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三十六辑)「飘舞的剑」(5070辑)
十
大清同治元年(1862年)十二月初二日,一道圣旨下到了丁宝桢面前:
陕西军务需人,著丁宝桢署理陕西按察使,著毛鸿宾即 该员刻即前往新任,毋庸迟缓,不准籍词奏留.钦此!
按察使,清朝官职,正三品,全名“按察使司按察使”。在清代省级地方官员中,巡抚是首席省府官员,管理全省军政大事。巡抚下面的布政使相当于省长,主管民政赋税;按察使相当于省法院院长,“按察”即古代的“陈臬”,因此按察使又叫“臬台”、“臬司”,主管刑名。由于丁宝桢在贵州(包括平远州)家乡和湖南所取得的功劳,引起了朝廷看重,所以丁宝桢比较快地被推上了省级官员的地位。
同治二年正月十一日(1863年),当丁宝桢正准备起程赶往陕西,又一道圣旨改变了他的命运:
现山东军务毫无起色,急需知兵大员前往,次第办理。着将丁宝桢补授山东臬司。先到科尔沁亲王麾下效力。而湖南距东省较远,若募勇成军,军费浩烦,不如就地取材,着令丁宝桢拣调文武将弁,蓦勇训练,由湖南酌給行资,携带赴东。丁宝桢既久历行间,务必刻期前赴新任,断不可稍涉逗留,致负破格殊恩。钦此!
科尔沁是蒙古族聚居部落,这时的科尔沁亲王是僧格林沁。丁宝桢对他早有耳闻,也由衷地敬佩这个大清朝廷最倚重的大臣。因为这个亲王的功绩实在是太了不起了。早在咸丰三年五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并派出北伐军攻到河南省。咸丰帝以“京都根本重地,防范稽查均关重要”,命僧格林沁协同左都御使花沙那专办各旗营防事宜。是月,命僧格林沁督办京城巡防事宜,咸丰三年八月,北伐军大败直隶总督纳尔经额,由临铭关入正定地区。九月,咸丰帝黜纳尔经额,授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并在乾清宫亲自颁发关防,将“纳库尼素光”刀授予僧格林沁。僧格林沁受命后立即率清军急速进入天津南王庆坨与北伐军展开激战,北伐军损失惨重,撤退到连镇一带。咸丰帝赐僧格林沁“湍多罗巴图鲁”称号。咸丰四年八月,命僧格林沁管理奉宸苑事务。同年,僧格林沁在直隶镇连用计大败北伐军,首领林风祥兵败被俘,一万余人全军覆没。咸丰五年正月,皇帝著加恩封僧格林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并亲加慰问,赏朝珠一盘、四团龙补褂一件。四月十八日,诏世袭罔替。咸丰五年,僧格林沁受命率清军抵高唐洲,围攻北伐军李开芳部。僧格林沁用计使北伐军撤离高唐洲南移,并率清军在任平县冯官屯地方包围北伐军,派兵挖渠引运河水冲灌北伐军军营,骑兵配合火攻,使北伐军失利,李开芳等被俘。咸丰帝在勤政殿筵宴犒赏僧格林沁及诸将领,并谕旨僧格林沁俸银加倍(原年俸两千五百两)。咸丰七年五月,命僧格林沁署镶红旗汉军都统。同治元年(1862年),朝廷授权钦差大臣僧格林沁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专事围剿山东境内的捻军。
在对外国侵略者的战争中,僧格林沁也体现出了他的英雄品格。咸丰八年,直隶总督谭廷祥及托明阿防守天津大沽海口,由于防御设施不固,加之坐失战机,第一次大沾口战役失败,答允外国侵略者的无理要求。六月,派主和派大臣桂良、花沙那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天津签署《天津条约》。僧格林沁闻知后,义正辞严,立即向咸丰帝奏报,坚决要求撤回谈判代表,主张调用全国之兵员,倾全国之粮食,整顿部队,把外国侵略者赶出去。因当时朝廷中主和派占上风,僧格林沁忠君保国之良策未被采纳。但作为朝廷有地位、有影响的重臣,能够坚决对以英国为首的外敌和国内投降派进行旗帜鲜明的斗争,对咸丰皇帝态度的改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九年四月,咸丰帝决心已定,遣僧格林沁至天津,颁给钦差大臣关防,督办大沽失败的教训整肃军队,积极筹建大沽口和双港的防御工事,以海口为“前敌门户”,双港为“后应藩蓠”,沿白河进行了纵深梯次的部属,同时又从科尔沁草原征调了一批蒙古骑兵,作好了反侵略军的一切准备。