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飘新屋(王裕江)
我和妻子贷款在县城购置了一套新房。母亲年近90岁,妻子几次央求老人搬来和我们一起住,可她不肯。
妻子脚踝骨折,我也快有一个月没回老家了。高考前夕,我安排儿子回老家看望母亲。儿子在老家小住几日归来,开门我便闻到粽香。儿子把装粽子的布袋放到客厅的餐桌上,掏出粽子的一瞬间,那粽香味儿旋即飘满了新屋。
端午节的粽子(图片由作者提供)
我知道,母亲又熬了一夜,煮了满满一锅的粽子。我轻轻拿起粽子,剥去层层青叶,晶莹的糯米便露出来。我轻轻咬上一口,里面糯糯甜甜,泪水和着入口香甜的粽米,咀嚼着一份醇厚而意味深长的味道。
小小的粽子满载着母爱,粽香唤醒了留在我生命中那模糊的记忆。我用心品尝、感知着这份亲情,享受着这份暖意。
记得小时候,端午时节农村的大街小巷弥漫着粽叶的芬芳,我游走在这样的空气里,感受着母亲的一片片爱意。
那时的生活比较拮据,艰难的日子没有压垮母亲那颗热爱生活的心。每年端午节前夕,一大早母亲就起来淘净糯米和红枣,放在盆里泡好,粽叶洗净后也在锅里煮泡好。下午开始包粽子,母亲一边包一边哼着小曲,享受着包粽子的乐趣。她将三层粽叶放好,轻轻展开、捋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一撮米放进尖尖的角里,母亲再捏两三颗红枣点在米中,捏一撮米盖在上面,然后捏紧着盛满馅的粽叶,捆扎好粽子;给锅里添满凉水,把那包好的粽子五个连在一块放到锅里,灶膛里添入剪下的果树枝。母亲开始拉风箱,火烤得人半边脸通红灼热,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一股淡淡的果木香伴着火苗溢出灶膛。大约一个小时后,母亲给灶膛里添上木柴,使其自燃。粽子在锅里要焖一个晚上,这期间母亲不时提着马灯去灶房将木柴送入灶膛里,半夜也是一样。母亲说,煮的时间越长,米就越软糯,越能浸透粽叶的清香。儿时等待粽子熟是一个焦急而快乐的过程。母亲不会倒掉泡过糯米的水,在粽子出锅后,母亲会用它熬成稀饭。一家人围着饭桌,吃着粽子喝着稀饭,似乎喝着的是琼浆玉露,其乐融融。
儿子详细地给我讲着母亲包粽子、煮粽子的情形,我挂念着母亲的辛苦,心里就像喝了醋汁一样酸楚,泪珠如雨滴潸然落下。“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儿时的歌谣,撩拨着我思念的情愫。此刻,在我的新屋里,空气里裹挟着粽叶的香气,散了开来。我知道,一个小小的粽子,一两片粽叶,三两颗红枣,三四撮糯米,包裹的是暖暖的亲情和浓浓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