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枣树
(中篇小说)连载
作者:季志林
(续上)
四
天还没亮, 戴秉汉又被冻醒了。
戈壁滩的冬季,夜晚气温在零下三十度左右,一张帆布帐篷只能遮风岂能御寒?他把皮大衣和棉袄全压在被子上,仍然感到寒气逼人,头露在被窝外边自然更冷,只好戴上皮帽,没办法,这鬼天气睡觉也得全副武装。
站岗的战士在帐篷外冻得瑟瑟发抖,他一会儿在外边来回走动巡逻,冷了就使劲跺脚,一会儿进来给火炉添煤,两只火炉顶部都烧红了,无奈帐篷内空间过大温度很难提升。只有离火炉近的人感觉暖和一些,其他人则是夜夜当“团长。”
冻醒后再无睡意,入伍两个多月的生活如同放电影一幕一幕浮现在脑海之中。
这些日子,戴秉汉抱着经受锻炼的想法一直和战友们奋战在工地上,他过去在农村也常下地劳动,但是从来没干过这么重的活儿,不是扛枕木,就是打洋镐,每天早出晚归,收工时己是浑身上下都要散了架似的。刚开始他真觉得有些吃力,时间一长,他慢慢的适应了这种艰苦紧张的生活,也完全融入了这支能征善战的部队。他非常羡慕那些铁道兵老战士,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总是乐呵呵的从不言苦,工作再累也没人喊累,似乎大家都不知疲倦。每顿饭菜都有定量,常常吃不饱,但也听不到任何人发牢骚说怪话。只要上了工地,一个个都是“嗷嗷”叫着往前冲。冬天住在帐篷里确实非常冷,可是他们却说这比抗美援朝时强多了,朝鲜比我们这里更冷,入朝前有不少志愿军战士还没有来得及换上冬装就出发了,到了朝鲜前线完全是在冰天雪地里作战,尤其是长津湖战役更为惨烈,不知冻死冻伤了多少战友,但也狠狠地教训了不可一世的美国佬。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
面对这些忘我工作的战友,戴秉汉曾经感到纳闷,真搞不明白他们的精神是从哪里来的?时间一长,自己有了切身体会,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这些同志身上都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他们中不少人是从战火中走过来的,深深的懂得现代化武器装备对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性,没有导弹原子弹,我们的腰杆就不硬,正是这种力量支撑着大家为了祖国奋不顾身。修铁路确实是一项平凡的工作,但是这条铁路却不寻常,它将是这个综合靶场的唯一通道,今后靶场建设的所有物资全靠它运输。看似简单的两条钢轨,连着共和国的神圣事业啊!在同志们眼里,天寒地冻,风沙肆虐都没有什么可怕的,生活艰苦一点儿,施工缺少机械也不是多大的问题,他们已经习惯了过苦日子,和抗美援朝时期比,当年面对着美国侵略者的空中“绞杀战”,他们都没有退缩过,现在遇到这点困难算什么?
戴秉汉突然想起上中学时曾经读过孟子的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筯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段话对他影响很深,不过那时候他还没有完全理解这段话的意思,现在身临其境,他感到孟子说的太好了,眼前这些英勇善战的铁兵们,不正是肩负着共和国的重任么?
戴秉汉就是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逐渐适应了军营生活,并一步一步走向自信和坚强。戈壁滩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使他的皮肤有些黑有些粗糙,但他觉得自己比以前更结实更有力量了,他已经完全适应了紧张的部队生活,每天繁重的体力劳动对他来说已不是什么问题。
可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黄琳能吃得消吗?此时,戴秉汉又想起这位唐院的校友了。过去他俩虽然经常在图书馆相遇,但只是礼节性的打个招呼。他们并不是同班同学,碍于男女有別,也只能打个招呼而已。
这一次,共同的事业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俩都感到是机遇也是缘分。在西去的列车上,他俩谈了许多,谈在唐院的学习生活,谈各自的兴趣爱好,谈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谈对部队工作的期待,两个怀着报效祖国远大志向的热血青年,一路谈论了许多。到部队后,两人分別到了各自的岗位,从此再也没见过一面。虽然在同一支部队,但相隔几十公里,互相之间无法联系,一个女同志能否适应这种艰苦生活,戴 秉汉真为她担心。
他想给黄琳打个电话,但是各连队只有一部电话,他觉着也不太方便,毕竟电话是用来联系工作的。看来暂时无法和黃琳联系,只能心中暗道:“你可要坚持下呀!”
就这样想着想着,突然传来一阵起床号音,此时天色微亮,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待续)
作者简介:季志林,陕西省咸阳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
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
北京润墨斋书画院高级院士;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陕西省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大漠生命线》,
其军旅小说,诗歌,散文,书法作品多次获奖。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