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亮平凡的灯塔,照亮不平凡的人生——读《玫拾事集》有感
作者:宋小娟

《玫拾事集》是一部闫忠录作家的杂集,里面收录了小说、散文、名人轶事、书评等。他怀着深情的思念,写下感人的文字,让我们沉浸于他的故事里,感受他在平凡的日子里不平凡的人生。
他在前言述说了自己的写作生涯,并且告诉我们:“写好一篇文章,就要把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全景式的记录下来,有丰富的语言加以修饰,使故事达到圆满,让读者信服。”
小说集中我们读到很多感人的故事。《伴儿》将秦腔艺人的婚姻之路述说出来,让大伙看到一个全身心扑在秦腔事业上的老汉,没能寻找到老伴,却因为急于找寻到老伴被理发店的女子骗去六十万元,打官司也未能要回借出的钱财。但是在热心律师的帮助下,终于和自己的戏迷,一位骨科大夫终成眷侣,有了一个美满的结局。小说的结尾点出人生的哲理,因为有了家,才能懂得家的真正意义。幸福的生活伴着秦腔优美的旋律,让读者品味出生活虽然充满挫折,但是也终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温暖和舒心。
《一件没办完的事》将官场的升迁的艰难用小说的形式展现出来。写出官场的无奈和艰难。
《还是戒了好》让我们看到一位退休老汉,从工作到退休,都喜欢打麻将,最终由于激动而倒在了麻将桌上。麻将不伤大雅,却也不能过于迷恋,老年的生活更是需要避免激动,才是养生之道。
《织毛衣》让我们看到一位慈祥的阿婆,想着给自己的孙子织毛衣、毛裤、手套、袜子,辛苦织好后,孙子却嫌土气不愿意穿。面对过去的手艺,早已被下一辈人所遗忘,只能成为追思历史的旧物件了。
《志愿者追梦抗疫情》让我们看到一位热血青年,从大学回到家乡,面对疫情,勇敢站出来,为乡亲奉献爱和力量。展现了中国当代大学生的理想和抱负,敢于承担责任,勇敢面对挫折和困难。
《川娃子摆地摊》写了从四川大凉山来的川娃子,在外打工的经历。他经历了打工到自己摆地摊,最终在城管老王的帮助下,成功拿到了营业许可证,让我们看到勤劳的地摊老板,善良热诚的城管工作者。很感人、很励志的故事。
从散文集里读到,《在文学的道路上实现自己人生价值》闫忠录老师从参军到工作,再到进入陕西省作协,从来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梦。他就像耕耘者,运用朴实的叙述语言,反复修改、推敲和坚持,终于在文学的土壤里获得了大丰收。他告诉我们,人的一生追求,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文学就像阳光照亮了他的人生,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红色摇篮》写出的红色故事,将老革命们的一生演绎出来。让我们看到他们给党的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让后人深情的仰慕,久久的怀念。
《过年》写出了家乡过年的情景,满满的温馨喜庆,作者带领着读者去感受关中乡村过年的习俗,贴对联,唱秦腔,拜年等,再对比军营的过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今天是个好日子》写到了大年初二媳妇回娘家的习俗。将年代变迁中不同形式的拜年写了出来。让我们看到了年的习俗和趣事。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人们过上了幸福年。
《雪》写出了生活味道,让我们感受到雪的洁白如玉,红梅的抗寒顽强。
《凤凰牌自行车》将我们带到了七十年代,为了三转一响而奋斗努力。骑上终于买到的凤凰牌自行车,带着一颗火热的心,充满了生活的希望,将那个年代的浪漫和追求生动地描写出来。
《粮票》用小小的粮票引出了曾经的岁月,时代的变迁,并且感慨新时代奔入小康的幸福生活。
《好吃的绿色美食苜蓿菜》一把苜蓿,不仅仅是一种美食回忆,也是苦难生活的代言者,是作者的战友情,时代的见证,倡导绿色生活的一碗健康饮食。
《背馍背出了个名堂》将背馍往事生动地写出来,并总结出,艰苦的岁月是人生的一种骄傲,是人生的动力,才能让人更加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更加努力去学习,并取得成绩。
《一口锅》让我们懂得,人一生的好朋友,锅也是重要的成员。从锅引出一段往事,每日的粥饭是农家人为之奋斗的动力,只有通过自己努力拼搏和奋斗,脚踏实地的干实事,才能富裕起来,步入小康生活。