咸丰九年六月,英法新任驻华公使普鲁士、布尔布隆率领所谓换约舰队从上海沿水路北上。这支舰队由一艘巡洋舰和十三只炮艇组成,英国海军司令何伯少将为指挥。他们行至天津大沽口,藐视中国军队的设 防,不听中国军队提出的劝阻和警告,明目张胆地闯入中国军队设防区大沽口,激起中国官兵的极大愤慨。僧格林沁下达了坚决反击入侵者的战斗命令,经过一天一夜激战,英军六只炮艇被打得不能作战,其中四只被击沉,25名水手和645名海军陆战队员被打死,93名水手和250名海军陆战队员受伤,伤亡总数达434人,法国士兵伤亡占陆战队的半数以上。英国海军司令何伯受重伤。这次大沽口保卫战,是自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武装入侵以来,中国军队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作为这次战役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僧格林沁为维护我国独立和尊严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正因为僧格林沁如此功高盖世,又是皇亲国戚、蒙古亲贵,对于地方官员经常呼来喝去,犹如对待自己的家奴,而地方官员去见这位蒙古王爷时连个座位都不给。可见其骄横之至。丁宝桢虽然职位还低,但是觉得自己毕竟还是朝廷命官,在忠君报国的志气方面并不比僧格林沁低。僧格林沁也一定了解我丁宝桢的作为,否则他不会将我从赴陕西任职的路上拉过来帮他。那么,他就没有理由将我与那些平庸无所作为的官员同等对待。于是打定了主意。
这一日,丁宝桢带领原属部下的将领和从湖南招募的勇丁千余人,来到了扎营于山东淄川的僧格林沁的大帐,对守门官道:“请禀报大帅,奉命补授山东按察使丁宝桢奉命而至。因长途跋涉,已多辛劳,若大帅有座待我,则进而拜见大帅。若无座待我,我就该休息去了。”
守门官:“丁大人此句颇有不恭,我就……”
丁宝桢:“不!一定给我不折扣的禀报。”
守门官:“丁大人三思。”
丁宝桢:“照此禀报,快去!”
守门官果然按照丁宝桢吩咐的进去禀报了。那僧格林沁一听,心下略生诧异。他经常不给晋见他的地方官员座位确非谬传,特别是第一次见到的人他都往往给个下马威,直到对来人有了几分满意了,他才给座位。非常遗憾的是许许多多官员在晋见他的时候,始终都没有能够得坐下来。而象丁宝桢这样未进帐就声明非有座位不见者还从来没有过。而他对丁宝桢在贵州和湖南的业绩已经有所了解,丁宝桢的到来还是他亲自安排选调的,所以对丁宝桢的强硬,他不但没有反感,还暗自微微点头,乃吩咐给丁宝桢安了个椅子,才令引丁宝桢进帐。
僧格林沁非常欣赏丁宝桢的形象:年过不惑,身材高大,英姿勃发,器宇轩昂,虽是文官的功名,却大有将帅风度。那一把关公样的美髯,更令僧格林沁艳羡不已。
丁宝桢不失礼节地一揖:“参见大帅。”
僧格林沁:“免了吧,请坐。看茶!”
待丁宝桢坐定,僧格林沁:“宝桢过去之事我已尽知,否则不会将你调到我这里来。只是来到我这里,就别想清闲,有的是出生入死,休得生怨才是。”
丁宝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卑职受国厚恩,敢不肝脑涂地以报万一乎?”
僧格林沁:“如此甚善。而今山东数十万捻匪猖獗,数百里地面烽烟不绝,朝廷极为悬心。如何破敌,宝桢有何良策?”
丁宝桢:“卑职以为,兵战之外,攻心为上,剿抚兼治,方有事半功倍之效。只是宝桢初来乍到,还乞望大帅经常教诲。”
僧格林沁频频点头:“兵战之外,攻心为上,剿抚兼治,方有事半功倍之效。——甚好,甚好!宝桢,你一路鞍马劳顿,辛苦了!你既与本帅相见了,就扎营下来,休息今日,我们明天再见。”
图片提供:浙江农林大学学生周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