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扫雪的人》说开去
——浅谈刘文邦诗歌创作艺术
冯喆
刘文邦的这首《扫雪的人》,2024年1月21日首发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媒体《顶端》网络平台上,刘文邦并被冠以【名家】,作品予以刊发。
众所周知,近年,刘文邦在全国主流诗歌报刊和网络知名平台,接二连三地发表诗歌佳作,他的诗歌多次被中国作家协会管辖下的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栏目推出,更值得一提的是,刘文邦的诗歌被中国独一无二的诗歌刊物《诗刊》采用了,这不能不令诗歌爱好者们刮目相看,茌平区刘文邦,牛!
刘文邦一次上大刊,是瞎猫碰到了死老鼠,两次上大刊是碰巧了,他不断地上名刊,大平台,就说明了他的创作确确实实高人一筹。那么,他的诗歌高在哪里呢?
作为一名诗歌爱好者,刘文邦的进步,我都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先说他诗的精炼。他的诗,写得都不长,过二十行的几乎没有。我不是反对写长诗,在我们公众号收到的诗歌中,写得长的大都是怕读者不明白,啰里啰嗦。诗歌要给读者留白,要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不要把话说尽,余味无穷,耐人寻味,使人思考,才是好的文学作品。刘文邦的诗不拖泥带水,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入意境。他的诗写不长,句子精炼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近体诗中的五绝20个字;七绝28个字;五律40个字;七律56个字。这也是好诗流传千古的原因之一。《扫雪的人》仅十三行。
再说他诗的立意。刘文邦的诗歌立意大多是积极向上的。这首《扫雪的人》,也是如此。一个扫雪的人,在为自己扫路,越扫越宽。到最后,是领着一条路奔波。言外之意,是她成了一条路,成了别人学习的楷模,后人跟着她的路,踩着她的脚印走。耐人寻味,启人深思。诗歌积极的思想意义,是诗的灵魂,是诗的生命力。不能给人正能量的诗,不能教人思考,给人启迪,给人鞭策,给人教训的诗,不是好诗。那些附庸风雅,低级下流,庸俗颓废的诗,屎尿屁诗,是糟粕,是垃圾。文学作品必须为人民大众而歌,为时代而歌,才有生命力。
第三说他诗歌语言的张力。“而是在为自己扫出一条路”这个句子看似很平常,却有张力:扫雪,是为自己扫出路。大雪封路,大家都没法走,她也没法走,就得扫。如果生活中的“雪”挡了路,也得扫。也得亲自扫。这样一想,这个句子的分量就有了。这个诗句就不直白了,这个看似平庸的诗句,就有了内涵。这个句子引领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就是诗人的挖掘。这样诗的力度深度就有了。“雪,越来越少|路,越来越宽”扫雪的人,勤奋。有了上面的解析,这一句不难理解。只有自信的人,自强的人,自己的路,才越走越宽。如果读者仅仅理解为雪路,那就太肤浅了。人生的路,生活的路,升学的路,就业的路,从军的路,创业的路等等,要走的路千万条,你不善于扫雪,就走不顺,走不通。
她每扫一下,大地上的黑|便露出来一些|仿佛她在一下下扫去|人间的清白 ,那么这一节,张力在哪里?你不要以为扫雪的人是扫去了清白,暴露了黑暗。事实正是如此,大雪覆盖了污浊、黑暗,扫雪人扫出了 路,暴露了黑暗,肮脏。这就是作者的匠心所在。生活工作,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言外之意,我们活着,并不都像扫雪扫出路那么简单,路并不是越扫越宽。前进的路上,会有坎坷、荆棘,会有肮脏的交易,会有陷阱,会有旋涡,会有礁石,会有狂风恶浪,会有尔虞我诈,会有权色交易,只有自己擦亮眼睛,扫了雪,才会看清垃圾,污浊,砖石、陷阱。她扫去了清白,揭开了盖子,挡路石才暴露无疑。诗句带给读者的越多,张力就越大。
刘文邦的诗,切入新颖,诗句不落俗套,立意别开生面,表达出新出奇。令编辑和读者喜不自胜。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应该是刘文邦诗歌出奇制胜的法宝。
以上纯属个见,希望和诗歌爱好者,探讨切磋,共同提高。
附:□ 扫雪的人
文‖刘文邦
仿佛她不是在扫雪,而是
在为自己扫出一条路
你看,雪越来越少
而路,越来越宽
她每扫一下,大地上的黑
便露出来一些
仿佛她在一下下扫去
人间的清白
她扫得那么认真
好像一只火红的狐狸
在左右跳跃
远远望去,又似一朵红色的云
领着一条路在不停奔波
原载:2024年1月21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顶端》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