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李世忠
制作:李世忠
2017年10月9日,接到教体局通知,前往南阳师院参加“乡村教师访名校”的国培训练。那天,天灰蒙蒙的,下着小雨,经过三次转车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报了名,然后按学院的安排下榻于经纬大酒店。阴冷的天气,陌生的地方,孤零零的一个人,心情也和天气一样阴冷。独自哀叹:教学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搞什么国培,耽误正事。
第二天清晨,跟随着前来培训的学员的人流赶往艺术楼参加开班典礼。无精打采的坐在下面听着学院领导的讲话。思索着如何打发这十五天的光阴。
下午,正式上课。冉耀斌教授的讲座《小学生如何学好中国古典诗词》。他对诗词的阐述,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独到的见解。激发了我听讲座的激情。才感觉到国培绝非流于形式。
在这次国培活动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应该是聂振弢教授。
那是一天下午,上课时间已经过了5分钟,一位七旬老者迈着矫健的步伐登上了讲台。打拱向我们道歉:迟到了,耽误了我们的学习时间。奇特的开场白引来了雷鸣般的掌声。然后问我们中国传统的打拱是左手在前还是右手在前,我们居然无人能回答。接着他给我们讲解了中国传统的礼仪和孔子的教学思想。原来这天下午的讲座是《中国教育的十大经典》。
又给我们讲解了中国孔子学院在国际上的深远影响,以及自己在国际上推广中国国学的见闻。谈到了欧洲教育,谈到了韩国的教育,谈到了音乐是全人类共通的,而中国的古典诗词就是用来吟唱的,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他把自己填的词谱成曲并现场演唱。而最终把他的课推向了最高潮。
并获得了更加热烈的掌声。我深深的为聂教授的博学多才所折服。在他的课上我感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他的课件都是他用毛笔书写然后扫描制作而成。每一副文字都堪称艺术珍品。在他的讲座结束的时候,外面已经是一片漆黑。而我们学员们却依然兴高采烈。
讲座结束后,广大学员们纷纷与聂教授合影留念。并留下了聂教授的电话,以便将来有问题请教。
而我是一个古代文学的爱好者,尤其喜欢古诗词的创作。遇到这样的国学大师,更是兴奋不已。后来约几个活跃分子,拨通了聂教授的电话,向他“索取”墨宝。聂教授慷慨应允。他说在北京做讲座,正在返回的列车上,七点才能到家。到时候他会电话与我们取得联系。
晚上七点,接到电话,我们如约而至,登门拜访。他为我们写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上善若水”等几幅字画。其书法洒脱俊逸,我们欣喜万分。在等待墨迹风干的过程中,我又向聂教授提出了不情之请。我说“我写了一首律诗,想请教授帮忙书写一下,不知可否”。
聂教授兴奋的说,你这叫以诗会友,怎么不可以。拿来看看。于是,我把提前准备的《秋思》:重阳晨曜似春晖,怒放菊花遍野肥。
白日喧哗随意忘,晚来清寂最思回。
南阳去雁无留意,客栈栖朋尽晚归。
子夜难眠书寄语,微信轻敲付诸谁。”
展开在聂教授面前。
聂教授高兴的接过诗稿,先是检格律,然后品评诗的意境。说这首诗写的真的很好。秋思,思谁?指代不明。我说:“思念妻子女儿啊”。“你爱人的芳名?”“陈远芳。”“那就把诸谁改为芳菲吧。”。我高兴地说,教授太绝妙了,一词双指啊!我的女儿末字一个“菲” 字。“就用这两个字吧!”聂教授说。
我感慨:聂教授,古有一字之师,今天你是我的一诗之师啊
与聂教授的短短的接触,我真正的理解了高山仰止的内涵。对他的传道受业解惑的精神真的佩服的五体投地。
短短的十五天很快就结束了,我们受益匪浅。感觉时间过得太快。还没有完全满足我们的求知的欲望。古人云:哪得池水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教师只有通过培训,才能补充新的血液,获得新的教育思想。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到今天的教育发展的现状。不然总是故步自封,我们将如何能培养出现代化的人才,如何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求知永远在路上,教学永远在路上。可以说,国培为我们的基层教育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如今,聂教授走了。您为我树立了人生的标杆。聂教授,亦师亦友。能成为您的弟子,幸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