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三十四辑)「飘舞的剑」(5055辑)
八
咸丰十一年(1861年)六月,丁宝桢抵达湖南岳州知府任所。由于岳州镇总兵祁永德不久前已经阵亡,新的将官还没有到,也就由丁宝桢兼署总兵之职。
在到达岳州的当天,尽管已经接到了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的大军正往武汉开来的消息,他还是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去瞻仰那座两层木楼的岳阳楼。
岳阳楼耸立在岳州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虽在湖南省的北端,但正当全中国中部,挨长江、伴洞庭,于洞庭湖居其口,于长江居其中。从岳阳出发,上溯长江,经三峡,可通巴蜀;顺长江东下,可远涉重洋;沿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水上溯,可与湖南全省相连。
东汉末年,孙权的手下大将鲁肃奉命镇守巴丘,操练水军,在洞庭湖接长江的险要地段建筑了巴丘古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鲁肃在巴陵山上修筑了阅军楼,用以训练和指挥水师。阅军楼临岸而立,登临可观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尽收眼底,气势非同凡响。阅军楼在两晋、南北朝时被称为巴陵城楼,到唐朝时期方始称岳阳楼。宋庆历四年(1044年),滕子京被贬至岳州,当时的岳阳楼已坍塌,滕子京于庆历五年重建了岳阳楼。请好友范仲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使岳阳楼更著称于世。
宋代文学家、军事家范仲淹那篇著名的《岳阳楼记》给丁宝桢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体现了儒家济世担任胸怀,是丁宝桢决心毕生效法的名句。除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外,丁宝桢还记起了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无疑給岳阳楼带来了悲怆的色彩,事实上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都以范公的思想为自己的最高境界,但都是忧得太多,乐得太少,特别是到了近代,层出不穷的内忧外患,天下纷争,灾害频繁,民不聊生,更令多少儒家弟子想起来莫不悲伤。丁宝桢就是这样一个仁人志士,多少次念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时候,都不禁痛哭流涕。
德甲天下岳阳楼!
丁宝桢在楼下读了木刻的明代大书法家袁正罡的行楷《岳阳楼记》,又在楼上欣赏了木刻的南宋文武双全的抗金元帅岳飞的草书《满江红》。由衷地敬佩时人将后者与前者荟萃在一起的做法。是的,西方列强的仗势欺凌,太平天国和南北各地的蜂起反叛,使大清江山进入了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境地,但是并这不等于大清就要灭亡,历史上许多王朝也都有过非常危急的关头。大汉的七王之乱,大唐的安史之乱,大宋的靖康之耻,大明的建文帝之变……而挽救那些危难的,既不是皇帝本身,也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象岳飞那样既能运筹帷幄、又能冲锋陷阵的将帅之才。丁宝桢相信当今皇上决不是蒙尘之君,天下也不会缺少中兴能臣。有机会为挽救国家尽心竭力,才可见英雄本色。
丁宝桢决心作一个这样的英雄。
天色阴沉沉的,洞庭湖翻起沸腾的波浪,远远近近的船帆都似乎在动荡,使丁宝桢的心里也跟着很不平静。
早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发生的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在长江流域严重动摇了满清王朝的统治,八年前武汉就曾经被太平军占据,后来为清军收复。最近,太平天国在击破围困天京的清军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后,又发动了西征,由忠王李秀成和英王陈玉成两支大军沿江而上,目标是重新占据武汉。太平军有很明显的战略意图:北御南扩。即朝北抵御以满蒙旗兵为主的北方强敌,朝南向湖北南部和湖南、江西扩张。如果太平军主力直扑过来的话,岳州仅有不到一镇人马,要想守卫住城池就非常艰难了。
只有在现在,丁宝桢才明白,为什么湘军大帅曾国藩率师去围困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却被杀得丢盔弃甲几乎性命不保之后,朝廷会将他调任岳州知府。这正是对他的倚重和信任。太平军的实力是贵州那些反叛力量远远比不上的。将来战斗的惨烈程度也会大大超越贵州那些战斗。当然,无论今后出现多么艰难的局面,他都要作出最大的努力,去报答皇恩浩荡。即使城毁人亡也无怨无悔。
正在这时,一骑快马冲到了丁宝桢的身边,马上人跳了下来,呈上了军书。军书上写道:
岳州镇右营都司刘延昭,为发匪进攻事:近日,末将截获发匪所派细作一人,供认发匪两路各有所向,陈逆玉成主攻武汉,李逆秀成主攻岳州,特具告知府大人,迅速定夺,末将惟命是从。
刘延昭扎营于岳州城北十里桥,分明是截获太平军往来联系的细作得到的消息。
这就是说,太平军最近就将打到岳州来。从岳州知府的职责角度来说,即使兵力上众寡悬殊,丁宝桢都不能不进行坚决的抵抗。但是他非常清楚,如果将部队全部放在城墙上的话,万一敌人突破了某段城墙,岳州城的陷落就成了必然。因此,他又分派部分军队,再加上临时征集来的青壮年百姓,驻守在城内几个重要的据点上,特别是三国时鲁肃修建的阅军楼即岳阳楼,将是他抵抗到最后的据点。他相信,湖广总督不会坐视岳州的陷落而不顾,如果不命令撤退的话,就一定会派兵来援救.那么,抵抗的时间拖得越长,援军收复城池的可能性就越大。
为了免伤无辜,丁宝桢还命令打开四门,安排官员衙役动员和组织百姓疏散出城。
但是后来,岳州城却没有发生战事。原因是太平军江南统帅、忠王李秀成忌于某种原因,中途停止了进攻。而由于他的滞缓,江北统帅、英王陈玉成怕孤军深入受到损失,也在将要攻打武汉时止步不前了。
庆幸之余,丁宝桢诗兴大发,连写了两首诗《登岳阳楼》:
其一
绕郭湖山屈曲蟠,危楼纵览水天宽,
鱼龙背倒元风立,日月轮番碧浪转,
一木竟能支大厦,中流长此挽狂澜,
英雄几辈埋幽草,指点残碑不忍看。
其二
万壑争趋一束收,平分南北共江流,
奔涛直走三千里,浩气全吞十二州,
晋代以还杯在手,希文而后我登楼。
官心平较湖心好,不作风波任载舟。
诗中“一木竟能支大厦,中流长此挽狂澜”,说的是自从太平天国运动以来十年中,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中的黄鹤楼、滕王阁都毁于兵乱,岳州城楼也尽被摧毁,而岳阳楼却屹然独存。就连三国大将鲁肃的墓也仅剩残碑断字,“指点残碑不忍看”。其实这句子更象征着丁宝桢不惧艰险勇于任事的决心和责任。“希文而后我登楼”,则是将自己与《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范仲淹字希文)相提并论了。这充分展示出丁宝桢人到中年的心胸和抱负。事实上在后来的二十年中,丁宝桢也的确做出了超越于范仲淹的光辉业绩。而“官心平较湖心好,不作风波任载舟”一句,则展现出了丁宝桢的仁政和良吏思想。人民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只有竭尽全力保护好百姓利益,才会有属地的长治久安,丁宝桢后来的为官过程也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点。此系后话,不提。
图片提供:浙江农林大学学生周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