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陈继业(建新),笔名:雨巷(藍調),双子座,独立诗人。
浙江省杭州市人。
1969届 杭州开元中学(6607班)毕业。
1983级 浙江电大经济类管理专业毕业。
长期从事外贸专业工作,曾担任多家省级外贸公司中层干部。
现任《雨巷文学》社长,《杭州鲁迅读书会》文学专栏创立人,认证编辑。
英国《英国文学》签约作家。

京都水渠前大都种植樱花(图片来自中国青年报)
樱花与往事、碎叶的记忆
作者:雨巷(藍調)- 杭州
《日本樱花,少女隐晦的示爱信物》刊登在2014年4月14日的《中国青年报》上,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也勾起了35年前学日语时的往事和一些碎叶的记忆。
那时我在一家大型的国有企业工作,当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来时,青年们学外语成为了时尚。
工会、共青团联合举办了日语班,这要归功于马志华老师。他调离了我们工厂后,归队去了杭州师范学院(现在称-杭州师范大学),时任抓教育的副院长。1979年,他请来了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的李行老师,来执教我们的日语班。
李行老师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对于日本的语言文化有很深的造诣,教学也很严谨;课间经常穿插一些日本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讲的很动情。从李行老师那里,我们第一次接触到了日本的固有文化,也第一次听到了《源氏物语》,这一部巨著。《樱花》,他还手持教鞭,指挥全班同学学唱了这首日本歌曲.......

杭州太子湾公园里的樱花
我至今还依稀记得去他家求学时的情境。几个同学搭伴而行,穿过中山中路,走进了一个弄堂,李行老师住在一个老式的石库门的墙门里....。
或许出身、海外关系、留学日本的经历,李行老师在回国以后的日子里,活的并不轻松。好在文革后百废待举,李行老师才得以重执教鞭。
80年代,那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年代,每一个人都在以自已的方式去努力、去试图改变自已的命运,李老师和我们都一样.......
我们工厂的日语班办了一年后停办了,需要继续学习的同学,李老师给我们安排到了其他工厂的日语班学习。
一年后,我结束了这期的日语学习,到了一家省级外贸企业-浙江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工作。
在这以后,我和一位李姓同学曾经再去过一次李行老师家。后由于工作、学习的关系,竟没有再去拜访李行老师,以至于失去了联络,甚是遗憾。直到1990年,我在当时武林门的国际大厦里(浙江省对外贸易公司所在地)碰见了马志华老师,才有机会请他代向李行老师问好致意。此时我在浙江省对外贸易公司工作,而马志华老师已经退休,执教于杭州市老年大学,也是第一任的校长。
马志华老师的记忆力非常好,他一下报了当年很多青年工人的姓名,我都一一作了回答。有的上了大学,也有的去了国外留学,还有一些因各种原因离开了工厂,更多的还在工厂上班。那天我与老马谈了很多,他还特别提到1970年冬天的野营训练,他实在走不动了,是我帮他和叶丽翠医师在途中扛了背包,尽管我当时还背着枪........
夜很深了,我们分手时只记得他口里还在喃喃地说:“厂里那一批青年人,这是我所碰到的最优秀的青年,......”
三年前,我儿子婚礼上,亲朋中当年工厂的一位挚友明达兄拉我到一边,轻轻地告诉我:“老马已经走了。”
我望着他湿润的眼睛,仿佛在读着那以往昨日遥远的共同故事,心里一时竟有着无限的惆怅.......
注:
1.王明达 资深考古专家,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65届毕业,曾任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曾于1970年7月下放我们工厂,任厂宣传科干事、党委会秘书。
2.马志华 教育家,曾任杭州第十一中学校长,文革期间曾下放我们工厂任宣传科长;粉碎四人帮后归队教育界,曾任杭州师范学院副院长;退休后筹建杭州老年大学,曾任第一任校长。
《中国青年报》:《日本樱花 少女隐晦的示爱信物》 https://user.qzone.qq.com/2193886998/blog/1614171151
2014年4月21日晚 子夜

杭州太子湾公园的樱花

雨巷文学
责任编辑:陈继业
2024年1月18日