《拐杖》用爷爷和父亲的故事,道出了人生的哲理。让我们懂得,每个人不管生活在什么年代,应该要有两把离不开的拐杖。一把是实用型的,儿女们为了孝敬老人而买来的;另一把是怀有一颗无言的心声“孝顺”二字常常牢记,这两个字是一台天平。精神的拐杖,会永远支撑着我们,陪伴我们安全地走到地球的终端。
《我家门前那棵洋槐树》通过门前的洋槐树,将父辈的生活写得生动饱满,让我们看到了父辈的高尚情操,勤俭节约,也描写了一个乡村从热闹到萧条,父辈眷恋家乡的情怀。
《穿黄马甲人》写出了清洁工的无私奉献的一面。作为城市的美容师,让一座城市的美丽,反映出城市里广大市民朋友的全局观念。就像清洁师傅说的,人的能力有大小,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要将自己放在天平上量量重。
《怀念驴》写出了农家人对驴的重视,驴在农家的重要性。拉磨赶车,碾场,犁地等,都让驴在农事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作者写出了驴和农家人的关系,也写出了随着时代的变迁,驴渐渐退出了生活的舞台。
作者的散文故事性很强,饱含着生活的气息。将我们带入曾经的农家生活,那些父辈的故事,悲悲喜喜里,感慨曾经的往事,也珍惜今日的好生活。
《百年亭口》写出了亭口的生活,读起来生动有趣,街道上的古老大院,见证着亭口的古老,饭店藏着人间百味,各行各业的人们,在这里生生不息。亭口随着时代变化,那些回忆性的文字,将我们带入亭口的故事里。
《亭口古戏楼》用生动的文笔,将我们领进乡村,感受村民们自乐班演戏时大伙的热闹和喜悦。故事性强,仿佛走进了曾经的农家日子。虽然古戏楼拆除了,退出了历史舞台,退出了人们的记忆,虽然只是一种追求,但也是对秦腔传统剧目的弘扬扩大。
《亭北村里唱大戏》作者将自己参与唱戏的过程描述给读者,让读者看到作者的童年,在戏曲的熏陶下,也藏下了传统文化艺术细胞。秦腔戏是老陕人的美味大餐。很多乡亲们都是伴随着秦腔长大的。虽然历史让秦腔暂时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却在文艺界迎来了春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后,秦腔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如雨后春笋,渐渐复苏。在农村,听秦腔,唱秦腔,已成为生活里的一种常见的事。
新时代将秦腔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化娱乐形式推上了新阶段。秦腔戏成为了老百姓离不开的一碗粘面。作者从亭口村写道西安古城墙的自乐班,将秦腔升华到秦川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是西北人生活的浪漫情怀。
《回望看戏那些年》作者和秦腔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童年是伴随着秦腔成长的,无论是村子里的自乐班,还是剧院名家的著名秦腔剧,或者是自娱自乐哼唱几句,都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娱乐项目。就像作者所说的,他的一生对秦腔的追求和向往,常常怀念秦腔界老一辈艺术家们在戏曲舞台上留下美好的表演艺术,同时还赞美秦腔新一代艺术家们的发展与创新。
《城市后花园:美丽的商洛》商洛,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于这里的热爱和眷恋。这里是他参军的地方,是他故地重游的地方。当作者带着饱满的深情重游商洛,我们不仅看到了商洛的美,也感受到作者的情。我们跟随着作者,也沉醉在他的感慨里:身在外乡的游子,无论你的出生地是否在商洛,只要你曾走过商洛的山,喝过丹江源头的水,你永远都是商洛人民的好儿女。
《庚子春节的别样亲情》让我们看到别样的春节,远隔他乡的儿女隔着手机屏幕传来亲切的问候,孙子和爷爷的互动,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懂得,有亲情的陪伴,再大的苦难,都会顺利度过的。
《宅在家坐着闲着怪不好意思》通过灾难,作者用经历的事情告诉我们,天灾人祸谁也躲避不过,不知道灾难什么时候就会降临到自己身边。在自我隔离期间,通过自我对话,自我思考,才能懂得平安健康是最重要的。
