陈旧了,乡下人迷信视庙宇很神圣,不敢作须臾的改造,新修又无能为力,学校只有栖身在庙宇之中,对初一、十五乡民祭拜神灵挂红还愿干扰教学已习以为常。欲改变现状我一介小干部也是无能为力的。在这所学校的检查,也只是教学常规而已。
后来,回到县上,我查找资料得知,鸣山庙,又叫“石敬瑭庙”。系清顺治帝开国初期赦令而建,因其地山清水秀、峰回路转、泉声淙淙、松风飕飕,山鸣而谷应,当地之人将此庙称为“鸣山庙”。石敬瑭即五代后晋王朝的建立者,后唐时为河东节度使,镇守太原。后勾结契丹贵族灭后唐,并受契丹册封为帝,建都汴梁(开封)。国号为晋,史称后晋。后晋936年至947年,石敬瑭在位七年。割燕云十六州予契丹,年献帛三十万匹,并称契丹主为“上邦皇帝”,自称“下邦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儿皇帝。清顺治帝赦令建“石敬瑭庙”,目的在于期望华不反夷,以巩固清朝统治地位。因其庙建于三百多年前,年代久远,工艺精巧,且此地风景优美,素有“林深古庙静、地僻碧山清”之誉,故鸣山庙现已列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沿途,我又检查了几所学校的教学工作。在征求校长对我的工作意见时一名校长欲言又止,在我的再三要求下,他谈到了对统考的意见,说是某个学校在统考中作弊糊弄我这个年轻的教干。事后我才弄清楚,我到一学校统考时,开考后校长请我到办公室吃饭,老师们乘机在教室告诉学生答案。骄矜的校长将我骗了。有了这次教训对于统考我再也不敢掉以轻心了。
这次进山检查学校工作,我感触极深。南山之行,我所到学校几乎都是民办教师在支撑着学校的教育工作,校长是民办,教导主任是民办,教师是民办。公办教师是凤毛麟角。正是这些民办教师支撑着国家的小学教育工作,而他们的待遇少得可怜。他们和我的年龄不差,其中不乏有才之人,就在这深山密林之中默默地耗费着生命激情迸发的火花,可敬的是他们的精神,可悲的是他们机遇,可怜的是他们的待遇。而我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以一个民办教师的身份,远离父母妻子,到六十里外的乡下工作,每月仅有28元薪水,还要给原籍生产队缴十几元钱记工分,分配口粮,又何尝不是如此酸楚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