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灵鸟” 您真的去远方了吗
文/苍松
惊雷炸响,寒风呼啸,大地一片昏暗,黄河顿失滔滔。公元2024年1月19日,一个不幸的消息突然传遍三秦大地,横贯陕南陕北,波及渭河两岸。一时间,身处异地的人们,一个个心急火燎,立坐不安,不由自主的面向远方呼唤着她的名字:”云琴!你真的走了吗?”
郭云琴,毕业于陕西省艺术学院,国家一级演员,榆林市政协第一届常委,陕西省音乐学会会员,榆林市民间艺术团独唱演员。她在历界全国民歌汇演和大赛中,获得多项殊荣。曾先后率团出访法国、瑞士、前苏联、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深受海内外观众的热烈追捧和青睞。陕北民歌的魅力通过郭云琴的歌喉,征服了异国他乡无数个音乐爱好者。她那委婉动听、独具特色的歌声,再一次阐述和证明了“音乐无国界”的真理。为此,陕西省文联特别授于郭云琴“德艺双馨”优秀演员;文化艺术界权威人士称其为黄土高坡上的百灵鸟。
云琴生于1957年,陕西榆林米脂人。她自幼聪明伶俐,酷爱文艺,且悟性颇高。七八岁时就喜欢听民间艺人说书、唱民歌,为此而常常忘记了吃饭,家里人三番五次催促也无济于事,一次次硬是被家里大人拽着回家。在上小学时云琴的艺术才华逐渐显露,每次只要学校开展文艺活动,老师和同学们总能看到小云琴的身影。她小小年纪十分激灵,表演起舞蹈来真是有模有样,颇有舞台之缘。特别是唱起陕北民歌來那清纯无瑕的嗓子始终带有天然的磁性,这一点别人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久日久之大家都喜欢听她唱歌。班主任老师早已看出了小云琴的天赋,她逢人就说:“小云琴今后必成大气。”
1970年14岁的郭云琴,凭借着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上千人的竞争中一路走來,脱颖而出,顺利地进入了米脂县文工团。出身于农家子弟的孩儿们,往往都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遇,云琴更明白这一点。从进团的那一天起,就暗暗地下了决心。她对自己说:“既然跨入了令人想往已久的专业文艺团体,那就必须学出个样儿才成,再苦再累都要咬牙坚持,否则,咋能对得起在家务农的父母。”云琴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
一个专业的文艺团体,对于初来乍到的新学员来讲,是有一套固有的培训体系,培训的过程相当艰苦和漫长,往往能坚持支撑下来的学员为数不多,成才的更是凤毛麟角。个性坚毅、求学心切、善于吃苦的郭云琴同学,几年下来,不仅圆满地完成了学业而且进入了团内业务骨干的行列。由于她业务上表现突出,人品、艺德均有好口碑,1977年陕西省艺术学院在西北五省招生时,郭云琴以拔尖人才做为培养对象而被录取。被录取的新生约四十多名,笔者也是其中的一位。
记得最初与云琴同学接触时,给我影响最深的是说话时陕北口音特别的重,而且语速快显得很流利,但我却一句都没听懂,惹得一旁的同学哄堂大笑。多亏一位姓刘的同学翻译我才明白了其中的内涵。事后我在想,她这样重的陕北口音要是在台上与剧中人如此交流,台下的观众将是何等的反应,我质疑。
再就是半年后,同学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系里根据每个人学习程度,以及自身条件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将一些折子戏运用于教学之中,同时也为外出实习汇演做好筹备,大家都期待着在某个剧里担任角色。经系编导组筛选,先后按排了五六个内容充实的折子戏。其中有红色娘子军一剧的《常青指路》以及《搬家》《渡口》和《训马路上》等剧目。云琴同学在《渡口》一剧扮演老船夫孙女,我在《训马路上》一剧扮演解放军排长一角,我们分别得到了自己中意的角色,甭提心里有多么的兴奋。
