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离,诗意的遥望
作者 陈梦岳
遥望当然是因隔着一定的距离的缘故。或隔着一条大河,或阻着一座山峰,或阻隔着千山万水……或能遥望的见,或望而不见,只能在遥望中遐想、思念。
遥望大抵可分为两类:一是人之于纯自然景观;二是人之于人或寄托情感的他乡故地。
前一类,因遥望而获得一种视觉上的美感或心灵上的愉悦,源于距离而产生的美。因不能近观,不能一目了然,一窥全貌,反而生发出奇妙的效果:朦朦胧胧,若隐若现,山在虚无缥缈。一种特殊的审美过程,往往获得别样独特的奇异景象或意境。巫峡云雾中的“神女峰”,屹立各地的“望夫石”莫不如此。
遥望仿佛给想象插上了轻盈的翅膀,调动起了遥望者丰富浪漫的思绪,继而创造出一幅幅瑰丽奇绝的画卷。
这在古人的诗里,随处可见。首先让我想起的便是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座名山和一位最浪漫的诗人相遇了,在诗人遥望的眼中出现了这样的奇景:巍峨的香炉峰在阳光照射下,竟变成一座巨大的香炉,升腾着袅袅紫烟。而远望中的瀑布,犹如悬挂天际的银河直泻而下。这是何等丰富浪漫的想像,何等雄奇瑰丽的景观。
还有,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老朋友孟浩然远行时,望着老朋友乘坐的小船渐行渐远,消失在天边,能望见的唯有流向天际的滚滚的江水,无限的离别伤感凝聚在诗人眼中这样一幅生动传神的壮阔画面上: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同样,美丽的洞庭湖在诗人刘禹锡的远眺中,瞬间诗意浓浓,呈现出另一幅奇丽景象:湖水与明月相辉映,水面如镜,洞庭山仿佛变成了银盘中的一只翠绿小巧的青螺。对此,诗人吟出了这样的诗句:
湖光秋月两相知,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让我们再来细品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如果说前面所举诗人遥望中的景观,属于浪漫、恢宏大气之笔,那么韩愈这首诗,却实为一种体察细腻入微,真切精细的描写。远远望去可以看到一片绿草,可走近时却什么都看不见了。准确地描写出初春季节,草木萌发,绿而未绿之奇特的景色。早春萌芽中的一片青草,在人们远近不同视觉中的景色,也是我们所常见的初春景色,或者说独特的视觉现象。但被诗人眼光捕捉到了,并诗意地表达出来。细细品读,实乃绝妙之笔。这片只有在遥看中才呈现出绿色的春草,在诗人的眼里、心中,被认为是一年中最好的春色,甚至远胜过满城的烟柳。
大如山川江:小如草木细雨,在诗意的遥望中触发了多少奇思异想,又幻化出多少奇特奇美的景致,从而又产生了多少因“望”而生的美妙奇绝的诗句。原本没有生命的自然景观,或许多在我们常人眼中司空见惯的自然景观,因一种诗意的遥望,便变得诗意盎然,生动神奇,营造出令人神往的境界。
现在,该说说另一类的遥望,即因相隔距离,身处两地,不得相见,而对亲人故乡的遥望思念。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实际距离使然,更表现为心里的距离而生。这种遥望属于一种精神层面上的遥望,可望而不可及或望而不见。遥望中满是离情别恨,苦痛的思念、忧伤、惆怅。倘若从审美意义上讲,这种遥望给人的是凄情凄美的“美感”。
一个忧伤的月夜,诗人杜甫在遥望中思念、遐想自己妻子月下怀人: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同在一轮明月的清辉之下,鄜州、长安两地,遥望而不能相见,唯有空对明月,遥寄相思。这愁肠别绪,远方的小儿女,又怎能理解体味?
而宋朝词人晏殊《蝶恋花》一词,在表达伤离怀远上,更为后人推崇。
其中词的下半阕写道: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词人尽管极目远眺,望眼欲穿,却不见所思之人。山高水长,中间那么多阻碍。因不见而遥望,望而仍不得见,这种忧伤愁闷、失落惆怅无奈的心情,被词人表达得淋漓尽致。
古人因交通条件所限,在他们的眼中、心中、诗词中,这种因距离而遥望的感受、心绪实在太多了,我们也唯有从文人的笔墨中感知体味一二。
而在我们的现代社会里,交通异常发达、出行十分便捷的情况下,相隔的距离缩短了,少了许多遥望,少了思念的苦痛、忧伤。于是,今天我们恐怕再也写不出古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诗句,甚至终将引不起我们的多少共鸣。然而,倘若要在现代的诗作中,寻几首这样的诗,也并不是没有的。其中最不能轻慢忽略的,当属前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老先生晚年所作的《望故乡》一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天苍苍,
野茫茫,
山之上,
国有殇!
可以说,这是他眷恋大陆家乡所写下的哀歌。横隔在先生与大陆故乡之间的海峡、地理上的距离,在现代交通工具面前,并不遥远。而阻隔在先生与大陆之间的不是海峡波涛,而是人为的政治上的隔阂、屏障,一道不可逾越的关隘。一条千难万险的回归之路,令晚年渴望叶落归根、回归桑梓的诗人无限悲伤、哀痛。于是,在漫漫无期的遥望中,诗人吟出了这首望大陆、思故乡、思亲人,触动炎黄子孙心灵深处隐痛的绝唱。
诗意的遥望,获得遥望而带来的“美感”,就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地域上的距离、心理上的距离。距离太近了,便不能“处之泰然”地去欣赏,看得太清,反而不美。对于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来讲,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用客观态度去观察、评判,所谓的“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对此,大文豪苏轼就很有感悟,他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题写了这样一首蕴含哲理的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丕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最后,我想说,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原因的遥望,最好用诗意的眼光去遥望,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一种遥望的姿势方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