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五〇团南征北战大事记
“岑石合围”剿匪歼灭战
1950年8月9日,“岑石合围”剿匪歼灭战打响,这次战斗既是贵州省军区“东集团”剿匪作战第三阶段的一次大规模的合围战斗,也是黔东南境内剿匪除患大规模合围战。“为贯彻继续剿灭石(阡)、江(口)、岑(巩)、镇(远)、施(秉)中间地区顽匪,求打通铜(仁)镇(远)两分区之交通,巩固该区展开工作,决定以一三八、一四〇、一三七、一四九、一五〇团及镇远军分区计32个连之兵力,采取重兵合围、分路进剿之战法,达到扑灭净化该区之匪”。做出了缜密的战斗部署,明确32个连队兵力围剿地段及任务。东南合围圈,由一五〇团两个连组成,合围线东接都坪,西连白垛、紫荆关,部队由施秉白垛、紫荆向九龙山、镇远大地进击。

根据指示,镇远军分区随即成立前敌指挥部,曾宪辉、段思英为指挥部领导,郭佑民为前敌指挥。指挥部设在镇远北境都坪镇,统领直属警卫营的3个连和教导队参加合围剿匪战斗。实行一元化领导,即合围区域内各县、区、乡均以党委为核心,军队与地方党政干部相互协作联系,成立有部队干部和地方干部参加的各级剿匪工委会。石阡西南工委以何渠若书记、一五〇团副团长曾唐王为领导,2名石阡县地方干部以及部队各营指导员为工委委员,下设国荣(一营负责)、中魁(二营负责)、甘溪(一四〇团直接负责)3个工委会。一四〇团进驻施秉上苑,一五〇团驻紫荆剿匪后,地委即任命一五〇团二营教导员李英为施秉县委委员,以加强军政联系和党的统一领导。
1950年8月15日,参加剿匪合围的各路部队按照总指挥部命令,迅速进入指定位置,构成合围封锁圈。在合围圈的点、线上,剿匪部队与各地助剿的民兵自卫队、武工队、农协会员、积极分子,按30米一哨、50米一棚,每一山头制高点设瞭望哨,形成了“山山有兵、村村有人、条条路口有哨”的严密封锁网。夜间,每100米点一堆火,火堆之间设潜伏哨、游动哨来回巡查,负责联络和弥补各哨之间的空隙。以班组为单位封锁各哨点,班、排间用梆子、哨子、牛角、竹筒等工具相互联络。“铁壁合围”圈构成后,担任清剿任务的机动部队进入合围圈内,以捕捉大匪首为目的,采用“多路并进”“长途奔袭”“突然动作”等方式进行围剿、搜剿、清剿。
8月16日,一五〇团出紫荆、白垛,进剿九龙山、佛顶山、尚寨一带股匪。组成进剿第一、二梯队的各连队也随之向圈内收缩跟进。在进剿机动部队的突然进攻之下,各股匪一触即溃,惊慌逃散。
9月8日,在一三八团、一五〇团及镇远军分区部队合击下,流窜于石、岑、镇、施4县边境的原国民党八十九军起义后又叛变的匪众熊起厚部也被击溃。9月中旬,一四九团三营七连在天马将杨鸿尧击伤后抓获,张老海在合围中被生擒。在岑巩龙田,部队利用保甲长劝降甘晓涛股匪自首投降。9月中旬,一五〇团两个连经20余天清剿,一举击溃盘踞、流窜于施秉北部白垛、紫荆等地的孙绍武、刘银臣股匪。
至1950年9月中旬,剿匪部队在“石、江、岑、镇、施”中间地区合围基本结束。共歼匪3945名,其中俘匪1394名,毙伤39名,降2511名,缴获迫击炮8门、轻重机枪17挺、长短枪2173支。仅岑巩一县就捕俘匪首48名、匪众83名,毙匪31名,降匪798名,缴获轻机枪3挺、六O炮1门、长短枪544支、手榴弹29枚、子弹9200发、马7匹、电台2部、电话机8部。至此,长期盘踞肆虐于石(阡)、江(口)、岑(巩)、镇(远)、施(秉)中间地区的各路股匪基本肃清。
在此次合围开展之前,一五〇团继旧州保卫战后进剿、消灭了黄平罗朗、野洞、祟仁、加巴等地股匪。8月28日至9月5日又围歼了谷陇股匪,击毙匪“加巴县”县长雷国富。6至9月施秉县驻军和县武装消灭了紫荆、白垛、双井等地股匪。经过石岑镇施合围,黔东南北部(包括岑巩、黄平全县、施秉大部地区、镇远舞阳河以北地区)的股匪基本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