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医神 周伯良
谈:被风吹都痛就叫痛风
中华 望诊思疗 法“创立人—周伯良,他治病的奇特之处:以法治引导心治,以心治引导身治。医其疾,疗其心,转其运,改其命。
为了不为医院打工,为了奋斗之后的余生可以平安康乐,一定要紧记:生命诚可贵,部件价更高,要从自律始,不良皆要抛。
我国痛风患者已超过1亿人群,患者苦不甚堪,而且对痛风的认知非常肤浅,大多人都认为痛风是嘌呤惹的祸。在这里我澄清一点,这种认知是有误的,不是喝了嘌呤就痛风,而是痛风了之后怕嘌呤,就好比不是吃了糖就得糖尿病,而是得了糖尿病之后怕吃糖,其实对中医来说,痛风之后适当的吃点含嘌呤食物,那也是一种药引子,把尿酸引出了,尿酸才能降下来。
肾为先天之本,五行属水,主气,主骨,主水液代谢,生精。这和《素问》中的:“肾者,水脏,主津液”的认知是一致的。肾气不足,水液蒸腾气化失权,聚水而生痛风。
《素问》中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聚水而生病也。”
充分说明,一旦肾失气化,肾主水液代谢失司,就会导致水湿积聚,浊毒内蕴,滞阻于肢节、皮肉,从而让四肢关节红肿胀痛。
“脾阳根于肾阳”,就是脾的健运,要依赖于肾阳的温煦,而肾中精气的充沛与否,也依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的充养。
肾主水,主骨,主纳气;脾主土,主少腹(肚脐以下部分),主肉、四肢;肝主木,主筋… 痛风,肾损害表现之一。是什么原因造成肾功能损害呢?从我的认知,是欲望过大会伤肾,长期熬夜,性生活不规律,服用药物会伤肾,整天担惊受怕会伤肾。
正常的人体是阴阳平衡的,而生病,就是五行失调。痛风的人有些共同点,不管胖瘦,通常肚子大,容易气喘吁吁,表现出脾虚的症状。
脾虚是怎么造成的呢?原因如下:
1,多食、过饱伤脾,如今物质空前丰富,美食满天下,爱美食是人的本能,但饮食长期过杂、过饱,又缺少运动就容易伤脾气,引起脾土受损。
2,脾主思,读书、工作、生活,我们的大脑一刻不停地思考,外在压力引起的焦虑,也耗损脾气,长期如此,脾很受伤。
3,肝气过旺,情志抑郁、紧张、愤怒,不得疏解,肝气得不到舒发,五行来讲就木太旺,木剋土,表现出来要么就是暴饮暴食,要么就是不想吃饭、没有食欲。
4,肝的代谢出了问题,产生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三高,但治疗这些疾病的化学药,它们本身的代谢过程甚至代谢产物反过来又伤害肝和肾,肝刑剋脾,导致脾虚。
人体是一个整体,痛风不是一日所成,五脏六腑互相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我们需要有意识去调理。肾主志,合理的欲望能帮助我们实现人生自我价值,但过高的欲望,就会令人体肾虚。
要选择有益身心的休闲方式,平时没病没灾时多温补肾,照顾好脾,就会少被痛风折磨。
痛风是人体系统预警,肝制约脾,脾制约肾,肝脾平时默默工作,容易被忽略,只有痛风发作起来,我们才知道身体在报警。西医用饮食限制、碱化尿液来治疗痛风,短期之内会平息痛苦,但受损的肝脾肾并没有得到修复,最后导致尿毒症、肾衰竭这些更加严重的问题,不得不采用透析、换肾这样的治疗方式。
却不说透析的过程相当痛苦,也不说能否找到合适的肾源及换肾价格高这些因素,但是这些治疗就会,让患者生活质量大打折扣,给患者带来经济及精神上的极大压力,而后人财两空的比比皆是。
痛风的治疗,不管是急性期还是间歇期,在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同时,健脾益肾,从脾肾论治,要贯穿于疾病调理的始终。如果忽视了这个原则,则痛风反复发作必不可免。
痛风分阶段:
1阶段:痛风前期,又称高尿酸血症期,病人除了血尿酸升高外,并未出现痛风症状;
2阶段:痛风早期,血尿酸持续性增高,导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突然发作,发作时间通常是下半夜,绝大多数人是在睡梦中像被刀割般的疼痛所惊醒,首发部位常是脚的大拇趾,关节红肿、灼热发胀,不能盖被子,脚伸在外边,若有轻微的风吹过或稍有触碰,立马疼痛钻心一样。
在持续几天或数周后会自动缓解,这种“来去如风”的现象,称为“自限性”,这就是尿酸盐沉淀引起的剧烈疼痛。发病期的血尿酸已经生成沉淀,所以尿酸值比平时最高值低,换言之血尿酸浓度长时期过饱和而导致大量尿酸盐在组织中沉积。
3阶段:痛风中期,由刚开始发病时的一个脚趾关节,痛风性关节炎反复急性发作,逐渐波及到指、趾、腕、踝、膝关节等全身关节,进而周围的软组织和骨质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功能障碍,尿酸结晶不断沉积,慢慢地形成了结石一样的“痛风石”,也可有尿酸性肾病及肾结石的形成,此时,肾功能正常或表现为轻度下降
4阶段:痛风晚期,患者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日益严重,痛风石增多,体积增大,易破溃流出白色尿酸盐结晶,尿酸盐不断沉积到肾脏里,尿酸性肾病及肾结石逐渐加重,肾功能明显减退。如病情进一步恶化,则出现不易逆转的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及尿毒症等)而危及生命。
我谈的终点目标是,让尿酸不再高,痛风不会犯,远离痛风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