《魂牵梦萦纪念八一建军节》作者将部队情谊融入退休后的梦境里,每到八一建军节,就会梦到他心心念念的战友们,那些和战友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都化作思念融入骨血,让回忆成为一种牵挂,一种留恋。
《向指导员行军礼》因为女儿耐心寻找,才促成了战友聚会,面对早已分布各地的战友们,作者写出了饱含深情的文字。战友聚会,在作者的眼里,是一种担当,一种友情的传递,一种正能量。
《老连长的二三事》写出部队里连长对战士的细心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也写出战士们辛苦却快乐的军营生活。仿佛像电影般生动形象,让我们宛如亲临其境。
《军营里那些事》仿佛跟随着作者的文字走进军营,看到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庞,无私奉献、坚守铁的纪律的战友们。带着追忆和思念的文字,打动了读者的心扉,也感受到作者对于军营的留恋和热爱。
《亭口炒面榜上提名誉满陕甘宁青疆》作者赞誉了亭口炒面,将一碗面里藏着的亲情和孝心,都通过一碗面写了出来,也写出了战友复原后办起了炒面行当。将一道风味小吃生动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人馋其美味,思其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
《鹑觚酒家满塬香》将酒家的饭菜的色香味描写的铺满而来。老板的形象和故事也饱满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借着酒家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美食传承下来,带着传统美德,有着饮食文化内涵,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
看到了书中的第三辑的名人轶事篇.《浅析名家张蓓秦腔梦》作者对于秦腔给予了充足的关注。秦腔艺术家张蓓在作者的笔下,不仅写出张蓓的学戏之路,也写出了对于秦腔的创新和改良之路。在风格上将秦腔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让观众看后心情宽松自然,听音乐,听的悦耳动听,心旷神怡,达到了“推陈出新”的好效果。
《名角名旦段亚军》将秦腔国家一级演员的学艺生涯描写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秦腔艺术家将一生献给秦腔事业,为自己走出了一条宽广的艺术大道。在弘扬秦腔艺术的道路上,是飞翔在蓝天白云里的一只百灵鸟,穿云破雾,越飞越高,越走越远。
《红红火火好日子》记录了曹忠群的致富路,用曹忠群自述的口吻将他的一生描写出来。他的童年、参军、复员、婚姻、创业等,为我们描绘出他的多彩人生,艰辛的创业之路,儿孙相伴的幸福老年生活。办起很有特色的醇古酒家,为当地饮食事业做出了一份贡献。
第三辑“和她在一起的日子”,用疼痛的文字,怀念自己的爱人,让《难忘的一天》定格成为自己心间的痛。作者用回忆方式回顾爱人平凡却伟大的一生,爱人为国家、为事业、为家庭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作为好妻子、好母亲、好职工,是值得众人和亲人怀念和思念的。
《难熬百天》让我们读到了作者的痛,亲情的缺失,最是痛心难过。那伤感的文字,悲痛的情感,让我们仿佛听到到作者的心声。
《清明祭祀》让我们读到一份哀思,一份怀念,一份感伤和疼痛。《杨帆起航》在女儿们的劝慰下,作者也渐渐走出了悲伤的心境。作者的“思想像三九严寒结成的一块冰,开始慢慢地融化了。我的心,一点一滴,滴滴答答吸收着新鲜空气。一颗死了的心,一颗僵硬了的心,一颗受到创伤的心,开始渐渐复苏跳动。”跟随着作者,我们也领悟到“人的一生是幸福和苦难交织在一起,是兴旺发展和衰老离别交织在一起。这就是生活里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而且,这种现象和规律还不可抗拒。”作者将爱人生前的点点滴滴都汇集成文字,让我们也读到他的心声,读到他的怀念,读到他的不舍。
《初次约会》将我们带入曾经的往昔,仿佛看到作者那颗年轻的心,随着爱情而跳动。《走进军营》见证了军人的恋爱,军人豪爽的气质,军营的严谨生活。《开心的约会》让我读到作者甜蜜的恋爱生活,年轻的心紧紧系在一起,那些难忘的日子,是作者一生珍贵的回忆。《节外生枝》看到两个相恋的人虽然经历了误会,但是还是顺利走进婚姻殿堂。《喜事新办》让我们看到一位军人的结婚仪式,简朴光荣,甜蜜幸福,充满了时代的烙印。《走进新家》感受到新婚的甜蜜,也回忆起爱人从农村走进城市,成为国营厂的员工。