经过一个多月紧张而序的排练,各剧组的节目已相继成熟。系主任还特意在学院大会堂按排试演,并邀请院领导及全校师生观看。演出的这天正好是礼拜天,会堂内观看演出的人特别多。开演前,系里几位领导还专程來到后台慰问大家,为即将演出的同学鼓劲加油。第一个亮相的是郭云琴主演的《渡口》一剧。她在本剧扮演的角色一出场就是大段独白。令我吃惊的是,她一开口就地道的关中东府腔,丝亳听不出陕北方言的味儿,而且韵味十足,吐字清晰,分寸感拿捏得极好,真乃前后判若两人,令人刮目相看。我凝视着云琴形神兼备的表演,心里在想,云琴是一位耐得住寂寞、肯用功能吃苦、善于钻研的事业型人才。
一转眼实习期就要到了,我们戏曲系全体教职员工和同学,带着新赶排的文艺节目,深入在白水县所在地的我院教学基地,大家一边参加劳动锻炼,一边做毕业汇报演出,无不乐在其中。大约十多天后,在白水县人民剧院开展汇报演出。这时,有人说关中东府的戏不好唱,演员在台上表演稍有失误,台下观众就会起轰、叫倒号,此传言击垮了我以往的自信心。演出的当日我就开始紧张。说来也怪,你越怕啥偏偏给你来啥。演出的当天晚上,我由于过度紧张,在台上的一整段行体表演,有几处高难度的动作由于用力过猛,脚底下一打滑人一下子就摔倒了,顺间翻身而起我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尽管失误不算太大,但迎來的却是台下观众不客气的起轰声,一下子恼子全懵了,那场戏也不知是怎么演完的。下场后心里感到十分愧疚,一个人独坐在角落里发愣。这个时候云琴同学來到身旁,他语气温和地对我说:“不要紧,咱们演员不出错难到让台下的观众出错不成,下回多注意点就行了”。她接着又说:“脚下打滑主要是鞋底太光,你每次演出前给鞋底蘸点水就行了”。我真打内心佩服她了,艺龄不长经验却丰富的了得。
之后的一段时间,应受西安市机关单位、企业和当地驻军部队的邀请,我们的演出场次接连不断。其实,给我留下影响最深的是为秦岭驻军部队的一次慰问演出。因那次演出前我患上了重感冒,浑身酸疼,且乏困无力,正愁这场演出怎么办,困怕上不去了。正想给班主任老师请假时,路上遇到了云琴同学,她急忙上前问我的病情,我说了自己的想法。她让抓紧吃药多喝水问题不大,并带有建议的口气说:“咱们这次为驻军部队做慰问演出,此活动意义重大,特别是秦岭驻军部队环境艰苦,文化生活相当匮乏,他们长期驻扎在高山上,一年四季要坚守着阵地,首长和士兵们特别渴望看到我们这次的慰问演出”。我急忙打断她的话说:“云琴,我肯定要去演出的,一个小小感冒没什么了不起的”。
也不知是精神的力量,还是受亲人解放军斗志的鼓舞,那场演出十分成功,随着台上演员赋有激情地表演,台下时不时地暴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演出结束后士兵们迟迟不原离开剧场,经我们全体演员多次返场谢幕,官兵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剧场。
一个多月的实习汇报演出终归结束了,隨之,我们陕西省艺学院戏曲系七八级的同学也要毕业了。这一别,同学们各奔西东,远去他乡,从此,四十多年无有音讯……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公元2024年1月19日,网上突然登载了一则惊人的消息,《陕北黄土高原上的百灵鸟郭云琴去世》。此消息瞬间击垮了我脆弱的内心世界,只觉天旋地转,悲痛欲绝,无法自拔。悲痛之中,历历往事,涌上心头,难以释怀。无奈,強忍着泪水,拙笔浅墨,寥寥数句,以表对云琴同学的深切缅怀。
同窗一去再不归,苍天落泪雪雨飞。
一别四秩无音讯,再闻却已阴阳隔。
昔日高原百灵鸟,艺坛勤耕技不斐。
云琴悠然仙境去,天宫高歌彩霞依。

作者:史会生,网名苍松,扶风法门人,曾在县广电系统工作。在岗期间,所撰写的新闻调查《老邓的困惑》在全国百县新闻节目大赛中获一等奖;编辑撰写的电视散文《周原春蚕》被宝鸡电视台采播,其文字稿连载于宝鸡日报。并先后在行业新闻稿件评选中数次获奖。退休后,在闲暇之余,偶得拙诗浅句,以文字怡情悦心,乐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