《跳出龙门》描写出爱人因为走出农村,进入工厂,思想觉悟得到提升,因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军人的妻子。《添丁添口》七十年代,迎来了两个孩子的到来,日子虽辛苦,却也甜蜜。孩子就是希望,生活就有盼头。《我伤害了她》婚姻中的小摩擦,才能磨炼出夫妻的感情,才能让人成长。正是因为小小的冲突,才让夫妻间认识到应该互相理解,互相爱护,这样婚姻会更加牢固,爱情会更加甜蜜。《相夫教子》看着两个女儿快乐成长,正是拥有了温柔善良、善解人意的母亲,才能女儿们懂事礼貌,茁壮成长。
《细心的她》写出善良的妻子,对待亲戚的热情,对待家人的细致入微,对待老人的孝心,将平凡人的崇高思想品质演绎出不平凡的境界。《她的理财观念》将爱人勤俭节约的好传统,好习惯描写出来。通过一件件小事,让我们看到一位会过日子,肯帮助亲戚和老人的好妻子,好母亲。《尾声》写出爱人风趣幽默的话语,运用歇后语来丰富平常的日子。饱含思念的文字,让我读后感动,那藏在文字里的思念,是如此的沉重。
第五辑家谱。家谱是千百年来老祖宗留下来世世代代传宗接代的一种古老历史文化,也是世世代代人文故事的记载。
作者的父亲善于结交朋友,团结友邻。脑子灵活,也喜爱秦腔戏,疼爱孩子们。母亲是村里的老寿星,善良手巧,能将棉花纺织成棉布,为家人裁剪衣裤,可以粗粮细作,为家人做出香甜的饭食。
大哥闫智和因流浪被闫家收留,经历了历史的风雨后,苦尽甘来,不仅自己努力工作,也照顾着自己的弟妹,儿女们都有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二哥闫舒和无论工作和务农,都是行家好手。女儿们也都出息勤奋,让家族人丁兴旺,儿孙满堂。三哥闫志和经历了三十三年的逆境后,通过自我安慰、努力、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路。他不仅成家立业,还出版了二十二本书籍,达二百二十多万字。他的一生是顺利的一生,坎坷的一生,幸运的一生。作者作为四弟,从上学到参军,再到进入国营厂,最后开启了自己的文学梦想,是作者人生道路上最大的骄傲与成功。
姐妹篇里,大姐从务农到工作,照顾老人和弟妹。二妹工农兵大学,长武县精神文明办干部,绣出的花鸟活灵活现,照顾孝敬老人,为村里年轻人说媒忙碌,是个热心人。小妹照顾生病的母亲,勤劳善良。侄儿们有的善良憨厚,一生做到了忠孝两全,是个讲义气的人,是个诚实的人,顶天立地,营造了一个温馨美满的家庭;有的学会了做生意和挣钱的法子;有的虽然成为了残疾人,却鼓励自己,鼓起勇气,办起面馆和洗车房,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有的成为党员和骨干,是过日子的能手。正是因为家族里的每一个成员,才让闫氏家族三代同堂,幸福生活。
第六辑作品评论。在这里,我也有幸为闫老师小说《她们》写出了评论文章。闫老师退休后依旧喜欢读书学习,写出了《兄弟》和《她们》两本长篇小说。让我们读到了历史的回放,生活的升华,社会的赞歌。优秀的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者描写了西北农村的风土人情,黄土高原的生活。作者带着勇气、毅力和真诚,将心中的梦想付诸现实。读着作者小说和散文,也如同沙滩上捡拾珍珠贝壳,让人惊喜不断。让我们在锅碗瓢盆间,感受到平凡人生的不平凡。
作者以乡村情怀,用深刻的文字,捧出了乡土题材的长篇小说。为我们展现出淳朴的乡土人情,经济变迁,人文世态。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风云际会。
作者在文学之路上成为“追梦人”,用“文化养老”为我们传递着正能量。用人生百味,带领着我们去品尝生活的苦辣酸甜,并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期待读到更多闫老师的新作品。
作者简介:
宋小娟,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渌水诗社社员。曾在《延河》《西安晚报》《西安日报》《金陵晚报》《鸭绿江》等纸媒及网络平台发表文学作品,并获得多项征文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